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蔚
导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有很多,常见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上消化道固有疾病所导致的出血,如食管静脉曲张、活动性消化性溃疡、食管炎、食管贲门胃底黏膜撕裂综合征等。
2.并非出自上消化道疾病而引发的出血,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寄生虫感染、先天性血管发育畸形等。
此外,上消化道出血往往与患者的年龄息息相关,例如在幼儿群体中一些急性炎症、食物导致的过敏现象、重症感染等疾病;学龄期的儿童则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主;青少年人群中大多数为消化性溃疡;等。
1.喷洒止血药物 医生通过活检通道将导管插入患者的体内,使其能够到达病灶部位,之后在病灶部位喷洒4~8毫克的肾上腺素及100毫升的生理盐水。
2.高频电凝止血 通过高频电波放射出的热量,有效地使出血部位的血管产生脱水现象,促使病灶部位血液凝固,达到止血目的。
3.氩气止血 氩气是一种不具有任何气味和毒副作用的惰性气体,性能较为稳定,能够通过高频电的作用产生离子化的氩气,从而使出血点凝固,达到止血目的。
4.止血夹止血 止血夹能够有效夹住出血部位的血管,并将夹头留在病灶处,起到持续夹住血管的作用,数日后会自动脱落。此时已经达到了有效的止血目的。
5.注射止血 当患者出现食管胃底静脉出血时,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浓度为1%的乙氧硬化醇,起到显著的止血效果。
6.静脉曲张套扎止血 医生用橡皮圈将曲张部位的静脉套扎,待套扎部位形成溃疡后,被套住的静脉部分会自动脱落,使血管完全栓塞,从而有效缓解静脉曲张。
患者在进行内镜下止血前要注意保持空腹状态,术前的6小时不能够进食进水。
患者在术前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充分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以及并发症,在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方可进行治疗。还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术前的各种常规检查,使医生能够了解患者出血的原因,并酌情选择最佳的止血方法。
1.患者在胃镜下止血术后的24小时内,需要保持空腹状态;之后给予患者流质饮食,如米汤、粥类等,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所用的止血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无法进食的患者可以采取静脉补液的方式,避免患者营养流失,依照恢复的情况,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
2.患者在术后要卧床休息,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及胃黏膜保护剂,并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给予降门静脉压的药物。
3.患者術后要积极配合护理人员测量血压、脉搏等;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便血、呕血。若出现身体不适或其他并发症,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进行紧急处理。
1.控制饮食 患者在止血术后应注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切忌暴饮暴食;同时要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尽量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病情复发。可以摄入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胡萝卜、菠菜、西蓝花、西红柿、苹果等;还可以补充一些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等。
患者若还处于出血期,一定要禁止食用任何食物。若是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在出血停止6小时后方能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以半流质食物为主,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尽量少食多餐。
2.提升自我诊断能力 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详细询问医护人员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上的信息,掌握更多的自我诊断方法;并进行严格的自我监测,能够识别早期的出血症状。若出现头晕、黑便、呕血等现象,应立即保持平卧休息,减少运动;若症状不能有效缓解,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治疗。
3.自我护理 患者在卧床期间,由于缺少运动而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出现便秘。家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患者进行顺时针的摩腹按摩,以促进患者的胃肠蠕动,减少便秘现象。
一些年龄较大的患者在卧床期间要注意定时翻身,避免长期卧床形成压疮,影响后续的康复治疗。家属可以适当为患者按摩四肢,有效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
4.早期运动 患者病情逐渐恢复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下床活动。早期可以做一些关节活动训练,如屈肘、屈髋屈膝等,根据个人情况,每次训练10~20分钟。当身体逐渐恢复后,患者可以进行一些慢走、上下台阶,逐步过渡到户外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量力而行,一旦在活动中出现任何不适,应该立即停止活动,并卧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