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玲慧 范双双
1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介入医学科,济南 250000;2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妇科,济南 250000
介入治疗作为肺癌患者临床非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高效、微创等优点,但由于多数患者在治疗前对该治疗方案了解程度较低,加之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疼痛等情况,极易导致其出现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同时还可导致患者血压及心率增加,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影响治疗的进行〔1〕。而常规护理主要关注于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及对治疗措施的配合,没有满足患者心理层面的需求,影响患者生命质量〔2〕。行为动力干预模式,是指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行为动力系统中需求和动机两大内容,而对患者开展的个性化的,延伸到深层次心理层面的护理干预形式。王静等〔3〕指出,行为动力干预作为新兴干预模式,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及行为动力状态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从而提高患者健康行为的产生,对改善患者情绪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张春等〔4〕指出,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中应施共情护理,以降低患者治疗期间因自身疾病而产生的孤独感。为探究行为动力干预联合共情护理对肺癌介入患者自我效能、身心应激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本次研究特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在该院进行介入治疗的108例肺癌患者开展对比研究。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的108例肺癌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肺癌诊断标准〔5〕;②患者年龄>18周岁,认知及沟通能力正常;③患者治疗期间有固定照顾者;④患者能够接受介入治疗;⑤患者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入组,且给予同意。排除标准:①患者已出现癌细胞远端转移或其他类型恶性肿瘤;②患者伴有免疫功能或凝血功能异常;③患者伴有严重精神类疾病;④患者对治疗方法不耐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每组54例。其中男59例、女49例;年龄25~69岁,平均(48.51±2.49)岁;病程3~11个月,平均(6.56±1.82)个月;肿瘤直径3~7 cm,平均(5.11±1.05)cm;文化程度:初中21例、高中34例、大学及以上53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①健康宣教。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及口头宣教等方式,告知患者治疗方法,重点讲解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告知其治疗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②心理干预。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引导患者说出内心疑虑,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通过详细讲解治疗措施及列举既往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实例,降低其不良情绪。③环境护理。保证病房干净整洁,定期通风,并合理调整病房内温度、湿度。④饮食干预。鼓励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且易吸收的食物,指导患者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⑤运动干预。指导患者开展适当床上及床下运动,以避免压力性损伤、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行为动力干预联合共情护理,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2.1行为动力干预 包括:①患者心理状态评估。术前1 d,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耐心倾听患者倾述,鼓励其说出内心顾虑及想法,了解患者存在何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慌,抑郁,忧思等,同时深入了解患者不良情绪的诱发原因,如担心手术治疗效果,担心手术安全性,担心治疗费用,担心远期预后等,针对诱发患者不良情绪的具体问题,护理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和手术知识,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担忧,对于负面情绪严重且无法消除的患者,护士在语言开导的基础上指导其进行静卧冥想,肌肉放松,听轻音乐等方式转移情绪。②制定干预计划。根据患者心理状态、病情及其机体状态,制定个性化动力干预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生活干预、日常行为、家庭知识、饮食及运动等方面。同时,护理人员在制定干预计划后,应向患者讲解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并引导其主动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提高对治疗的配合程度。③行为动力支持实施。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座谈会,时间控制在45 min左右,在座谈会中通过语言讲解,告知患者良好行为对其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同时邀请既往对行为动力干预配合程度良好,且加入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实例讲述自身治疗及护理经验,通过树立良好的榜样,提高患者对该护理措施的依从性,并引导其进行相互交流,进而确立良好的行为动力,将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积极执行干预计划。④行为的产生及持续。在患者介入治疗的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每日督促患者开展各项健康行为,并通过分享既往病例经验等方式,提高患者对健康行为的兴趣及动力,同时指导其开展放松及情绪训练,在患者基本养成健康行为后,可适当降低督促频率,并将日常监督工作交由患者家属开展。⑤反馈及评估。每3~5 d对患者病情变化程度、健康行为开展情况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患者存在的问题,调整护理干预计划,以保证其行为有助于疾病的治疗。⑥出院护理。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与其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其出院后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形影应激措施,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加强对患者情感方面的支持,并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的健康行为。
1.2.2共情护理 护士通过一对一沟通的方式每2 d对患者进行一次20 min的共情护理干预,包括:①强化沟通。主动告知患者疾病的特点、介入治疗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及其主治医师资历,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了解程度,且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保持耐心,并注意患者表情及肢体动作的改变,以便调整沟通方式。②倾听方式。在倾听患者倾述时,应给予患者适当反馈,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③注意事项。沟通及护理过程中应避免触碰患者的敏感点及隐私,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在治疗期间,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降低其因疾病产生的孤独感,并尽可能满足其合理的需求。
1.3.1自我效能感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价其自我效能感,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53〔6〕,包括正性态度、自我决策和自我减压3个维度,共2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1~4分),总评分计28~112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好。
1.3.2身心应激 采用心理应激反应问卷(SRQ)评价身心应激水平,该量表包括躯体、情绪及行为3个维度,共28项条目,各条目评分均为1~5分,总评分范围28~140分,评分与其应激反应程度呈正相关,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02〔7〕。
1.3.3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GQOLI-74)评价其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躯体、社会、心理及角色4个评分维度,满分均为100分,评分与其生活水平呈正相关,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03〔8〕。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GSE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GSES评分对比(分,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各维度SRQ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RQ评分对比(分,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患者GQOLI-74评分对比(分,
郑宇等〔9〕指出,由于多数患者对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了解程度较低,导致其在治疗期间极易出现严重的身心应激反应,进而在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的同时,还可因血压升高等情况造成严重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李梦奇等〔10〕指出,当前医疗环境下,护理干预不能够仅停留在健康宣教层面,其需要对患者采取更加深层次的干预,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行为动力干预联合共情护理,即通过分析、评价患者产生健康行为的动力,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行为的产生,并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11〕。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以上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面对疾病及治疗的信心,其影响因素包括:①通过强化评价及沟通等措施,护理人员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紧密的联系,而通过列举既往病例,能够帮助患者树立目标,进而建立面对疾病的信心〔12〕。②本次研究以患者行为动力为切入点,促使患者产生健康行为,而健康行为的产生有助于促进症状的改善,进而增强了患者的信心。③共情护理以要求患者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为原则,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患者因疾病及治疗而产生的孤独感得到有效控制,也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身心应激水平显著降低,且其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该结果与张慧等〔13〕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樊金花等〔14〕指出,导致患者出现身心应激反应的因素主要为对治疗的恐惧及担忧,而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树立榜样,显著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信任程度及对预后的信心,进而有助于维持患者心态的平稳;②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孤独感也可导致患者内分泌系统受到一定影响,进而产生血压、心率升高等情况,影响治疗效果,而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提高患者信任程度,并施以共情管理,即护理人员在充分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情况下开展护理工作,有助于缓解患者过度的应激反应;③陈娟带等〔15〕指出,疼痛是介入治疗后常见症状,而通过在治疗后指导患者开展有效的健康行为,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疼痛的感受,进而有助于降低不良因素所导致的应激增加。
综上所述,对肺癌介入患者实施行为动力干预联合共情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身心应激程度。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