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

2023-07-11 15:28石新民
金山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史南京文化

石新民

镇江籍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图书馆学家柳诒徵,是我国中国近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史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其所撰《中国文化史》,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文化通史,字里行间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中华民族精神光芒。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丹徒人,出生于京口第一楼街。其母鲍氏为书香门第、名门望族之后,祖先有南朝鲍照、清代鲍皋。柳诒徵幼时家境贫寒,5岁时,父亲柳泉因病去世,母亲送他到外祖父鲍家念私塾,16岁与赵声同案入学。他生性勤奋聪慧,17岁考中秀才,31岁成优贡,后就读于南京三江师范学堂。

1900年,经由陈庆年介绍,柳诒徵到缪荃荪创办的江楚编译局任助理,受缪教诲,学业大为精进。1902年,他随缪赴日本考查教育,眼界得以拓展。回国后,他在南京与茅谦、陶逊等创办了思益小学堂,成为南京第一所新制小学。他还先后在江南中等商业学堂、江南高等学堂、江南高等商业学堂及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任教,并自编《历代史略》等文史教科书。辛亥革命时任丹徒县临时议会副议长,镇江(府)中学督导。其后历任北京明德大学、南京东南大学等高等院校教授或讲师,当代知名学者茅以升、张其昀、张世禄、王季思等均为其学生。时至1925年,柳诒徵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1927年起,担任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并兼任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他指导馆员将藏书整理分类,编成目录30巨册及影印珍本秘籍100多种,将其公示于众。

以柳诒徵为南雍双柱之一的南京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的发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他与北方任教的史学家陈垣、陈寅恪并称“南柳北陈”。

丰富的教育文化事业的阅历及多年的博学研究,令柳诒徵积累了深厚精锐的文史底蕴。“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化正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历史的变革与陈腐,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史学家,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一些史学家开始对中国历史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在反思和批判以王朝政治为中心的“君史”过程中,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史研究也逐步进入学者视野。梁启超曾经立志撰写一篇规模宏大的中国文化史,惜未制成书,仅留下《原拟中国文化史目录》和《社会组织篇》。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提到专史整理时,也殷切希望做成“中国文化史”,认为这是国学的目的。

在梁啟超等人倡导文化史研究的同时,柳诒徵已经致力于此。他认为“文化有随时变迁者,亦有相应不变者,不可胶执一人说”。

柳诒徵对以人为本的文化史观充满坚定的自信。经过深刻分析和研究,历经两年余时间,柳诒徵于1919年至1921年间精心编撰了《中国文化史》,最初作为南京高等学校授课的讲义随编随印,发给学员使用。1928年中央大学出版排印成本,1932年南京钟山书局正式出版印行,1941年作为大学教材。新中国成立后,1988年、1996年、2007年曾三度重版。2000年后,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科学出版社及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等均先后再版。

在自述其著述动机时,柳诒徵谓“世恒痛吾国史书为皇于帝王朝代,国家战伐,多从删略,惟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而列举之”。在绪论中,他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其文化复能海纳百川,融合异质文化,故始终表现出无穷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史》,三十万字,分上、中、下三编,全书引用了六经诸子、历代名家著述、《二十四史》,涉及国外汉学家著作和近代报刊资料达六百余种。首编为自古以迄两汉(即上古),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由古时部落而演进为国家,构成独立之文化时期;第二编始自东汉迄于明代(即中古),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吾国固有5000年传统文化由抵牾而融合时期;第三编则从明代迄今日(近世),此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衰弱,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社会依次输入并相激荡而相合时期。综观柳诒徵的文化史观,其受进化论影响,强调“研究历史,尤当涤除旧念,而着眼于人民之进化”。可见,百年之前,文学前辈便有了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理念。《中国文化史》既重视伟人的英雄史论,又重视民众力量的人本史观,信古与疑古并存。极为重要的是,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文化史》的主旋律,史书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著名文史专家卞孝萱评价此书说:“该书主题鲜明,征引繁博,论证谨严。既条理旧说,使之系统化,又提出新见,成为一家言,是解放前独一无二的一部中国文化史著。”

人民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明。这部资料丰富、体例精严、见识卓绝,极具启发性的文化典籍,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吸纳了西方先进文化,成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社会流传最广,影响极大,最为杰出的巨著之一。柳诒徵的传奇人生和光辉业绩,为世人所赞颂,更是我们古城镇江人民的骄傲。

猜你喜欢
文化史南京文化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南京·九间堂
凸显价值:文化史教学的应然追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日常生活史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