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高水平专业群的组建策略

2023-07-10 05:54黄毅英曹川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电子商务

黄毅英 曹川

【摘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组建理论逻辑,阐述构建电子商务“一核心、二支撑、三场景”的电子商务专业群组建理论模型,提出基于理论模型的专业群建设路径:优化专业群的结构与定位、实施基础共享和核心分立的专业群管理模式、构建产教融合的资源共享与共融机制、进行专业群师资队伍分工与协作模式改革、改革学生培养与特色分化的专业群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 高水平专业群 组建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2-0018-05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探索创新,我国电子商务历经独立期、平台期、生态期和价值期,在科技、服务和营销各领域不断创新,使得各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从对贸易和产品全过程的电子商务服务的整体概念,到基于网络营销、数据分析、推广引流等流程的分工,再到移动商务、跨境电商、农村电商场景应用等,我国的电子商务已向各个领域延伸和渗透,进入一个全新的细分化时代,服务领域及流程细分势必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指出,高职专科电子商务类下设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农村电子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6个专业。在当前电子商务产业流程和领域细分、高职教育新专业目录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探讨电子商务专业群组建逻辑和实施路径,可为区域电子商务专业领域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领域,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根据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实际,不断探索电子商务高水平专业群组建路径,以满足产业对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群内各专业建设发展不够协调

由于专业群内各专业开设时间、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不同,专业群内各专业建设发展不够均衡。电子商务专业自2000年获批开设至今,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打下较好的基础,师资力量雄厚,实训室、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拥有比较丰富的教育资源,受关注度高,影响力大,招生数量稳定。而专业群内的其他专业,特别是新开设的专业,如2020年新增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基础和资源较为薄弱,尚未组建成熟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宣传营销力度不够,招生困难。专业群内部各专业发展的不协调,不利于高水平专业群的形成,制约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群内各专业独立发展缺少共享

从单个专业到专业群建设,目的是通过专业集群集结更多优势和力量满足产业升级对电子商务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聚集资源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造专业群品牌。然而,群内专业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存在各行其是、独自发展的情况,对优势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各专业间课程资源的关联性和共享程度不足,各专业教学团队独立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仍延续传统的以专业为单位设置课程和组织实施教学的方式,课程组织松散、缺乏联动,课程设置重复,教学资源难以共享,教师合作意识不强,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等资源配置利用率较低。

(三)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发展难以同步

电子商务产业在新技术的加持下飞速发展、不断创新,但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仍相对滞后,与产业发展难以同步。部分高职院校的電子商务专业群组建逻辑还停留在选取学科相似的专业,局限于对已有专业进行简单拼凑,“为建群而建群”。与企业对接不够紧密,缺乏对所设专业对应岗位群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忽视专业群的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间的内在逻辑,导致群内各专业与岗位群的衔接性弱,专业的设置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专业群建设滞后。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产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偏重基础理论,而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足。

二、高职电子商务高水平专业群组建的理论逻辑

关于专业群的组建逻辑,相关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王亚南等(2021)提出专业群建设包含课程、师资队伍、治理、实践教学体系等多个分支,常见基于产业链组群、基于职业岗位群组群、基于学科关联性组群、基于共通专业技术组群等多种组群逻辑,这些组群逻辑都可以在不同院校的专业群组建中得到体现。李冉等(2022)对江苏省151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区域发展视域下专业群建设的逻辑,包括专业群科学布局、精准管理、优化提升、国际合作的实施策略。王惠莲(2020)提出高职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主要分为产业逻辑、岗位逻辑以及知识逻辑。以上研究为电子商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笔者基于共同体理论和协同理论,通过对区域电商产业、行业及企业发展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困境的分析,探索基于新职业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群的组建逻辑。

(一)对应产业(链)科学布局专业群结构

协同理论(Synergetics)是基于高校内部协同合作的新兴理论,指出一切体系都是开放式的,个体的集体活动决定了何种结构得以实现。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对基于共同体的教学团队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思路,指出学习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理念的学校教师和管理者所构成的学习者团队。专业群的发展要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同时在整个结构体系中也体现了各专业个体之间的协同发展。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电子商务产业细分时代下市场上的稀缺资源,与之对应的专业建设也势必要从单打独斗的个体专业转变为以群为单位的专业群建设。一方面需要有专业的深度,与企业多元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精准对接,另一方面还需要有一定广度,具备协调整合的能力。

(二)结合区域特色确立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从区域产业结构来看,广西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这些都是区域的产业优势。广西打造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名片,提出发展以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为重点的电子商务以及发展智慧旅游。面向服务区域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应把育人定位延伸到服务广西、辐射东盟农产品流通和乡村旅游产业领域,向着实践合作伙伴国际化、实习就业国际化、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国际化、师资力量国际化的方向努力,确立“基于农情、体现农特、实践推农、落实助农”的育人目标,培育“知农情、善技术、会营销”的农旅特色电商人才。

(三)基于工作過程构建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按照电子商务从产品研发到用户的产业链流通过程,基于区域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行业电子商务综合改革、东盟跨境电商及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针对产品电子商务的流通过程,专业群对应需求构建技术支撑与应用服务相结合的组群结构,形成“基础网络环境—软件支撑平台—核心电子商务应用—网络营销推广”的产业流通过程,围绕人才培养供给侧需求组建专业群。电子商务作为核心引领专业,有义务培养现代农业流通产业链所需要的运营技能型专门人才;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培养现代农业流通产业链所需要的移动互联网推广和数据分析技能型人才;移动商务专业、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农村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场景式电商产业链需要的“互联网+技术营销型”人才。

三、高职电子商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路径

(一)优化专业群的结构与定位

崭新的经济时代到来之际,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要紧抓未来几年电子商务产业向移动商务、跨境电商、农村电商发展的机遇,使各专业的专业基础相通、职业岗位相关、技术领域相近,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各有侧重。基于协同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构建了“一核心、二支撑、三场景”的集群式专业群组建理论模型。“一核心”即全力打造“电子商务”全领域服务为主体的核心专业;“二支撑”指基于企业流程分工,建设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两个流程性技术服务型专业;“三场景”是基于应用场景的转移建设移动商务、农村电商、跨境电商三个应用领域专业。

学院依托广西特色农产品、民族文化、自然旅游资源、现代服务产业以及东盟区域合作的有利优势,借助供销系统遍布广西各地的骨干网络和供销服务站,聚拢广西各地农特优产品,优化专业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及专业群。在对接产业链布局的结构设计上,面向广西创新发展“九张名片”的战略部署,服务“互联网+”行动及“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对接服务区域现代农业流通产业链,基于产业技术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充分考虑交叉专业的优势,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专业,包括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移动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设计、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现代农业流通复合型服务型人才。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上,专业群紧密对接现代农业流通服务及乡村振兴、智慧旅游产业,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优势。

(二)实施基础共享、核心分立的专业群管理模式

1.建立基础共享与核心分立并行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组建逻辑上,学院打破原有电子商务专业群内各专业各自为政的状态,重构以基础相通、核心分立、选修交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组建模式。电子商务专业群以办公高级应用、美工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群基础共享,电子商务运营、信息安全、VR技术、网络推广等为分专业核心课程,网络广告、网络营销、大数据思维等专业选修课为拓展互选,以现代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型特征为着力点,将实践作为实施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建立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

学院在构建课程体系时,第一学年,实施专业群公共课共享机制。第一学期,共建专业基础课(美工、视觉、行业认知);第二学期,各专业开设1—2门分专业导向选修课,进行专业导修,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进行行业、岗位分享,引导学生根据专长和兴趣选择专业方向,同时激发教师根据专长开发与研究专业与课程。第二学年,实施专业方向课程建设机制。按电子商务类6个分专业的不同方向,专业群内的各专业设置与实施核心课程,开展核心课程教学,突出各专业特点,注重学生专项技能与核心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宽基础、专技能”的专业特长。第三学年,构建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机制。打破专业限制,根据项目需求组建创新创业团队,鼓励有不同专长的学生跨专业组合构建具有电子商务全领域、全过程知识与技能的创业团队,通过企业导师与学徒制创业团队结对子,带领团队参与真实项目,培育和开发创新创业项目。

2.实施统筹管理与特色发展并行的专业管理模式

在专业群统筹与分专业管理的形式上,学院打破原招生管理体系的桎梏,以专业群的方式录取分班并进行人才培养,构建统一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课程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充分共享资源,打破专业壁垒,融通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必备能力与技能,支持新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对产业、专业、企业有初步认知,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或职业倾向选择专业。在分专业特长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学院再次进行资源的融通,构建服务电子商务全产业链发展需要的创业项目团队,融合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团队。

以专业群中的3个专业为例:电子商务专业对应岗位群为市场调查、美工编辑、网店运营、客户服务等岗位,其业务的开展需要网络基础和软件平台技术支持;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对应岗位群为产品策划、新媒体运营、网络推广等岗位,这些岗位为“农旅”产品提供营销与推广服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对应岗位群为网络管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岗位,为电子商务提供平台基础和技术支持。这3个专业就业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通、职业岗位相关,组建电子商务专业群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共享。

(三)构建产教融合的资源共享与共融机制

1.核心技术共享共融

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结合广西的天然优势和面向东盟的区域优势,在“农旅”项目的基础上,体现“智慧+智能”的现代产业特点,探索“智慧农旅”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建立健全产教对接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为此,专业群与企业深度融合,使群内专业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每个专业与3家以上企业合作,对岗率1.3∶1,采用企业项目入校的形式共建专业及课程,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将企业核心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专业群充分利用高校优势资源,与企业携手共同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共同研究、开发核心项目,提高教学的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创新资源的精准对接。

2.教学研创共融

学院依托产教联盟,将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使教学项目从模拟项目向真实项目递进,使项目与教学相融,学生学习与项目运营相融。电子商务专业群以电商研究中心为平台,打造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专业群利用学院研发能力和行业影响力,承担科研项目,通过制订技术或项目攻关计划,解决企业的技术瓶颈,使技术研发与创新相容。以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应用、跨境电子商务、移动商务人才需求为目标,专业群建立了“智能化、平台化、规范化”的高层次、综合性、创新性研究基地,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等先进方法,使传统专业市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现功能和服务的转型升级以及运营模式的发展。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产业研究与产业交流合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群与社会的联系,为专业群的进一步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共融

学院依托产教联盟,协同政府、产业与区域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学院为主导,与企业合作共建电子商务专业群基础实训室,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学院通过引企入校开设校内工作室,共建基于岗位技能的实训基地等方式,为各专业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为各专业学生岗位核心技能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校外实践基地则是学院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协议共建完成,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岗位实践,企业方提供相应的技能指导,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

(四)进行专业群师资队伍分工与协作模式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专业负责人负责组织本专业教师实施教学。专业教师大多只完成本专业的教学任务,不同专业教师之间形成相对独立、封闭的工作关系。新产业、新技术不断涌现,企业对复合型、多元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要培养学生跨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及跨技术领域的技能,单纯依靠专业教师个人难以完成,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分工合作。专业群的组建打破了专业教师之间的壁垒,组建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根据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科研素质等合理配置团队成员,使团队教学能力、企业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平衡互补,优化团队教师的职责分工与协作,为复合型、多元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电子商务专业群应针对农产品、旅游产品的技术问题,以及跨境商品或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现状,组建面向产业链和专业链的教学团队。学院以培养“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以探索“双栖双岗双导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为主要任务,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在分工与协作中,各专业核心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导师和信息化助教应共同承担不同类型课程或不同技能模块的教学任务,共同制订专业计划,并进行课程建设、教学项目与实践策划、技术研发与运营、项目申报与实施、教学总结与论文撰写、竞赛指导、实习指导等,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使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做到责任共担,使教学科研与创新协同高效发展。

(五)改革學生培养与特色分化的专业群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生培养初期,学院通过专业群共享课模式,共建基于专业群总体认知的美工、视觉、行业认知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在学生培养中期,学生根据兴趣、专长、就业意向进行专业选择,在电商通识性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在学生培养后期,学生需要深度参与校企共建创新创业项目的运营过程。项目的孵化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其中团队成员往往需要有相似的专业群背景,但在专业技能上又需要各有所长。

针对不同应用领域下的电商项目,需要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比如“农旅”电商应用领域的项目,除了农产品电商专业学生参与,还会根据项目的需求增加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由其提供项目运营服务;增加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和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学生,由其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不同的创新创业项目将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建成创新创业团队,以项目的形式在融合统一中培养学生,并进一步分化岗位,最终形成工作过程一致的团队创新创业项目。由于学生具备电子商务专业群培养基础,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岗位快速迁移。通过专业群三阶段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宽基础、精能力、广适应的学生,满足企业对复合型、多元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核心、二支撑、三场景”的电子商务专业群结构是基于产业细分背景下的高水平专业群组群逻辑思路,充实了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系统化理论。理论模型对专业群建设统筹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给各专业的特色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既要在原有专业的逻辑线上进行标志性成果的培育,也要通过组群建设,扩大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规模并提高培养质量。因此,仍需在各专业的均衡发展与联结、实施中对相关指标及任务进行具体的绩效考核与认定,设计开展特色课内外专业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邓子云,张放平.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20(4).

[2]刘晶晶,和震.“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维度及内涵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17).

[3]张弛.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四链”逻辑建构:基于经济与教育的论域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9(7).

[4]王亚南,成军,王斌.高职教育专业组群的逻辑依归、形态表征与实践方略:基于253个高水平专业群申报资料的质性文本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1(4).

[5]李冉,东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逻辑与策略:基于对江苏省79所高职院校15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数据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2(19).

[6]王惠莲.高职院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解构、关键维度及实施向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2).

[7]郜俊利,李琪.基于协同理论的旅游养生专业群发展机制探析:以武夷学院为例[J].西部旅游,2022(14).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业细分背景下‘统筹引领的电子商务高水平专业群组建逻辑研究与实践”(GXGZJG2021B068)、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RCEP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一线二对接,三段四融合的建设路径研究”(GXGZJG2022B06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毅英(1981— ),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电子商务;

曹川(1983— ),高级实验师,经济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跨境电商。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电子商务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浅析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外包
电子商务实践能力的提升探析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基于AS仿真的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研究
电子商务人的核心能力
期刊订阅电子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