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和谐共生”

2023-07-10 18:31:46朱朝海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考课程标准试题

朱朝海

高中教学绕不过“高考”这一道坎,“我个人认为,对于21世纪中国的发展,没有一件事情比于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重要。她的成败,关系到今后几十年中国的命运。她的成败,很大程度要取决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

因此,“高考”必须改革,作为国家选拔性考试,必须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语文课改的核心也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夯实基础,促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生成。

一、“高考”和语文教学互相促进和谐共生

课程标准既是高中教学改革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改革的依据。“高考”的命题要求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均应以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国家相关教学文件为依据”。“高考”是对中学语文教学落实课程标准的检验,语文教学必须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和语文教学都统一于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认真组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个“宗”去适应“高考”的“万变”。

很多人认为“高考”是当下最公平的,哪怕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人们还是对“高考”痴情不改,关注度极高。那么,“高考”在落实课程標准方面究竟做得如何?我们就以2010—2014五年课标全国卷试题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

二、2010年—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全国卷试题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选材均为著名作家学者的社科类评论文章,兼及书画、食品安全等方面,有浓厚的现代文化气息和浓郁的语文学科特色。内容表述平易而不艰深,在考试中能让考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审美能力。

阅读量除2013年外都在1000左右字符。重点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或理解分析,对观点的归纳概括能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代文阅读设置为试卷的第一部分,是课标语文“高考”试题的改革举措之一,也是试题的亮点之一。把阅读置于整份试题的开头,体现了对阅读的重视,改变了以往以字词开头的做法。就语文的学科性质来看,当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第一位的,即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阅读是信息的输入,只有一定量的输入才可能有输出的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得到积累,情感得到陶冶和熏陶,心灵得到净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试题分析

1.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文言文阅读材料2010年选自《明史·花云传》,2011年选自《宋史·何灌传》,2012年选自《宋史·萧燧传》,2013年选自《旧唐书·李揆传》,2014年选自《明史·韩文传》。五年均选择史传类记叙文体,选文的朝代分布灵活,难度适中,适合中学生阅读。

2.古代诗歌赏析试题分析。2010年材料选自南朝江总的《雨雪曲》,2011年选自唐朝周朴《春日秦国怀古》,2012年选自宋晏几道的《思远人》,2013年选自宋朱熹的《次韵雪后书事二首》,2014年选自唐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和宋郭震的《宿渔家》。所选诗词多有景物描写。诗词形式多样,律诗、绝句、词、乐府兼顾,范围广,有利于教学中注重“量”的积累。

3.名句默写试题分析。题目均出自推荐背诵篇目,题型设置上均采用传统的默写形式,促进教学对推荐背诵篇目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为学生古诗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试题11题和12题是选做题,是课标“高考”试题最大亮点,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爱好进行选择,体现“个性化”的特点;是根据课程标准命制试题的成功尝试。

(四)实用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实用文本阅读试题材料2010年选自庄志霞《袁隆平传》,2011年选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2012年选自王增藩《谢希德传》,2013年选自刘重来《一个不能忘记的人》,2014年选自沈其益《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注重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分析综合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题型稳定,阅读量除2011年外变化不大。

(五)语言文字应用试题分析

第13题考查成语的使用,第14题考查辨析语病,第15题考查语言连贯表达,第18题考查新材料作文。第17题2010年—2012年要求仿写句子,2013年考查语言表达综合应用,2014年则要求图文转换。试题稳中有变,体现课程标准“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总要求。

(六)写作试题分析

2010年,人才、成才规律话题,关注自我成长,关注成才环境。2011年,中国崛起的特点,直击现实热点,要求学生关注国家民族发展。2012年,细节决定成败,做力所能及的事,脚踏实地。2013年,同学之间相处,如何与人相处,个人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2014年,生存能力,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五年均为新材料作文,材料不回避现实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有话可写,有利于作文水平的展现。

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高考”命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一线教师应该对一些教育重大问题深入思考。

三、两点思考

(一)高中语文课改的思考

1.正确对待教育传统,不走极端。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吃透标准的基础上,正确对待中西教育传统。继承中国古代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汲取西方教育的有益成分,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坚持课改努力探索。

2.科学选用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点,关键在于如何选用。方法只是手段,效果才是目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实实在在,“假”“空”害人又害己。

3.深入研究“高考”试题。“高考”作为国家选拔考试,有特别要求。日常训练全部套用“高考”试题是不可取的。“高考”试题没有覆盖的内容,而对学生语文素养不可缺的内容,比如朗读、演讲、生活语文等,一定不能忽视,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扎扎实实开展教学。其实,只要学生的整体实力上去了,“高考”成绩也会优秀。

(二)语文“高考”命题的思考

1.开展考试科学研究。作为国家选拔考试,应当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总结我国科举考试及国外考试的经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考试理论,指导“高考”实践。

2.“高考”应当坚持公平原则不动摇。作为国家考试,必须坚持公平的原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维护教育公平意义重大。

3.作文试题可选择。写作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为了交流。恰当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高考”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写。在阅读中设置选做题,就是一个成功的亮点。建议在写作部分也设置选写题,一个是议论文,一个是记叙文,让学生选写。

总之,“高考”是对语文教学落实课程标准的检测,保证课程标准落地生效。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扎扎实实组织教学,夯实语言基础知识,注重语言读写能力的培养。“高考”与高中语文教学互相促进,和谐共生。

作者简介: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高考课程标准试题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环球时报(2014-10-20)2014-10-20 09:44:12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2014年10期)2014-02-28 2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