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2023-07-10 06:31王博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28期
关键词:红烛意蕴蜘蛛

王博

作者运用语言文字,为我们建造了一座座独具特色、富有艺术趣味的文学宝殿。作者或发挥想象,或创造意象,或转换视角,形成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使文学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样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它包含丰富的意蕴,读者可通过知人论世、分析题材、探究风格等方式来体会作品的丰富意蕴。

一、分析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

一些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很特殊,因此,会出现读者阅读困难的情况。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分析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和感受其艺术魅力的过程,也是读者不断解惑的过程。

1.展开想象与联想,塑造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发挥想象与联想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塑造不同的形象。文学形象可以是作品塑造的形象,也可以是作品中反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文学史上有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经读者的不断解读,他们也便具有了永久的艺术魅力。例如,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这一小节: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作者本是在描写日落和石砾滑坡时的壮观景象,这时突然出现一个“蜘蛛”的特写镜头。作者展开联想,认为这只蜘蛛也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这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不正是此刻正在攀爬的“我”的写照吗?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这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和同样渺小的“我”一样,共同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作者通过描写蜘蛛这一形象,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赞颂。

2.揣摩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在诗或其他文学作品中,通常作者会用象征手法,即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或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寄情于物,表现人物品格和思想感情。这里所说的“形象”“物”就是意象。

(1)意象与文中人物形象有关。比如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虽然文中对“百合花”这个意象的描写并不多,但那条“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棉被支撑了小说的重要情节,连接着小说的重要人物,承载了人物的品格,体现了小说的主旨。百合花本身具有纯洁、淡雅、高洁的特点,作者在小说中赋予了它多重象征意味,它既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和小通讯员的淳朴、真诚和高尚,也象征着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舍己为人的人性美。再如,铁凝在小说《哦,香雪》里用火车、自动铅笔盒等新事物象征现代文明,用主人公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渴望,表现了这些山村少女对现代文明、对知识的渴望。

(2)意象与作者心境和情感相关。“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作者触景生情,将与自己心境相关的景物形象或事物形象拉进作品中,或白描,或浓墨重彩渲染,将这些景物或事物与作者自己的情感融合起来,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眼中的景“山”“林”“江”“舸”“鹰”“鱼”都有了“自由”的色彩,表达了作者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和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3)意象与人们约定俗成的含义相关。它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的表现。这些传统意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在表情达意上往往是固定的。比如“长亭”“杨柳”有惜别之意,“月亮”“鸿雁”有思念之情,“江中扁舟”“月落乌啼”表羁旅之苦,“空城落花”傳达国力衰微之叹。

3.转换视角,体会作者立场。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作者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体现其不同的观察角度、立场、观点,带给读者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体验。用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凡人目光),能大大增加小说的真实性,“我”往往是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贯串小说始末,推动情节发展。用第二人称“你”,可以拉近叙述者和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小说的抒情性和亲切性。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云端视角、上帝视角),叙述自由度较高,作者俨然就是上帝,知晓一切,控制一切。

一部作品可以不限于一种视角。比如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交替使用了“你”和“我”两个叙述视角,使行文富于变换的同时,也显示出作者态度的诚恳、殷切。再如茹志鹃《百合花》一文中,小通讯员牺牲后,以“我”和“她”两个叙述视角分别写了两个人的态度和反应,同时从这两个角度衬托出了小通讯员的精神品质。

二、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在绚烂多彩的文学世界里,有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会超越时空,形成长久的艺术魅力,并在历史的流传中不断增加其意蕴的丰富性。这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情况,读者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

1.结合作品背景,知人论世。

作品的主题往往与作者本人的身份、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联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32岁的毛泽东在深秋时节,于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秋景时写下了这首词。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众革命党人。词中充满了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和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致云雀》写于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时期,雪莱对自由的精灵云雀的赞美,就是对自由、青春的礼赞,表达了他追求光明、蔑视黑暗、向往理想世界的思想。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读者可以联系五四运动的背景,感受诗中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浑之力,以及“五四”青年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2.参考作品题材,具体分析。

同一题材的作品,往往会有共同的主题意蕴。送别题材往往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歌颂深情厚谊,表示对前途的担忧或祝福等;战争题材往往会含有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和战士的思乡之情等;爱情题材往往表达爱而不得的遗憾等。

但具体的作品又会有自己独特的意蕴,所以要根据作品具体分析。《沁园春·长沙》在题材上属于秋景描写,但不同于大部分的悲秋之作,而是描写了秋天的勃勃生机,“万类霜天竞自由”,歌颂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必胜的信心。《百合花》属于战争题材,却侧重通过对通讯员、新媳妇的描写,表达军民鱼水情和纯真的人性美。

3.探究作者风格,揣摩真意。

作品所包含的意蕴与作者的个性、气质、经历等有关。

闻一多是前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留学美国,学习西方文化,却又强烈地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冲突。闻一多对东方文化充满着来自血脉的崇敬,他说:“东方的文化是绝对地美的,是韵雅的。东方的文化而且是人类所有的最彻底的文化。”1923年,诗人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红烛》,并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受西方思想影响,《红烛》是一首现代诗,“红烛”这一意象来源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但“红烛”的意蕴比“蜡炬”要丰富得多。“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作者还同时分别描写了红烛的灰、红烛的心、红烛的泪,让红烛的意蕴更为丰满。

猜你喜欢
红烛意蕴蜘蛛
《霜天红烛》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红烛情
蜘蛛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大蜘蛛
最美红烛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