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论述,为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劳动教育融入培养全过程,深入剖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点,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四大维度、八大板块”立体化劳动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这为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劳动教育融入培养全过程,在辨析劳动教育突出特点,准确把握教育规律的基础,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四大维度、八大板块”立体化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突出特点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点,是由当下承载劳动教育开展的社会背景、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要求、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以及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共同决定的,既包含着教育形式的基本特征,也有着属于劳动教育自身的个性化符号,深入剖析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点是深入探索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基础。
1、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方式具有实践性
劳动或者劳动教育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一个循环的过程。因而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配合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受到社会分工和学业压力的影响,学生群体往往在社会劳动分工之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学生群体缺少参与劳动的机会,也就引起了实践能力不足的连带性问题。基于此,大学生在完成学业阶段,正式走入社会参与劳动分工后就会出现明显的能力断档和不适心理,更深层次来看,当代大学生存在难就业、畏就业的心理和行为,也与缺乏劳动实践锻炼有着深刻的关联。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为解决学生群体缺乏劳动机会、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开展的。这就要求,实践性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特点。
2、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载体具有丰富性
这是由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劳动教育既与德、智、体、美四种育人方式相区别,又能作为链接其他育人方式的桥梁。“以劳崇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溢美”,这一链接纽带的作用是德、智、体、美四种育人形式所不具备的。正因为劳动教育有着贯穿其他四种育人形式的优势,有利于推动“五育并举”整体化,所以劳动教育可以与其他育人形式相互结合,进而深化彼此的教育成效,也就带来了劳动教育手段的丰富性。
多载体、多形式的劳动教育带来了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并能够潜移默化地推动教育目标融入到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各个角度和环节,使育人效果充分展现。
3、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具有价值性
高校劳动教育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在锻炼大学生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实践技能的培育虽然是占据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但劳动教育内涵的价值性是决定劳动教育能否深远影响学生,培育为社会发展贡献劳动服务力量的新时代青年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在当下的劳动教育过程中,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势必占有重要分量,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课程思政之中,也都是构建劳动价值内涵教育体系的有益探索,为深化劳动教育内涵的价值性起到推动作用。
4、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体具有多元性
新时代大学生在校园中接受劳动教育,获得劳动教育的培养,提升劳动实践的能力,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承载主体是高校。但实际上,在以高校为主的劳动教育培养基础上,社会、家庭、学生个人参与劳动教育的深入程度也深刻地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成效。
劳动教育是一个技能培养、理念形成的长期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并非只能通过专业教师授课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理解。由于劳动教育培养起大学生的劳动能力,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进步和发展,因而社会也需要承担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部分任务,让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切身感受社会劳动需求,从而深入理解劳动教育需要培养的能力与观念。只有学校、个人、社会、家庭共同纳入劳动教育的体系之中,才能够真正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精神面貌的新时代劳动者。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劳动教育自身的特点,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起“四重维度、八大板块”立体化劳动教育模式,从课程体系、基础技能、实践体系、创新创业四个维度铺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以宽阔的范围覆盖、广泛的力量支撑、丰富的形式手段带来劳动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1、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个板块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统筹开展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融入思政课主阵地。从“静态”的课程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动态”的课程过程要素着手,提出多维度、多元化、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另一方面,逐步加强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劳动教育落实落地,共同推动劳动教育和课程教育的同步发展。注重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进而发挥劳动教育育人的重要功能,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中积极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探讨,还应结合专业特色、学生特点、课程特征,最大程度厚植青年大学生劳动理论素养,增强学生参加劳动的实践本领。
2、劳动教育基础技能建设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围绕社区教育、劳动服务两大板块,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从基础的劳动技能着手培养,在引领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基础上,熟练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并形成通过劳动改变生活的理念。
發挥组织育人和劳动育人功效,培养学生服务意识与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党支部、社团组织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先后举办“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系列劳动实践活动,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加。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工作,既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理论的认识,又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建设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板块开展。通过“理论教育+专业实训+素质拓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五维融合,持续推进劳动教育品牌活动的质量提升。
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课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建设,以劳动的形式补充客观学习,推动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进一步带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优化专业实训、实习等环节,培养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劳动素养。
另一方面,结合“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实训”等实践形式,大力推动劳动教育“本、硕、博”全过程、全覆盖。赴祖国各地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主题进行实践调研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提升劳动技能和本领,在感悟国情社情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建设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通过就业课程培养和创新课程培养两个板块推动劳动教育实施,带动学生逐步形成匹配和对接社会劳动需求的劳动能力以及创新技能,为学生步入社会和适应社会,为专业教育匹配适合的劳动技能奠定基础。通过就业联动,实施劳动教育注重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开拓劳动教育的平台,坚持学生实习课和就业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同时,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创新是劳动教育的生命力,开展劳动教育要注入创新精神和意识,将创新贯穿培养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意识为指向,推进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劳动+宣讲”模式,引导学生在宣讲中感悟劳动精神的本质。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要求
在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育人机制、育人体系、育人价值、育人形式的综合角度,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要求进行总结凝练。
1、全方位构建劳动教育育人机制
劳动教育载体的丰富性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通过系统工程,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利用宽阔视野,推进机制完善。在四重维度基础之上,贯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区教育、劳动服务,课程实践、社会实践,就业课程、创新课程等八大板块,全方位充实劳动教育的实施力量,打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下线上、团队个人多元协调的高校劳动教育引领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业发展的基础范畴逐渐延伸到成长成才、职业发展的前瞻性育人目标上去。
不断深化和拓展劳动课育人模式涵盖范围,开拓线下实践活动和线上交流平台,整合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劳动教育开展,立体化打造育人模式朝着全方位劳动育人的方向持续推进。
2、全员融入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劳动教育主体的多元性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推动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完善。劳动教育深入开展有赖于劳动教育文化的营造。其中,家庭、学校、社会在整合教育资源、营造劳动教育文化氛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树立劳动意识、培养独立人格的起点;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在传授实用课程体系、引导劳动实践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使劳动教育增值增效,是通过劳动实现自我成就感和社会价值的主要场域。因而整合劳动教育主体,构建体系化的劳动教育培育体系,是新时代对深化劳动教育成效提出的直观要求。
3、全過程体现劳动教育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内涵的价值性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通过长效培养,全过程深化育人价值。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的基础性理论研究,是推进高校大学生劳动意识发展和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保证,推进劳动教育首先需要学生理解劳动教育,接受劳动教育,使价值培育覆盖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这就需要将劳动教育要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中,将劳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相融合,构建具有马克斯主义学科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理论+实践”双引擎驱动开展劳动教育,深化高校劳动育人实践路径的实践和基础理论协同研究。带领学生在间接体验中激发劳动兴趣,在榜样中和学科中激发劳动动力,在直接体验中强化劳动情感和培养劳动能力。
4、全面推进劳动教育育人形式创新
劳动教育方式的实践性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通过形式创新,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将研究式、自助式、引导式的培养方式融会贯通。创设灵活多样的教育内容,是劳动教育深层次发展的必要过程。
一方面,要科学创新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注重立足专业特色,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优势,着力突出创新型、实践性、学理性有机结合的三元结构,让劳动教育实践既能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又能落实落地。
另一方面,要结合网络思政育人理念,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开展VR体验、理论宣讲等创新途径,在学生中开展系列云端活动,使劳动教育不断贴近学生需求,开拓新颖平台,带动育人成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0):7-11页。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载《人民日报》,2018-09-11(1)。
[3]吴玉剑,王习胜:《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载《广西社会科学》,2021(9):183-188页。
[4]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5]杨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作者简介
郭云珠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思创中心办公室主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