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上图书馆》中的三重世界

2023-07-10 13:15钱晓蔓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6期

钱晓蔓

内容摘要:《上图书馆》是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的一篇随笔。在这篇随笔中,王佐良先生提到了三重世界,分别是知识的世界、情感的世界、以及现实的世界。这三重世界彼此联系,对王佐良先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及深刻的内涵。这三重世界的存在帮助王佐良先生发现了上图书馆之乐,其意在激励广大青年学子重视阅读,应有对知识的崇敬之情且乐于在书本中汲取新知。

关键词:《上图书馆》 三重世界 王佐良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中,编者选入了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的《上图书馆》,与该单元中其它几篇阐述“学习之道”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显得较为亲近、温馨。原因之一是本篇课文属于随笔,《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将随笔定义为:“一是指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精悍,表现形式自由灵活,可以抒情、叙事也可以评论。二是等同于笔记,即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做的记录。”[1]《上图书馆》为第一类,其不做较强的理论性阐述,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富有“理趣”。其二是,王佐良先生的这篇随笔描写的是自己求学之路上的几段经历,读者极易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因而产生共鸣。

在“读书无用论”风靡社会之际,王佐良先生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生涯,其中最让他无法忘却的就是在各个图书馆中的经历,图书馆中的迷人知识与起伏心情,使他难以忘怀,为了激发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阅读热情与兴趣,他写下了这篇《上图书馆》。在这篇简短的千字随笔中,作者提到了三重世界,分别是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以及现实世界。这三重世界对其而言缺一不可,正是这三重世界的存在使他深刻体会到了上图书馆的乐趣。

一.知识的世界:书籍的闪光

《上图书馆》中知识的世界是全篇随笔的主线,贯穿全篇。知识的世界正是由一座座图书馆建构而成。作者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这些图书馆所处位置不同,在王佐良先生生命中出现的时间不同,但都给予不同时期的他非常大的帮助,使他难以忘却。他正是在一座座图书馆中不断积累知识,建构独属于自己的知识世界。

随笔开篇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图书馆,王佐良生命中的第一座图书馆出现在他的中学时代,在他的中学生涯中,给予他最多知识的便是那个叫做“公书林”的图书馆。文华中学的求学之路将“公书林”送入了王佐良先生的生命中,其中的环境以及海量的英文藏书给王佐良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幽静宽敞的环境、看不懂的原著、斯蒂文生的小说,这一切都让王佐良先生感到愉快且充满兴趣,他也因此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这一段经历,使得英语学习的种子被种入了王佐良的心中,他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王佐良进入清华求学,王佐良将这座屹立在清华园中的图书馆称为恩师,其中蕴含着十分浓烈的情感,这座图书馆如师长一般给予了他学士层面巨大的帮助,他感激其授予自己的知识。特别是其中的第三阅览室,阅览室中闪着光的精美书刊让他进入了一个知识上的新世界,这让他如同一块海绵一样,努力吸收着新知。到了研究生时期,王佐良前往牛津大学求学,牛津大学的“亨弗莱公爵室”备受王佐良先生的青睐,这时的王佐良先生在知识的世界中感到了吃力,在牛津留学的日子,并没有那么惬意。最后,王佐良先生补充了留学英国时期常去的圆形图书馆。正是这一座座图书馆,建构出王佐良先生的知识世界。

王佐良先生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这种叙述顺序不易出彩,较为循规蹈矩,易让读者感到单调,但正是这样的表述,让读者了解到这个知识世界建构的路径,沿着这条路,我们可以窥得王佐良先生是如何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世界。这个世界的萌芽来源于作者对于“公书林”的探索。他的探索让他推开了知识世界的大门,在“公书林”中探索的过程中,花花绿绿的外文书刊、美国杂志吸引着他的注意。外国文学的种子被种入他的心间。“公书林”也就建构出了知识世界的基石。如果说“公书林”使作者对知识产生了兴趣,那清华的图书馆,这位王佐良先生心中的“恩师”,就带领他畅游在他所热爱的知识海洋中,属于王佐良的知识世界得以正式建构。当空间转换,从清华来到牛津攻读17世纪英国文学的王佐良,在“亨弗莱公爵室”中的学习使他感觉到吃力,这种吃力不仅仅是因为灯光太暗以及書籍上不够长的铁链,还有距现世已久晦涩难懂的古籍本身。这时的他在艰难中进步,精雕细琢着他的知识世界。而最后的圆形图书馆,他描述出的图书馆的华丽,以及最后所引用《哈姆雷特》的台词,对于图书馆的赞颂以及对知识的赞颂,都体现出,其知识世界愈发开阔。他正是在这个知识的世界中进行探索,慢慢成长,逐渐如鱼得水,虽向上攀爬的道路总会有曲折,但他在知识世界中发现书籍的光亮,收获热爱,找寻到前进的方向。

知识的世界少不了书籍的存在,这些书籍正是建构知识世界的基础,知识世界自书籍而来。通过比较这几个学习阶段,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对“公书林”图书馆书籍的描写是最为具体详细的,到了第三阅览室,描写的笔墨减少,较为笼统地介绍了所学书籍种类。到了最后的“亨弗莱公爵室”,对于所看的书籍,此处用古籍一笔带过。可以发现,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学习是越来越深入的,对于毫无相关领域知识基础的读者而言,作者有趣的学习经历和轻松易读的书籍可以激发自身的阅读兴趣,若读者本身对于该领域感兴趣,或是年龄较长且有一定的理解接受能力,一些名家作品或历史类作品有助于这部分读者在大框架上了解该领域。若书籍太过深奥晦涩,难以理解,读者就会丧失兴趣不愿再深入了解。所以在这三个阶段中,前两阶段有较为详细的书籍介绍以及类型介绍,而最后一阶段寥寥一笔带过。

二.现实的世界:真实的变幻

随笔虽然描写的是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空间,但因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在叙述的过程中,现实世界也能被自然而然地穿插其中。其中不仅仅只描述了图书馆,也见缝插针地交代了作者自己的成长轨迹。中学时期的生活是快乐悠闲的,作为中学生的他可以随意进出有丰富藏书的图书馆,这是他能够建构知识的大前提。通读全文,可以发现,有些字句与段落,如若只是叙述图书馆中所得,是完全可以删去的,可作者还是将这些字句加入其中。如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经历中夹杂着对现实世界的描写,作者在此专门分出一行写下了一件事情:七七事变发生,战争爆发了。由此可以发现作者虽是分享在图书馆这个较为独立空间中所获得的乐趣,但在实际的描写中他还是无法将知识世界完全独立与现实世界之外的,在知识的世界中畅游也免不了受到现实的影响,他打破了知识与现实的隔膜,将知识世界安放在现实世界之中,现实世界的变动,对知识世界的建构也同样产生着影响。作者将图书馆中的世界与外界相连通,在清华园跟随“恩师”学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种不顺利和学业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密切,而是和外部世界的变化紧密联系。在清华园求学之初,现实环境安稳,但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七七事变”爆发,此后他前往英国求学,国内进行着大战,家中杳无音讯,而自己的功课也并不是那样好完成,真实的世界对此时的他来说并不友好,但在英国的最后两个月所有事情都出现了转机,学业完成、北平解放。此时的现实世界又重归宁静。在随笔中可以明显找出现实世界的变化轨迹:安宁——战乱——解放。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篇随笔中的图书馆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知识世界,他打通了知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壁垒,在求知的脉络线索中插入了现实世界的发展轨迹,情感的世界也由此产生。

三.情感的世界:光影的投射

王佐良先生知识世界的建构并非一帆风顺,现实世界的发展也是难以预测,并不平静,也因此我们得以窥得王佐良先生的情感世界。他情感世界的表述大多都通过光影变化来表达,在整篇文章中涉及到光影的描写大约五处。第一处中写道“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这里,既是写实的,书本的光,台灯的光;也是隐喻的,这是知识之光,也是心灵渴慕知识的欲求之光。[2]日光灯、白炽灯这些随着时代进步而出现的灯光当然是比铜制高台灯更加适宜人类的日常阅读以及生活,但王佐良先生却提到,这些光都无法和铜制高台灯相比,他们都无法取代铜制高台灯带给他的温情和宁静。此处的温情与宁静,是属于情感层面的感受,“温情”可解释为温柔深情,而“宁静”是说明环境安宁,没有扰动。仅仅是一台铜制高台灯就能给人带来这两种情感并不现实,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又说:《文心雕龙》的《物色篇》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3]由此就可以解释,为何一台铜制高台灯可以带来情感上温情与宁静,“温情”是作者对第三阅览室,对清华园的情感;而“宁静”这正暗含作者身在图书馆阅读的状态,同时也暗示社会国家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作者对清华园中惬意、快乐、美好的生活的怀念全都熔注于高台灯之中。这种快乐与惬意,使得他感受到了烛光的温情与宁静。多年后回首过去,是那一段时光使他感到温情与宁静。清华园中的温情、惬意、快乐最终引领着他进入了知识与情感上的灿烂新世界,这一新世界并非是现实层面的新世界,而是知识与情感这两个虚幻层面的新世界,作者在知识的学习上获得了满足,在情感上也达到顶峰。

虚幻的世界,亦或是虚幻的快乐最终却被现实打破,此时七七事变爆发。和七七事变一同被提到的是“真实世界的暗淡”以及“清华图书馆中的灯光全灭了”。此时作者所描述的真的是现实世界吗?清华园图书馆的灯光真的全灭了吗?七七事变发生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并非发生在清华园中,作者身为学生,大多时间生活在校园之中,七七事变对其现实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是微弱的,但这场事变对他的心灵乃至于情感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此时的作者是从对现实世界的描写转向了对情感世界的表达,他的情感世界并不平静,战事牵动着作者的心,他挂心战事,无心学业。真实世界的战争带来了情感世界的暗淡。真实世界的暗淡象征着国家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实世界中的家国民族同样牵动着他的心神。对他来说,真实世界与知识世界的遭遇同样会对情感世界产生影响,进而扰动他的情感世界。也因此,那高昂的情绪瞬间降落,来到低谷。

第三处灯光的描写是在牛津大学的“亨弗莱公爵室”古籍阅览室里的照明是非常差的,昏暗的灯光暗合作者低迷的心境,国内大战、家无音讯,带来的是心中的颇不宁静。此时作者的情感跌入谷底。

若本篇随笔到此结束,也就称不上是上图书馆之乐了,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在牛津最后两个月,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了一个较好的结局,之前低迷的情感也得以缓和,与此同时他重新将心神融入知识的世界,心神的放松和知识世界给他带来的愉悦感受使得初夏的阳光得以穿透现实,直达情感世界,给他的情感世界洒下光亮,使得他的心境豁然开朗,作者的情感也得以上升。

随笔来到最后,作者谈到了英国博物馆里的圆形图书馆,那高耸的大圆顶给他带来的感受,让他想到了太阳,这太阳灿烂无比,但这里他并没直接点明,而是引用《哈姆雷特》中的台词隐晦表达,在最后这灿烂的太阳带领着作者进入了情感上的高潮,这一段台词情感充沛,充分体现出作者对于图书馆的礼赞。

光影的变化,象征着王佐良先生情感的变化,他的情感世界随着光影的变化而起起落落,在随笔最后到达了高潮。

在这篇随笔中,王佐良先生用寥寥数笔,建构出三重世界,分别是知识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情感的世界。它们联系紧密,缺一不可,知识在真实世界中不断积累得以建构成为世界,而正是因为情感上对知识的喜爱才使得王佐良先生在学习英国文学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因此,他在知识世界有所收获时感到快乐,也会因知识的晦涩难懂而沮丧;同时它又会因现实生活的起伏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变化。

王佐良先生在《上图书馆》中所提及的三重世界正是他人生中真实的三重世界,这三重世界存在于王佐良先生的生命之中,推动着他的成长,也见证着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在现实世界中充斥著许多无法随个人意志更改的大事件,在人生道路上个人的情感也并非永远朝着正向发展,但在知识世界中遨游总能有所收获。知识世界的建构或许会受到现实世界以及情感世界的影响,但知识世界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它也能够冲破现实的桎梏,摆脱情感的负面影响,在知识的领域中有所收获。这三重世界不仅影响着王佐良先生的人生,在广大青年学子的人生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他们的生命之中这三重世界也应是缺一不可的。为此,王佐良先生写下《上图书馆》这篇随笔,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时的一段段经历,在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重世界,他重点叙述了其中的知识世界,但又自然地将现实世界和情感世界交织在其中,他希望自己所叙述的知识世界能引得青年人的共鸣,激励当时的青年人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他们能在知识的世界中有所收获,这篇随笔中寄托了他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盼,这并非仅仅是对某一代青年人的期盼,而是以自身作为例子,希望广大青年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在心中都应该有对知识的崇敬与渴望,所以现代青年人更应读懂《上图书馆》,体味到上图书馆之乐。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24.

[2]詹丹.知识和情感新世界的曲折打开——读王佐良的《上图书馆》[J].语文学习2019,No.495(09):66-69.

[3]刘勰,文心雕龙,[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19.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苏东坡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