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构建的质性研究

2023-07-10 09:48丛亮吴涛
关键词:胜任青年教师思政

丛亮,吴涛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锦州 121002)

关于课程思政教师发展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培训、评价激励、政策支持等方面,已初步构建起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制度保障机制,但仍缺少课程思政主体素养以及胜任力发展的相关研究[1]。国内学者在教师胜任力理论研究基础上针对课程思政胜任力推进研究[2],认为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包括个人特质、思政认识、知识技能[3],并初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指标[4],但并未界定课程思政胜任力的内涵,评价指标也未针对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构成做出详细剖析。且在研究方法上,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理论思辨方式[5],忽略教师在工作情境的真实情感表达。笔者基于教师胜任力及课程思政内涵,将课程思政胜任力界定为:专业教师在个人成长和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以育人为核心目标指向的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的总和。本研究运用现象学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与某省属医学院校专业教师开展深入访谈,探究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及能力的构成要素,为推动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发展提供目标指向。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最大差异抽样与分层目的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13 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其中主持某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4 名,教学型普通专业教师4 名,附属医院临床教师3名,科研型教师2 名。本研究均与访谈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取得访谈对象的知情同意后开展录音资料的整理及研究工作。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Colizzi 的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此种方法关注研究对象主体性的实践体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理论建构方式[6]。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共同生成对研究对象个体行为的解释性理解及意义主题建构。以受访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与实践经验为核心设计半结构化访谈提纲,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访谈对象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访谈对象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措施及由此产生的困难或挑战;访谈对象对自身开展课程思政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的描述和解释;访谈对象对优秀课程思政教师特质的描述。根据质性研究的饱和性检验原则,在访谈对象不能够提供新的主题时视为达到数据饱和状态。访谈收集约900 分钟的录音资料,通过音频转录形成13 份共计约22 万字的文本资料。在Nvivo12.0 软件辅助下,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对高频观点的定义和统计,汇总影响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主题因素,归纳结果并向访谈对象求证。

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访谈结果及分析

课程思政胜任力是专业教师在个人成长和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以育人为核心目标指向的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的总和。因此,从教师的教学思考以及教学实践出发,探索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要素的构成是开展教师访谈的指导方向。

1.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结构。第一,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思想统帅,是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价值底色[7]。在访谈中,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表现出较好的政治意识。教师1:“我仔细读过国家发布的有关课程思政的指导性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此文件把为什么要做课程思政,各学科侧重哪方面来做课程思政说的非常清楚……”教师3:“现在学生的信息来源很广泛,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他们年轻,对很多事情的理解是片面和冲动的,国家的未来靠他们,意识形态问题是大问题……”。普通教师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更多是由于学校要求以及根据个人教育实践经验解读课程思政,缺乏一定的政治高度。教师11:“课程思政就是在自己的课程里加入思政元素,这个也是我觉得比较难的地方,毕竟专业老师跟思政老师比起来,不会特别关注这些。”

第二,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外在表现为教师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个性特质方面的气质和修养[8],是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内生动力。专业教师的自我道德要求会影响开展课程思政的态度,教师2:“虽然各行各业都讲职业道德,但医德、师德这是专用词,我们这个职业需要更高的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要求就不能太低。”教师9:“临床带学生,学生就是用眼睛看老师怎么对待患者,潜移默化。”在受访教师眼中,教师具有容易亲近的性格特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比较自然,也能够较好地适应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教师7:“受欢迎的老师好像课程思政做得都挺不错的。”教师13:“从心往外地喜欢当老师,愿意跟学生交流,这样的老师课程思政做得应该就很好,我这方面差一些,讲课之外不知道跟他们可以聊点啥。”

第三,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指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有显著影响的素质和修养,包含学科素养及教学素养[9],是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本体保障。教师自身对所属专业学科及课程体系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对课程思政建设有较大影响,教师1:“我觉得课程思政跟我们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是有关系的,年轻老师要是有更多的时间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课程思政肯定是有帮助的。”教师7:“课程讲的轮次比较多的,课程思政压力能小一些,新课就费劲。”教学素养反映出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教学投入的意愿,优秀教师身上更多地表现出朴素而真诚的教育理想,对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也更高。教师4:“我喜欢上课,学生给我带来很多积极的反馈,看别人拿课题发SCI,心里也斗争,毕竟职称还是要看定量的东西,我的能力也做不到两者兼顾,也想过教学上糊弄一下,可还是心里过不去……”教师11:“我们在临床本来就挺忙的,有一些老师只有晋职称的时候才要课,课程思政也就意思一下吧。上课好的老师,真挺让人敬佩的,那是真热爱教学。”

2.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结构。第一,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教师具有的高阶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表现为对课程思政的反思能力[10],教师1:“我看过一篇在知网已公开发表的课程思政论文,讲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这个知识点,把细胞能量交换与国家‘一带一路’共同繁荣联系起来,这怎么讲?”教师2:“专业教师不是思政教师,宏大的思政教育更多可能要交给专门的思政课,专业教师要把课程思政做实在,从小处着眼”。创新性思维能力表现为能将新思想和新方法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提炼和更新具有时代性的课程思政元素。教师4:“课程思政不能‘一招鲜吃遍天’,是常备常新,我们学校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的抗疫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但是门门课都以这一点做课程思政就不好。”

第二,教学能力。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包括课程思政设计能力、课程思政实施能力以及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能力。教师2:“我认为不能在专业课上给学生罗列国家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大政方针,而是要结合课程拆解成学生能接受的内容。”教师4:“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但酮体生成过多也会造成酮症酸中毒,生酮减肥有风险,某些治疗方法也可能是双刃剑,该如何平衡?”访谈对象在谈到课程思政的困境时最多提出的就是资源的选择和使用的问题。优秀教师尝试使用更多的方式推进课程思政,教师1:“现在用雨课堂真的很方便,我会根据教学章节的进程推送对应部分的医学发展史或与医学伦理相关的小文章,篇幅不长,但是频率是稳定的,这些内容我不会带到课上去讲,但我发现学生是会看的,雨课堂后台都能看得到。”

第三,沟通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是教师观察、倾听、言语等一系列能力的集合,合作能力则是教师遵循互惠互利原则,消弭分歧、求得共识等能力的集合[11]。在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的访谈和对优秀教师的特质描述中,访谈对象基本都提及沟通和合作能力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教师1:“跟学生沟通是特别重要的,老师要是不跟学生沟通,那就是教书,不是教学。”教师3:“(课程思政)不能光靠自己想,同事们之间多交流,特别有助于开拓思路。”教师10:“有一次参加校内课程思政工作坊,思政老师和人文的老师能说出很多关于建设课程思政的思路,我就想还是自己的知识面太窄了,就想找点教学类和人文类的书看看,但实在没时间……。”

3.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课程思政胜任力由课程思政素养及课程思政能力两部分构成。“冰山模型”是胜任力分析的经典模型[12](见图1)。“海平面”之上可见“冰山”属于承担岗位职责的基本素质,在胜任力要素中属于容易测量和发展的部分;“海平面”下不可见的“冰山”则较难测量和发展,难以因外在的影响而改变,对人们的行为和表现起决定性作用。在冰山模型基础上,通过深入访谈归纳主题,构建出适用于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模型。

第一,课程思政素养。课程思政素养是专业教师在个人成长阶段长期形成的内在素养,是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根基。政治素养规约教师教育教学方向,政治意识使教师能够具备从政治高度看待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政治方向使教师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认同。人文素养包括道德、心理、情感等个人特质,是教师职业显著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天然属性。师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情感等具有人文性质的教育职业属性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连接的桥梁和纽带。专业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学科素养是专业教师的立身之本,无论是知识产生的历史沿革到拓展知识边界,还是探寻知识背后的思想价值,都受到教师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制约。教学素养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础,包括教育信念、教育理想等内化于心的教师职业追求。因此,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是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本体保障。

第二,课程思政能力。课程思政能力是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教学能力以及沟通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在本研究中界定为专业教师具备的高阶思维能力。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形式繁荣但效用不高”的突出问题,究其根源是教师未能将学科发展中的高阶思维转移到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思政的设计以及资源的建设都需要教师发挥其高阶思维能力,这是专业教师具备课程思政胜任力的必要条件之一。课程思政胜任力的另一必要条件就是沟通与合作能力,表现为教学工作中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和协调合作的能力。课程思政是面向学生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因此,能与学生开展自然和真诚的沟通与交流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元起点。除学生外,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基础与临床教师、教师与社会主体之间都需要开展广泛和深入的沟通和协作,只有将知识与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相连接,课程思政才能做真、做实。基础夯实、条件充分,课程思政胜任力就可以直接表现为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包括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建设、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这也成为“冰山”最显著的“外形”,保证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推进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提升的策略

医学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教学资源建设以及课程培育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使课堂的育人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教师是形成高校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核心要素,医学院校亟需打造一支具备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工作进行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

1.关注教师身份认同困境对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影响。“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3]。教师的自我发展是影响提升课程思政胜任力的内在因素。通过与受访者的深入访谈,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体现出较高的综合素养,表现出坚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人文素养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确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体现出良好的教师职业身份认同。而对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表现出消极情绪的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教学与科研的博弈以及教师与医生职业身份的博弈,这明显影响了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培养和发展。医学院校应重视临床教师的思想动态及现实需求。在访谈中发现,临床教师由于具有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而表现出较强的身份认同焦虑。社会文化与个人经验是临床教师身份初始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工作量与临床工作量匹配不合理以及考评机制的不完善都加重了临床教师身份认同焦虑,对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表现出较强的压力和消极的情绪。同时,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对医学院校专业教师的身份认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访谈对象普遍表示“副高职称是个坎儿,科研仍然是硬指标,希望评上高级职称后付出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医学院校管理部门应切实破除“五唯”的不良影响,为专业教师拓宽教师发展路径创设更加健康稳定的教学科研环境。

2.完善医学院校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学习共同体是指将有共同学习志趣、信仰、目标的教师组成学习组织,包括跨学科学习共同体和专业学习共同体,目的是通过有组织的学习提升教师综合素养,重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14]。目前,高校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困境表现在缺乏外部制度约束及支持,高校专业教师对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科研绩效导向下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泛滥是主要影响因素。据访谈,医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最大难点在于认为自身的政治理论和人文素养与思政教师及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并且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目前,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广泛存在“单兵作战”的现象,教学研讨工作大多由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管理机构组织实施,信息流通性不强。因此,医学院校要采取措施打通教师跨学科间的交流,搭建不同学科间专业教师沟通成长的平台,在医学专业建设中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及思想政治教育。一位受访教师表示,在其所在高校的2021 年度校本培训中,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公共外语学院四部门自发组成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工作坊,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开展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多次开展团体讨论与教研,深入探讨医学课程思政的学科特点和德育要素,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教师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建设是推进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有效途径。

3.重视引领青年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发展。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主力军,在访谈对象选取中,教龄少于10 年的青年教师占比较大。青年教师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热情,但同时也存在关于职业发展的诸多困惑,因此,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提升教研能力以及课程思政的胜任力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工作重点。青年教师在课程思政素养及能力提升上虽然存在学习能力强、信息途径多等优势,但也受到教龄较短、教学经验较少以及岗位晋升考核及生活压力等方面的制约。首先,青年教师在课程思政综合素养发展中表现出重视专业素养发展、忽视提升政治及人文素养的倾向。高校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学科特点有侧重、有选择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工作。在提升青年教师人文素养以及师德师风建设上,通过建立班导师制度等途径促进青年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在师生互动交往中提升青年教师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其次,青年教师表现出重视个人努力、忽视集体协同的倾向。在课程思政胜任力冰山模型中,沟通与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共同构成课程思政胜任力的重要条件。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与教师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应通过完善教师岗位晋升考评机制,促进教师协作真正发挥作用;基层教学组织要形成课程思政探讨制度化、常态化工作机制,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沟通与合作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胜任青年教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