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里长出来的“新生”

2023-07-10 23:07李嵱
新西部 2023年4期
关键词:映秀羌寨重生

李嵱

十五年,这片土地包容了所有的痛苦,并没有遗忘。随处可以觉知到一种沉默的坚韧,来自于更深地融入这片土地的重生。

十五年后,当我们再次走进汶川,慢慢看见这些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新生”,这种内心觉知到的生命的力量,就像看到山的自然修复力一样令人惊叹。于是懂得了,这种修复,不是遗忘,不是掩埋,而是生死相融的“重生”。

汶川大地震十五年后,我们离生命的意义更接近了吗?

我们是在抵达的瞬间,就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汶川。但是,真正“读懂”它,是当我们走进一个个具体的村庄,一个个具体的人,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时间。我们才体悟到,汶川的重生,是从这片土地长出来的一种坚韧的质地。

于是我们的抵达,也有了时间赋予的意义。

时 间

有时候我们会畏惧轮回与因缘的脆弱以及无常所带来的沧桑巨变,这是大地震隐藏在每个人心里的伤疤。

所以茶祥子给了自己一个子午对时的时间。

用十二年的时间等待那些曾经逃避伤痛的我们,等待逃离自我的我们,等待重新走进映秀的我们,饮下这杯慈悲与感恩的山水所孕育出来的茶。如同等待茶在光阴里自然发酵的成熟。生命的成熟。

一开始,很多朋友要来,得知他扎根在映秀做茶,都婉言拒绝了。

茶祥子说,那就给自己一个子午对时的时间吧。

一个子午对时,不是十二个时辰,是十二年!

十二年后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营销。此前,他专注做茶。将与映秀融为一体的重生也做进了自己的茶里。然而,还没到十二年,茶香就开始四溢。来自汶川——大熊猫家乡的茶,奇迹般地行销世界各地很多国家。他复兴西路边茶的过程中,还发现了这一方土地蕴藏着更重要的宝藏,是茶背后的文化,一条人文运河。

映秀的慢,和茶祥子的耐心都是一览无遗的。感知这种“慢”养出来的力量,温暖而平和,如同感知到爱。

力量的源头是接纳和融入,接纳这方土地,也自我接纳。接纳这块伤痛与力量并存的土地,也接纳伤痛与力量并存的自己。

人生第一杯茶,真正意义的茶,是北漂岁月偶然买到的“那一两龙井”。不知为什么,那一刻,茶带给他的心灵慰藉,钻进心里了。

若干年后,时光更迭,岁月荏苒。当他爬上映秀的山,看到那些荒芜中寂静生长的古茶树,不知为什么,又一次感应到了茶融入心灵的某种慰籍。

那是映秀震后第四年,老乡们回归映秀的第二年,也是他扎根映秀的头一年。十年后,茶祥子说,他和映秀双向奔赴的十年,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而是生命的体验。

慢下来,才能觉知。天地万物会以自己的方式进入一个人的生命。茶里面有这个时代稀缺的纯净和清澈。这是茶祥子和映秀一起重生的“质地”。面对面,体验到这种生命所传承的温度。不由自主发出了和他一样的那一声“噢呀”。

他在映秀,接纳了自己完整的生命。内心的喜悦也如同这一声“噢呀”。

这一杯茶是空,也是丰盈而圆满的。因为这种生命的融入,也因为爱和回馈。

与其说是大地震把他震回来了,不如说,是曾经带给他心灵慰藉的那一两茶。以茶为道,不断清净生命中所有虚妄的沉重的习气,而回到清澈的源头,本真的源头。这种真,打动了面前来来往往的茶客。

坂本龙一曾说,如果音准不对的话,人们就会说琴松了,音跑了。其实并非是走音,而是这些自然的物质正在拼命挣扎要回到原初的形态。大地震之后,这片土地上除了伤痛,还有一种原生的重生的力量也在复活。

2022年,茶祥子到陕西咸阳袁家村考察,他发现袁家村自成一体,惊叹于这种人与环境相融相安所创造的一切。实际上,人与环境的相融相安,也在塑造新的映秀、新的汶川。

融 入

耿达的镇政府团队,有一种原生的力量来自于融入。眼前的几位基层干部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伫立在幸福村高半山的一座民宿——沐月青岚,是一位颇有情怀的成都人在村里打造的一间民宿。像是一个微观的视角呈现出森林王国的生态小镇全貌。也像是第三只眼看到了耿达在新的生态文明时代,努力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

驻村书记王娅君问两位刚刚带队从南方考察归来的村干部,包括明书记,她显然看到他们收获到的某种激情,问了一句,敢不敢放手一干?明书记蹦出来一个字:干!

年富力强的这一代村民,组成了百人大团到浙江考察南方的乡村民宿旅游产业,多少代表了这个村的一种活力。而年轻一代卻天然就有某种国际范儿,他们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这种小视频,直接把耿达熊猫家园无与伦比的自然带到了世界面前。他们直截了当地宣示着:他们就是这片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的主人,他们就是这片生境的代言人,他们就是熊猫家园的守护者,他们是这种无与伦比的生境守护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耿达的奇迹应该怎么说呢?首先,它同样是一个爱与回馈的故事;你会看到转型期,点点滴滴的原生力量被激活;看到基层干部融入老百姓的生存发展的变化当中,不遗余力地在寻找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熊猫家园代表的顶级生态为他们指引了某种未来,超越于过去,超越苦难。

体制不顺对森林小镇耿达和幸福村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面前需要跨越的瓶颈。他们并不回避。

高山草甸的那个跷跷板,孩童们在蓝天白云森林环绕的阳光草地上,悠然玩耍……不知怎么呀,看到那一整根原木树桩制成的跷跷板,我突然就理解了耿达的名字,理解了一方水土养育的一方人,他们那种乐观松弛,和勇气十足的坚韧。

朱创业的旅游规划报告也源自于这样一种融入,以及从土地生长出来的这种原生的力量。当它汲取到这种力量以后,他把它融入到了自己的规划报告中,他提炼出羌文化作为汶川阿坝州旅游国际化的四大主题之一,而这份规划报告从十五年前就开始回馈这一方土地,作为阿坝州旅游开发的指导性的文件。

时隔多年,再次来到漩口中学所在的这片遗址,本能地选择了绕行。像藏人绕着佛塔一样从它身边绕过,默默祈祷并且感知着身体的某种疼痛。上一次我们来到映秀,参观了这所遗址,站在被大地震撕裂的建筑物面前,想象灾难降临的那个瞬间,废墟下面那些手机的光亮映照的青春脸庞,那些绝望中唱着光良的《童话》彼此守护的生命。很多人的生命泯灭于此。

十五年,这片土地包容了所有的痛苦,并没有遗忘。随处可以觉知到一种沉默的坚韧,来自于更深地融入这片土地的重生。

茶祥子希望来映秀的人喝一杯茶,带着对当下的觉知。

我饮下的这杯茶里面,一定有和这方土地相融的坚韧与勇敢质地。

这是汶川大地震十五年的味道。

从茶的源头,茶农身上,也能看到这种感激和感恩的回馈,以源头清澈无染的茶,回馈全国各地帮助汶川重建的力量。

放下伤痛放下自我的过程,是觉知的过程,也是他和这片土地相融的过程。

山 痕

十五年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存发展,是否更接近生命的本质,或者说生命的真相?我们是否找到了真正适合的发展道路?

茶祥子说,想把汶川映秀的茶叶带到世界,这同样是源自回馈这一方土地的发心。他觉得绿水青山要转变成金山银山,这种具体的转变是靠极致的产品和文化打通销售渠道,而盛世公主邮轮最开心的就是这样一种成功。

在汶川我看到一本摄影集。

起初我从一幅作品背后的山景图认出了“汶川”——岷江上游独有的这种干热河谷的地貌,干枯的山体上面,一道道滑痕从山顶蜿蜒而下。

因为一路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干热河谷,寸草不生的山体上面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滑痕。山石在重力作用下崩落飞翔的痕迹。后来,我从更多的地方看到了岷江河谷的这些山,从他们的劳作、舞蹈、歌唱,从他们的房前屋后,他们坐在房间里凝视的目光,从他们手中的针线活,那些云朵一样的花朵的图案。

我理解了在成都采访朱创业教授时,他第一次站在萝卜羌寨所感受到的震撼,以及“5·12”那天整个黄泥羌寨毁于一旦时那种心痛。

他在萝卜寨看到了最原始的羌寨建筑,见到了最淳朴的羌人和最原始的羊皮舞。一位地质学家被眼前这种原始的力量深深打动,就像发现史前的化石那么兴奋。他把所接收到的人文精神融入自己的报告,大胆地在自己的旅游规划中提炼出了羌族文化作为阿坝州旅游的四大主题,全都是国际范儿。

时空思维是一個地质学家的宝藏思维方式,不仅让他精准地判断龙门山独特的造山运动所蕴含的旅游资源价值,也让他发现了土地里长出来的天外来客一样的宝藏,发现了穿越时空的光。

那可是大地震前,当地人对羌文化羌寨还没有很大的信心,可是他真实地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它的原生力量。这种文化的力量也引领着“5·12”以后的汶川重建。当“5·12”摧毁了这一切的时候,他的心痛在十五年后面对我们的时候,依然能够强烈地感知到。那是数千年的时间创造的地质奇观,那些黄泥羌寨毁于一旦的心痛。然而,那种文化的力量传承了下来,他把萝卜寨的复兴也写进了灾后重建的报告。

岷江之水天上流。川人这样说。

废墟上重建的一切,是怎样的精神质地。

一位地质学出身的旅游规划专家,在萝卜寨的一片废墟上,感应到了那种被摧毁的痛苦。当我回来后看到数千年历史的黄泥羌寨,云朵上的街市的老照片,我懂得了朱创业被羌族文化的美所打动,以及看到它被摧毁,然后重建,自己的工作融入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中,内心的起伏变迁。

在萝卜羌寨,朱创业“感受”到了那种文化的力量。“它们像野火一样生猛,刺痛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让我们的生活永远有一种新鲜的蓬勃的感觉。”

朱创业,成都理工大学旅游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国家旅游局灾后旅游业重建规划专家组专家。他曾是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的首任院长,也是这个学院的创办者和带头人。

他的快乐,源自他跋山涉水所深入的这种美,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这种美,也被他写进了阿坝州的旅游规划报告中,视作是一份珍贵的旅游资源。他每年对新生讲为什么学习旅游专业时,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耿达的名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听上去有点像一个四川口音发出的象声词。当地人解释时,的确有一种声音和画面出现。“一棵大树啪嗒的一声倒下,就搭成了一座桥。”大自然帮助人类生存;人类也适度地帮助森林,彼此需要。

要知道,耿达的故事只是汶川循着熊猫家园、康养汶川的主题,在这十五年的发展变迁中演化出来的故事之一,还有很多的重生和蜕变,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

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一定是包含着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整个生境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耿达在做一个很先验的探索。

对于眼前的瓶颈之突破,乡野和庙堂,竟然有一种啐啄同时的默契。当我们在采访朱教授的时候,他也谈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谈到了社区的融入和参与。这些珍贵的思索,与耿达当地人想要挣脱的困境不谋而合,这种合力也许会创造真正的耿达奇迹。

十五年后,当我们再次走进汶川,慢慢看见这些地里生长出来的新生,这种内心觉知到的生命的力量,就像看到山的自然修复力一样令人惊叹。于是懂得了,这种修复,不是遗忘,不是掩埋,而是生死相融的“重生”。

我们对于生命、死亡和爱,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敬畏所凝聚的行动,以及新的发展方向,才是真正的治愈吧。

生 命

汶川的感恩文化也是地里长出来的。

开车的师傅是汶川县文旅局的司机刘志勤,汶川漩口镇人。

并不是刻意而为的采访,刘师傅带着我们从汶川到映秀、耿达、三江、水磨,两天的旅途中,他成了汶川的代言人,从汶川的甜樱桃到羊角花艺术团,从耿达的大熊猫到三江的植物活化石——珙桐花,山高水长,话题不断。驱车岷江河谷,过绵虒往映秀途中,他总是下意识地会朝右侧的山脚下眺望。作为外地人,是看不出来那里有一条被掩埋的国道,那是老的国道213所在的位置,现在已经被植物所覆盖。

那里也是他的老婆娃娃埋葬之地。他悄然诉说着心事。更像是对着山水倾诉,这山也是埋葬了他的老婆和孩子的地方。

“5·12”的伤疤,即使不愿意触碰,仍然藏在他心里。

大地震到来的瞬间,山垮下来,一整辆班车窝进去。那是一辆从都江堰到汶川的班车,他自己也是开班车的,但是那天他的车在城里堵车了,妻子和孩子急着回汶川,就坐上了舅舅的班车,比他早走了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成了天人永隔的二十分钟。他想如果他们稍微开快一点,开到绵虒这块儿开阔一点的地方,也许就能躲过一劫。他根据时间推算出他们的遇难地点,应该是开到了福堂坝电站对面那块儿。所以每次路过福堂坝水电站对面,他都会向那条被掩埋的国道行注目礼。

十五年来,刘志勤在这条路上无数次奔波,无数次的重复,也许他找到了某种超越时空与他们同在的方式。

刘志勤身上也有川人身上的那种劲儿。是什么劲儿呢?就是说他把伤痛藏在心里,也会坦然拿出来,但是他会活出和爱的人同在的那种新生命。

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就是淡淡地诉说,感知到他的坚韧、隐忍,和“同在”。他车里最爱放的两首歌,一首是《四川欢迎你》,另一首是《多谢了》。

他会带我们到映秀和水磨吃最地道的汶川菜,这种滋味也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留在心里,回味悠长。

“不知不觉,他们已经离开我十五年了!”他惊叹道。这些年,他陪过70多岁的央视老编导来汶川采风,也接送县文旅局的羊角花艺术团一次次出国演出。

“你说十五年有好大的变化?也不是。每天三点一线,上班、出车、下班,有时候打打小麻将。生活就是这樣,过的没啥顾虑。重要的是,自己把自己过得开心。”

他喜欢在办公室唱歌给同事听。同事问他:咋了,高兴啥子?他总说,不高兴啥子?肯定要高兴。去年年终,他还跟局长对唱,唱的是《我们好好爱》,“笑人很!”他说。

每个人的“重生”似乎都和这片土地的重生有着某种关联。十五年后,汶川的空气中似乎都能觉知到这种感恩的感激的情愫。从一个个广场的命名,从一条条街、一条条路的命名,从本地人对于外来者的那种无条件接纳的开放的胸襟中,都能觉知到。从刘师傅身上,更是真实地体验到,这种从伤痛中长出来的“新生”,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新生”。

大熊猫也好,珙桐也好,香水百合也好,都是从汶川走向世界的。

茶祥子在映秀山上看到的古茶树,做出来的西路边茶,也同样走出了一条国际范儿的路。

一行禅师在《般若之心》中写道:明天我将继续存在,但是你要非常留心才能看到我。我将是一朵花,或者是一片树叶。我将存在于这些形色中,并向你打招呼。如果你足够留心,你将会辨认出我并问候我,我将会非常高兴。

十五年后,我们以此专题回向给大地震遇难的同胞们。

愿以我们的“看见”和“写作”回馈这片土地。

猜你喜欢
映秀羌寨重生
寒池
兜底扶贫成效探析——基于高山羌寨扶贫户的个案考察
有趣的羌寨婚礼
风雨故人归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日媒:震后十年,映秀重生
微软重生
守望的花朵
重生
趣玩:南下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