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阳 张仁鹏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是近年来学界的重要研究议题,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热点议题及趋势,本文借助文献计量软件,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文献展开系统性梳理与总结。研究描绘了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主要作者、机构、期刊等情况,并提炼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各类型热点议题。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呈现出侧重理论阐发、接轨国内社会主题、多学科协同研究、多维逻辑比较等特点。为此,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可继续在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体系化研究、扩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跨学科视角、注重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多方法运用、考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等方面进行拓展与升华,为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提供学术支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知识图谱;热点前沿
[作者简介]唐亚阳: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张仁鹏: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对中国发展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凝练,充分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要求,并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深刻历史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意义。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学术界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本文为更好地展现国内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动态,采用文献计量方法探讨国内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成果,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对不同热点议题的成熟度加以区分,从而发现新的研究增长点,以期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有所裨益。
一 研究设计与说明
(一)研究方法说明
一是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CiteSpace是近年来文献计量使用的一种新式工具,通过对文献进行文本挖掘,以文献的多种特征为依据,对某研究领域的基本概括和发展趋势进行描述。
二是使用BICOMB2.0进行关键词词频获取,然后利用SPSS20.0的系统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进行关键词聚类,得到聚类图和距离模型,从而判断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
(二)研究数据来源及过程梳理
1.研究数据来源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进展,本文选用中国知网(CNKI)资源总库作为数据搜集来源,该文献数据库是目前中文期刊收录最为全面的文献资源库。本文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篇名进行检索,将检索时间限定为1978年至2022年,论文选取来源限定为CSSCI期刊并剔除掉非論文形式的文献,如导读和会议综述等。此外,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主题不是特别密切的文献也被剔除。最终得到相关文献共计1002篇,构成本研究的全部文献来源。
2.研究过程梳理
本研究主要从“数据提取——知识图景呈现——热点挖掘”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本文将从中国知网期刊库获得的NoteFirst格式和检索题录导出。将已经提取的NoteFirst格式检索题录数据纳入BICOMB2.0共词分析软件进行作者、机构、期刊和关键词数据提取,获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知识图景。在提取关键词数据后再进一步利用BICOMB2.0共词分析软件导出由关键词构成的关键词共现矩阵,并导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战略坐标图,提炼热点前沿主题。
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研究特征概述
研究画像类似于信息数据中的“用户画像”,其特点是通过某研究若干具体信息将其进行提炼形成数据集合体和具象化的内容,从而更加全面地对该研究进行一个宏观把握。本文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画像分析主要从发文核心期刊、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分布以及关键词四个方面展开。
(一)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发文期刊画像特征
发文核心期刊分布反映了当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期刊名称和类型。根据各核心期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发文数量,排名前十的刊物分别为:《人民论坛》(32篇)、《红旗文稿》(28篇)、《理论视野》(17篇)、《思想理论教育》(17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7篇)、《当代经济研究》(15篇)、《人民论坛·学术前沿》(14篇)、《社会主义研究》(14篇)、《经济学家》(12篇)、《思想教育研究》(11篇)。目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刊发的主要刊物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少量经济学刊物和政治学刊物也刊发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主题文章。上述核心刊物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主阵地,刊发大量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成果,更好地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发文作者画像特征
研究作者分别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领域较为突出的学者。目前核心期刊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学者分别为:张占斌(10篇)、刘伟(7篇)、董慧(6篇)、辛向阳(5篇)、王岩(5篇)、陈金龙(5篇)、洪银兴(5篇)、齐卫平(5篇)、颜晓峰(4篇)、顾海良(4篇)。不少学者已经在该研究领域发表多篇论文,但相较于其他热门议题,主要作者发文数量仍然较少,因而可继续加强该研究,鼓励更多学者加入该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扩展该研究领域,从而产出更多成果。同时,目前该研究的主要学者多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领域,未来应该鼓励更多其他学科学者融入该研究领域,贡献学科力量。
(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发文机构画像特征
发文机构情况可以体现在该研究领域机构所取得的成果情况及其研究实力。研究显示,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9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3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3篇)、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2篇)、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2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2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2篇)、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1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11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1篇)。当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发文机构主要集中为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且排名前十的多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瞄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学术问题解读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对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阵地,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中國式现代化研究的关键词画像特征
高频关键词往往反映了某一核心词汇研究热度,折射出以该词汇为基础的主题是否为该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BICOMB2.0软件统计了高频关键词汇,并选取了其中主要的10个关键词汇,分别为:中国式现代化(79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09)、中国共产党(104)、人类文明新形态(97)、现代化(67)、共同富裕(60)、高质量发展(6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9)、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38)。一方面,这些高频关键词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使用较多的专业词汇。另一方面,结合具体关键词也可以知晓一些主要研究的选题,如结合中国共产党(104)、人类文明新形态(97)、共同富裕(60),可以初步判断一些热门选题可能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等。
三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一)研究热点主题定位
本文使用多维尺度分析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降维处理,以期更加直观地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热点层次。本文将中国式现代化高频关键词的系统聚类结果导入SPSS20.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得到战略坐标图。战略坐标图类似数学中的二元坐标图,横轴为向心度,纵轴为密度。其中,向心度表示某主题与其他主题的联系强度,而密度表示单个主题内部基本知识单元的联系强度。战略坐标图根据向心度和密度将整个坐标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象限(如图1所示)。第一象限为研究的核心主题;第二象限为成熟度较高且相对独立的主题;第三象限为新兴主题;第四象限为潜在价值研究主题。参见: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二)——类团分析[J].情报杂志,2008(6):141-143.其中,核心主题为目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议题,而成熟度较高的议题则表示
议题比较成熟、
相关成果较多,但并不意味着受关注程度高,二者存在一定区别。
此外,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得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各领域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热点。为获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主题信息,本研究使用CiteSpace关键词聚类对各类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LR算法,生成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聚类图谱以及聚类信息摘要表。由聚类图谱可知,此次形成了9个聚类。
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关键词聚类信息表的聚类结果(聚类名称和聚类标签),结合已有文献研究,可以将现有研究归为以下几类:1.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研究;2.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特征研究;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研究;4.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5.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6.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研究;7.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与国际比较研究;8.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研究;9.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研究。
此外,将聚类关键词与战略坐标图结合进行分析,并对聚类结果进行象限划分,由此可以判断某聚类在研究热点中的方位,具体结果可参见表1。
(二)研究热点主题类型划分
1.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核心议题(第一象限)
(1)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研究
学界从时间、空间、主体、哲理、结构等视角切入对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内涵解读体系。从时间维度看,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要从历史格局、历史自觉和历史实践解读,从而“破除了对历史规律的教条化理解”韩志伟,陈洁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内涵[J].浙江学刊,2023(1):16.,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的历史内涵。从空间维度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必须从社会主义性质解读。在世界空间场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厚“植根于中国场域空间”詹国辉,王啸宇.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特征意蕴与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23(4):19.。从哲理维度深度思考,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中国式现代化,其形成与发展是唯物史观在理论形态上的反映。参见:丁堡骏.以唯物史观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本质[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9.从结构维度看,系统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理解这一重大理念的核心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朝着现代化发展,同时也在个体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整体推进”詹国辉,王啸宇.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特征意蕴与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23(4):19.,促成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研究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现实路径。对此,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提出要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论断,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从最根本的要求看,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政治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因此,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参见:仰义方,武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鲜明特征与实践路径[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6):69.二是务必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两个“行”的科学理论指导,继续推进“第二次结合”与实现“两个结合”。参见:朱永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与推进路径研究[J].学术探索,2023(5):5-6.三是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7.,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和民族自尊心,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立足中国实际,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参见:仰义方,武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鲜明特征与实践路径[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6):70.从具体战略安排看,要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中,扎实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是核心议题。参见:裴广一,陶少龙.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轨迹、国际观照与实践进路[J].宁夏社会科学,2023(2):21-23.此外,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人才支撑,以及在话语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话语保障的话语体系,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参见:宁国良,沈昊飞.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内涵、逻辑与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3(1):2.参见:艾四林,陈钿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
2.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成熟议题(第二象限)
(1)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关系以及如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学界热议话题。一方面,如何正确理解两者关系成为关注点之一。关于二者存在何种关系,学界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持有单向度观点,即单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一种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人类新文明。参见:胡长栓.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J].红旗文稿,2023(1):25.另一种观点则是双向度看待二者关系,即辩证思考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从二者的区别看,首先在于时间上的因果区分,先有中国式现代化,后有人类文明新形态,参见:李潘,林伯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关系的辩证思考[J].党政研究,2023(3):84.而从二者的联系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本质属性、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上具有逻辑自洽性。参见:李潘,林伯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关系的辩证思考[J].党政研究,2023(3):89.另一方面,学界也关注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价值意蕴。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新样式”胡长栓.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J].红旗文稿,2023(1):25.,在解决人类共同难题上,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世界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途径,扩宽了人类文明多样化,为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了建设性力量。参见:邢丽菊,鄢传若斓.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J].国际问题研究,2023(1):25-28.
(2)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研究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国家治理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内容被更加关注。一方面,已有研究关注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内在联系。现有研究特别强调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意蕴,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维度,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在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组织力、领导力、协同力、执行力、信息力等方面赋能加力。参见:许耀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拓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赋能加力[J].科学社会主义,2023(1):16-24.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也重点关注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实施路径。不同学者提出了多种方案致力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一是主张在治国理政新空间下系统、整体、协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在宏观层面,主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路径选择背景下,以调整、優化和更新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手段和方式等完善国家治理;在中观层面,主张调动党组织积极性,通过提升党组织自身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实现政策的配套耦合和行动主体的协调配合,推进国家治理。参见:贺东航,高佳红.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空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7.二是主张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国家治理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创建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治理文明的一种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文明的空间样态”王世泰,余达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架构及世界意义——基于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22(1):10.。因此,有观点认为应该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内,尝试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优秀理念和传统融入于国家治理体系,形成国家治理的话语建构与内在传承的研究主题。参见:徐亚清,于水.政党、治理与时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建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0.
3.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新兴议题(第三象限)
(1)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与国际比较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自正式提出以来,其世界意义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世界意义的研究思路主要基于比较视角,通过中西方现代化比较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与世界意蕴。其世界意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一是突破了“唯一性”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模式,表明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具有多元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尊重亿万中华儿女意愿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摸索走出来的现代化道路,它充分表明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参见:徐建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脉络与世界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22(3):30.二是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人类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的学者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突破之处表现为:第一,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第二,打破了“中心——外围”的依附体系,从而走出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第三,超越西方形式民主的局限,走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代化道路。参见:段妍.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J].东岳论丛,2022(4):19.三是为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立足于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很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政治稳定与经济增长、独立自主与合作发展等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发展难题,它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参见:韩喜平,郝婧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2):105-106.
此外,大量文献研究通过国际比较的研究方式,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独具的优势。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是基于不同国家、模式的多维比较。一是对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模式,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率先实现现代化,并形成了总体性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在这一总体模式下,西方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多种具体模式,如荷兰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等,参见:黄民兴,马超.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在于是以殖民掠夺、资本剥削的方式实现了现代化发展。这种伴随暴力、破坏自然生态的过程,开启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并逐渐向世界扩展。参见:林毅夫.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逻辑与世界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23(1):5.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工业文明范式、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增长范式以及“西方中心论”的零和博弈模式。参见:周文,施炫伶.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广东社会科学,2023(1):14.二是对比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模式。苏联现代化建设因陷入模式僵化而失败,参见:涂用凯.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4-15.而中国式现代化则在坚持实事求是、党的领导、全面发展、科学指导、与时俱进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参见:张浩,邹志鹏.在比较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J].贵州社会科学,2022(1):14-15.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研究从不同模式的建设逻辑比较着手。有学者从理论逻辑比较着手,通过对社会形态论、资本逻辑批判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观点论述,或对主导主体、中心逻辑、对象逻辑和驱动逻辑等内容进行对比,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参见: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2.
(2)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特征研究
目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了不同维度的阐述,重点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3.所具有的独特含义。参见:徐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J].求索,2022(1):41.不同学者对五个基本特征的阐述主要从全面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全面阐释五个基本特征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二是抓取其中单项特征加以论述。其中,对“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特征展开论述的文献相对较多,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参见:何显明.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J].浙江学刊,2022(2):4.此外,还有研究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其他特征,如提炼了中国式现代化自主创新、世界性、主动性、全面性、协调性等其他特征,参见:张占斌,王学凯.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优势、难点及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27.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即经济的高度发达、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发展。参见:王立胜.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J].近代史研究,2023(2):4.
(3)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研究
学术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发逻辑,主要从“多”与“一”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多”强调用多重逻辑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多数学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了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构成了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探索和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构成了历史逻辑,而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社会革命、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则构成了实践逻辑。参见:贺敬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的三重逻辑[J].学术界,2022(6):43.部分学者以上述三重逻辑为基础,扩充了时代逻辑和文明逻辑,时代逻辑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格局的时代回应。文明逻辑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参见:涂良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J].学术交流,2021(12):12.“一”强调对单一生成逻辑的展开论述,主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两方面进行阐述。如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着重从四个不同时期论述了从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起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及正式形成的历史发展脉络。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与拓展,也是中國式现代化的正式形成。参见:秦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2):7-17.
4.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潜在议题(第四象限)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国家政治统一,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是在制度、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完善充分的条件。参见:颜晓峰.党的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4):5.二十世纪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寻求独立自主后,都面临如何探寻现代化之路的“时代之问”。对于后发国家,实现政治上的稳定是有效整合国家力量的重要前提。对此,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提出“政治现代化”概念,认为现代化的首要条件是“创建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参见:萨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56.“国家治理效能不足”和“政治秩序失范”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共同难题,而中国共产党解决了近代以来国家四分五裂和政治秩序失稳的历史难题,其“以先进政党凝聚权威,以武装斗争方式完成政治革命,国家建构与现代化进程互相依托、同步推进的历史逻辑”邹庆国.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引领逻辑[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2(6):8.,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引领现代化建设的政党引领逻辑,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范型”创造,大力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参见:邹庆国.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引领逻辑[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2(6):9.参见:李鹏.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J].理论视野,2023(3):9-10.
(2)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时强调:“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和方向。对此,已有研究主要从三种角度出发进行阐释:一是阐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意义。已有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的世界贡献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四个维度阐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意义,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基本遵循,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是社会主义实现复兴的时代证明。参见:颜晓峰.全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3):109-111.二是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有的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自觉遵循“两个结合”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参见:林进平.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5.三是探讨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从党的领导、道路选择和发展方式着手,因此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根本保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统筹好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这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的必然要求。参见:宋惠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红旗文稿,2022(4):29-32.
四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一)已有研究的概述总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相关研究文献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论域与视域,尤其是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学科建设等方面有较大进展和新突破,值得总结提炼,为后续研究深化提供可借鉴之处。
1.研究从注重一般性阐释向侧重理论阐发转变
1998年至2021年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采用阐释性的解读方式开展,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价值意蕴、历史演进、主要特征、生成逻辑和世界意义等方面展开了详细论述。总体回顾上述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主要是基于一般性的阐释,即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的学术阐释和思考,主要停留在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概念的表层解读和学理阐释,从而在基础理论问题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为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本依据。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概念和问题的确定,以理论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成为主流趋势。以唯物史观、马克思现代性批评理论、马克思现代观审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分析、认识论、政治经济学分析等深度理论阐述成为研究新趋势,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从一般性概念阐述向深层理论阐发的转变。
2.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向多学科协同研究转变
从现有研究结果可以把握以下几个信息:一是目前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机构主要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学者大多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有研究也多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解读,其研究范式多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要求,如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多重意蕴、生成逻辑、历史演进、优势特征等主题,多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视角进行解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随着更多不同学科背景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开始融合更多学科视角,如财政学视角、政治经济学视角、社会学视角等,参见:吕炜,靳继东.从财政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22(11):165.参见:应星.社会学的历史视角与中国式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2(3):97.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各學科研究领域,激发各学科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学科力量,也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作出了一定贡献。
3.研究从道路与模式比较向内在多维逻辑比较转变
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上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概念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注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的世界意义的比较,以及现有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比较。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比较看,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模式相比,其最大特色和贡献主要是集中在世界现代化理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社会等方面的创造性成就。现有可比较的现代化模式大体可以分为西方现代化模式、苏联式现代化模式、后发国家依附型现代化模式三类。虽然不同学者在具体划分标准上存在差异,但主要比较的重心在于西方现代化、苏联式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正是通过具体模式的比较,学者得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意义。党的二十大以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则转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解读,即不同模式的内在逻辑比较。通过内在逻辑比较解读现代化模式的优劣,“是全面、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2.。从主导力量、价值追求、结果导向、道路选择和物质力量等内在逻辑比较解读是目前较为新颖的比较方式。参见: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2.参见:孙帅.比较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6):65-67.
(二)未来研究的趋势展望
1.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体系化研究
习近平强调:“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习近平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清晰地指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要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突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完善,建构起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深刻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未来,学界应该继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性研究,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的实践经验不断总结提炼,继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成熟、更加整体化。
2.扩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跨学科视角
已有研究尽管在多学科视角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以“综合多学科或跨学科视角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少之又少”郑吉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探索,2023(2):23.。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关注增加,跨学科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需求不断增长。以跨学科视野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扩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视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科宽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新的增长极。为此,必须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多学科沟通对话,融合多学科研究,推动复合型研究,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跨学科特色。
3.注重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多方法运用
已有研究重点以理论性问题为研究出发点,以理论阐释和思辨性方法为主导的研究方法占据主导。未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逐步向微观审视、直面现实转向,注重运用多元研究方法成为新的需要和新的要求。例如,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可转向实证性对比研究,利用经验性研究加以对比支撑理论、对比结论,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比较优势的说服力。同时,随着大数据的开源,可以充分利用中外数据资源以及历史性数据资料,通过量化实证研究支撑起对比研究的可比对性。通过多元研究方法的运用,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构思转变为现实行动,有助于在研究中探索新发现,提出创新观点,推动研究进一步深化扩展。
4.考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随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提出,更多研究应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注重与国家现实发展和全面建设现代化实践相结合。“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要以回应和解决当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导向,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深化思考、提出对策。”傅慧芳,白茂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与前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2):28.面对现代化实践中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矛盾、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等现实境遇,既要敏锐洞悉存在的问题,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现實问题的思考,也要深入挖掘和重点分析问题背后的因果链,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齐抓,做好对策性研究,完善智库工作。
Abstract: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topic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hot topics and trends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e use bibliometric software to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an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study described the main authors, institutions, journals, etc.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summarized various types of hot topic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 research we found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features are shifting towards a focus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integration with domestic social themes,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multi-dimensional logical comparison. For this reason, the future research 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can continue to expand and sublimate in deepening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broaden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method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nowledge graph; Hot Fronti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