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逻辑与进路

2023-07-10 11:06邱世兵邱婧璇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乡村振兴

邱世兵 邱婧璇

摘 要:与以往乡风文明建设相比,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有着自身独特的使命、逻辑和进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是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乡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履行乡风文明建设使命要遵循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的要素自洽、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向其外部系统开放、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有效联结的逻辑。在具体乡风文明建设实践中,要立足乡村文化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乡风文明,同时借鉴城市产业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围绕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乡风文明、立足增进乡村人福祉建设乡风文明。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风文明;乡村发展;乡村现代化

基金项目:湖北省思政专项“地域优秀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ZSD21013);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前期资助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内容创新研究”(22ZD012)。

[中图分类号] G12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6-0133-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6.010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1]25,是乡村振兴的灵魂[2]33,也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和软件基础。新世纪以来,党高度注重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概念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出现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并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乡风文明”条目一字不变地列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条目。这体现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价值。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积极开展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同时学界也掀起了乡风文明建设研究高潮。党的十九大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学界又掀起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新一波研究。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30,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探讨乡风文明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对推进新时期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及乡村振兴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梳理与问题提出

已有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学者们认为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4];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5];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基础、构筑道德围墙[6],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7]。二是乡风文明的内涵。有学者提出,乡风文明指乡村社会主体在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传统美德和良好文明习惯[8];另一些学者认为,乡风文明除指乡村社会主体的传统美德和良好习惯外,还包括乡村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9],其实质是乡村人的知识化、科学化、文明化、现代化状态[10]116,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2]33-34。三是乡风文明建设存的问题及原因。学者们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文化贫乏、消极腐朽东西沉渣泛起[11];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农民信仰迷茫、文化创新力不够[12];农民政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淡薄,注重个人和小集体利益[13]。其主要原因包括:乡村精英流失;地方政府“经济人”思维支配[14]56-62;乡村公共性消解[2]33-34;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一手硬、一手软”[15]。四是乡风文明建设对策。主要包括: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物质投入[16];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包括提升农民素质[10]119,重构乡镇政府职能[14]56-62;利用乡土文化[17]、强化法制保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18];采取国家、地方政府组织纵向自上而下逻辑与村支两委、村民横向平等交互逻辑相结合的双向路径[19]。

文献梳理发现,已有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成果主题丰富,涵盖了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内涵、问题、原因、对策等。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已有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多立足新农村建设背景,而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规律揭示不足。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有着不同的内涵。同时,已有研究成果多是立足狭义乡风文明概念展开的讨论,而少有从广义乡风文明视角展开探讨。这些研究的匮乏,促成了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偏重乡村社会移风易俗,而忽视了乡风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忽视了乡风文明建设对乡村社会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以及对广大农民更高精神追求的引领。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如果忽视精神文化层次的引领,不从农民的认知、观念、心理等方面彻底颠覆旧观念和旧传统,消除农民‘等、靠、要思想,就无法让农民产生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观动力和价值动力”[20]。而广义乡风文明概念不仅指乡村社会拥有公序良俗,而且指乡村社会拥有促进农民认知与适应、推进乡村振兴与发展、满足农民更高精神追求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状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需要什么样的乡风文明、建设这种乡风文明需遵循什么逻辑、如何建设这种乡风文明等是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弄清的问题。接下来本文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出台的有关乡村振兴文件及农業农村部分三批推介的84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为支撑,从广义乡风文明视角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实现逻辑与实践路径展开分析和讨论。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

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21。当前中国乡村振兴行动也在此背景下展开。在党新的中心任务框架下,我们也需要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做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是指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社会需要建设什么样的乡风文明。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需要建设什么样的乡风文明,既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有关,也与乡村社会主体的现实文化状况及人们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认知水平有关。通过研究近年来有关乡村振兴文件和农业农村部推介的84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结合广义乡风文明的内涵,我们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是: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乡村现代化、实现乡村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

(一)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乡风文明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3]31。这里“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主要指乡村振兴发展的任务,其重点是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的有关乡村振兴文件做出了相应规定。如,《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21]8;《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22];《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同时对脱贫群众“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23]。这些规定凸显了乡村文化、乡风文明对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发展的价值。因而我们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所建设的乡风文明要具有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的功能,即我们要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的乡风文明。从实践上看,凡是乡风文明建设成功的村庄,其产业均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农业农村部推介的84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为例,乡风文明建设成功均推动了村庄振兴发展,并实初步现了“产业兴旺”。同时这些案例村庄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都强调文明创建对村庄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分析,建设具有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功能的乡风文明是由乡风文明自身的价值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决定的。一方面,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乡风文明是由乡风文明自身的独特价值决定的。乡风文明对于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在于:作为一种思想力量和精神要素,对乡村社会实践具有引领和促进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反作用原理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24]。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需要建设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乡风文明。另一方面,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乡风文明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为破解现实“乡村衰落”问题而生[25]36-41。乡村衰落的原因除中国城乡原有基础差异及其不合時宜的体制机制因素外,还在于传统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文化弊端。传统自然经济文化在面对现代市场经济文化时,显现出许多缺陷与不足。乡村衰落在一定意义上是文化的衰落。乡村的落后是理念的落后,是乡村社会在市场经济时代所显现的创新创业精神不足等因素使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破解乡村文化衰落难题,培育并弘扬市场文化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文化,促进乡村社会传统文化现代化,形成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乡风文明。

(二)建设促进乡村现代化的乡风文明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了许多有关乡村振兴文件,其关于乡风文明建设条目的规定呈现出丰富的现代化理念与现代化思维。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建设法治乡村”“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6]7-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27];《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导向、政府支持”“融合发展、联农带农”“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原则[21]4。上述文件的相关规定展示了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举措内含丰富的现代治理理念、现代市场理念、现代农业理念。这些思想理念也属广义乡风文明范畴,其相应举措也已运用于当前中国乡村振兴行动和乡风文明建设实践之中。因而我们提出要建设促进乡村现代化的乡风文明。另外,农业农村部推介的84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的乡风文明建设也大多注重现代思想文化理念传播和现代科学技术运用。进一步分析看,我们建设促进乡村现代化的乡风文明有两层原因。一是乡村振兴内在地包含着乡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报告提出我国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的“现代化”也包括中国乡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是否实现现代化,是整个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实现的重要指标。因而我们要把乡村振兴战略放在中国乡村现代化及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中来考察和理解,而不能把其等同于一般的乡村复兴或农村建设。二是乡村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现代乡风文明。乡村现代化的实现既需要物质方面的支撑,包括现代化的产业、便利交通、良好医疗与教育等在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也需要现代思想文化理念与现代文明形态的生成。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只有乡村社会主体形成了现代创业精神、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在内的现代乡村思想文化形态和精神风貌,农业农村现代化才会真正形成。而党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促成这一系列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总体来说,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实现思想的现代化、观念的现代化,并以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来促进人的行动,进而促进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因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要引入现代化理念,并致力于现代化理念的传播,以现代化理念来促成乡村发展行动,形成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建设实现乡村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3]22。党中央、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出台的有关乡村振兴文件也对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了相应规定。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26]4,同时提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26]7;《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使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29]。上述文件相关规定,显示了党对广大乡村社会主体物质生活的关注和精神生活的关切。基于此,我们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又一使命是建设实现乡村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使命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广大乡村社会主体形成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或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物质生产发展,进而提升乡村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二是通过乡风文明建设直接促进乡村人价值充盈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此维度的乡风文明建设使命任务也是由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决定的。进一步分析看,建设促进乡村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三农”问题中的具体体现,即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是以农民为中心。党的二十大指出,党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22。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仍占大多数。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目标的实现,将惠及广大乡村社会主体,也将会极大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其次,此维度的乡风文明建设使命也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25。“产业兴旺”为广大乡村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使广大农民过上体面生活,是人民幸福之基;“生态宜居”直接体现了广大农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农民除了物质生活充盈之外,居住环境更加适合人类;“乡风文明”凸显社会的文明状态及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状态;“治理有效”强调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民主公平正义期盼得到满足;“生活富裕”强调乡村振兴的价值归属,既指物质生活的富裕,也指精神生活的充盈。上述五个方面,体现了乡村振兴对乡村人生活富裕和价值充盈的满足。实践中,农业农村部推介的84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的文明创建及其产业发展,也基本实现了相应村庄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因而我们提出建设实现乡村人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使命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使命的实现逻辑

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机理与逻辑,党中央、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出台的相关文件也有相应规定。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风文明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26]7,同时提出“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26]7。该文件还提出“鄉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26]7。该文件的相关规定,为我们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机理与运行逻辑提供了指引,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既要处理好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要素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其实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既有乡村社会主体参与,也有政府部门参与,还受其他因素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里我们把直接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乡村社会主体和党政部门划归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内部系统,把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以外的其他要素及社会大环境划归为影响乡风文明建设的外部系统。结合广义乡风文明概念,我们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使命任务的实现逻辑是:保持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的自洽及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开放的统一。具体来说,在乡风文明建设系统内部,要保持内源性乡风建设与外源性乡风塑造的协调一致;在乡风文明建设系统外部,要通过特定载体和中介,联结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保持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间物质和能量交换。

(一)保持乡风文明建设系统内部的自洽

一项具体的乡风文明建设,既要有乡村社会主体建构,也要有政府部门的规划与指导。乡村社会主体自身的乡风文明诉求与建构,属于内源性乡风文明建设,而乡风文明建设中政府部门的规划与指导属于外源性乡风文明建设。内源性乡风文明建构和外源性乡风文明建设均履行乡风文明建设职能。它们共同构成乡风文明建设的内部系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实现这种内源性乡风文明建构与外源性相乡风文明塑造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既要体现所建乡风文明对乡村社会主体的适应,又要体现所建乡风文明对党和政府战略的推动,即要求乡风文明建设系统内部的农民主体和政府主体的目标保持一致。此即乡风文明建设系统内部的自洽。乡风文明建设系统内部的自洽就是指内源性乡风文明建构与外源性乡风文明建设目标的协调一致。具体来说,内源性乡风文明建构与外源性乡风文明建设的协调一致主要表为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乡村社会主体诉求与政府意图一致。文化是乡村社会的根基,是乡村社会主体特质的集中体现。外源性乡风文明建设与内源性乡风文明建构的一致具体体现为政府乡风文明建设的指导与乡村社会的文化保持一致。其中两者如何实现“一致”,是构成这一机理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分析看,这两者的“一致”需要以乡村社会中的中青年群体为枢纽来建构。因乡村社会文化内在包含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的代表者主要是乡村社会的老年人;现代文化的代表者主要是乡村社会的中青年人。对中青年人来说,现代文化和现代精神文明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与此同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政府乡风文明建设的规划与指导也主要是致力于引入和传播反应现代社会的理念与文化。在这里,乡村社会中青年群体对现代文化的追求与政府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现代文化目标具有一致性,故能实现自洽。因而乡风文明建设系统内部的自洽,即内源性乡风文明建构与外源性乡风文明建设目标的协调一致,要以乡村社会的中青年群体为枢纽,实现内源性乡风文明建构与外源性乡风文明建设的衔接。

(二)保持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对外部系统的开放

乡风文明建设使命任务的实现,不能只局限在乡风文明建设系统内部来思考,还需要将乡风文明建设系统与其外部物质世界结合起来。也即乡风文明建设系统要与其外部系统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只有这样,乡风文明建设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才能保持不断更新,为乡风文明建设使命任务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具体来说,乡风文明建设属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乡风文明建设的外部系统包括社会政治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等。乡风文明建设系统的开放主要是指乡风文明建设系统要与社会政治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乡风文明建设系统与社会政治系统的交流主要体现为乡风文明建设要融入政治要素、体现社会政治诉求,并以特定政治取向为乡风文明提供指引。乡风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交流,主要体现为乡风文明建设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也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两者互惠互利共同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与社会文化系统的交流,主要是指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要素要与社会文化系统的其他要素间实现交流和互动,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视野。乡风文明建设与社会系统(狭义)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为乡风文明建设要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平等等方面做出贡献。乡风文明建设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为乡风文明建设所形成的思想和理念,要有助于更好地推进乡村生态建设,同时乡村社会生态建设实践也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三)实现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联结

从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其外部系统的关系看,乡风文明建设使命任务的实现还需要借助特定的载体和中介来联结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及其战略目的,结合农业农村部推介的84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在对比城市与乡村基础上,关于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联结,我们提出以下观点:即以产业为纽带实现城市产业文化与乡村产业文化的融通与联结;以宜居生态建设为载体实现现代生态文化与传统生态文化的融通与联结;以有效治理实践为载体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文化与乡村传统文化的融通与联结;以富裕生活取向为依托实现传统乡村建设价值取向与现代乡村建设价值取向的融通与联结。提出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依据矛盾转化的中介原理。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通过中介而联系,通过中介而转化。事物之间“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联系)”[30]。同时“把握对立面之间的中介,就成为把握事物本质的不可或缺的认识环节”[31]。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联系也需要借助特定中介。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需借助何种载体和中介来实现这种联结,取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以及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上述兴旺产业实践、宜居生态建设实践、有效治理实践、富裕生活追求等活动,就构成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联结的中介。二是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现实需求。也即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联结要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如前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为破解现实乡村衰落问题而生。乡村衰落是指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后,所形成的乡村人口和资源流向城市,乡村出现了空心化和老龄化,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并使得乡村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潮流中渐渐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现象[25]36-41。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述观点中的产业纽带、生态纽带、治理纽带等活动中介,既考虑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又考虑到乡村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乡村社会的优势和劣势、城市文明的优势和劣势、党和政府的目标和意图、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和归属以及乡风文明精神属性的特点等方面。从逻辑上看,这些联结中介能有效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使命任务的实践进路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需要转化为现实行动,促进文明乡风形成。在实践中,乡风文明建设行动要遵循乡风文明建设使命任务的实现逻辑,即处理好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乡风文明建设外部系统的关系。

(一)在乡风文明建设系统内部,要在做好内源性乡风文明建构与外源性乡风文明塑造的结合中建设乡风文明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立足乡村社会自身的文化建设乡风文明;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乡风文明。前者体现所建乡风文明对乡村社会主体的适应,后者体现所建乡风文明对党和政府战略的推动。两者的结合体现了乡风文明建设系统内部的农民主体和政府主体的目标一致性。

首先,立足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乡风文明。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内生土壤,也是新时期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元素。它构成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立足乡村传统文化。立足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乡风文明的核心要义是:在处理内源性乡风传统与外源性乡风塑造的关系中,要坚持以内源性乡风传统为主。同时,立足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乡风文明还包含传统文化现代化和引进现代文化理念两层含义。在传统文化现代化中,要借助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载体,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找到结合点,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在引进现代文化理念方面,要立足传统文化主体,处理好内源性乡风传统与外源性乡风塑造的同一与超越的矛盾。总体来说,立足传统文化建设乡风文明重在以村落传统文化为中心,深入探讨乡村社会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结构,坚持以乡村传统文化为基础,借助乡村社会产业发展及社会治理等现实载体,拓展传统乡风文明建设内涵,促成乡村传统文化现代化,形成现代乡风文明的时代表达。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文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价值维度的体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展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文明建设主要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意识形态引领,确保乡风文明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机理在于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传统价值观同一性与超越性间的张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传统价值观的同一性體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也是乡村传统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乡村传统价值观立意更高,是对乡村传统价值观的超越。因而乡风文明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并实现对乡村传统价值观的超越。在具体实践中,要从乡村社会实际出发,以乡村传统价值观和现实实践的具体形式为载体,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三个维度建设乡风文明,并把这三个方面具体落实到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治理和乡村主体价值实现等具体实践中。

(二)在乡风文明建设系统外部,要在处理好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系中建设乡风文明

这主要也包括两个层面:一要保持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其外部社会政治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流;二要寻求特定中介实现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间的有效联接。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借鉴城市产业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城市产业文明相较乡村产业文明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借鉴城市产业文明建设乡风文明,主要是借鉴城市产业先进理念和先进思维方式,建设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乡村新文化和乡村新精神。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引入城市产业文明理念,并在广大乡村传播、弘扬现代产业观、市场观和创新创业精神,以推进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变革,促进新时代文明乡风生成。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既要明晰城市的先进产业观,又要明晰乡村现有产业观,并以城市先进产业观弥补乡村现有产业观的不足。与此同时,找准乡村产业融入城市产业的结合点,推进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对接,促成乡村产业融入城市产业的大市场中,并在此次过程中培育乡村新文化。二是充分借鉴城市发展产业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并结合乡村社会实际,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之路。乡村产业有着自身独特之处,借鉴城市产业文明建设乡风文明要避免乡风文明或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同质化。因此,在借鉴城市产业文明建设乡风文明过程中,要借鉴城市产业文明创建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充分挖掘乡村多元特色和创新价值[32],并结合乡村产业发展实际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产业文明,以此形成乡风文明新形态。

其次,围绕绿色生态建设乡风文明。绿色生态是乡村的独特之处。乡村的生态化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围绕绿色生态建设乡风文明就是要发掘乡村生态的独特价值。现代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相对而言,乡村社会的绿色生态就显得尤其珍贵。发掘乡村绿色生态的独特价值需要在比较中显现,特别是城市与乡村的比较、工业化环境与农业环境的比较。同时发掘乡村绿色生态的独特价值还包括反思一些国家因生态污染付出的沉重代价。尤其是反思其经历生态破坏之后对美好生态追求和重塑的经历,以此认识绿色生态的独特价值。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把“生态宜居”列为重要目标就是党基于对生态环境重要性深刻认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围绕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就是以宜居宜业生态建设为纽带,实现现代城市及发达国家先进生态文明理念与传统乡村生态理念的融通。具体以生态宜居目标为纽带,以生态宜居建设实践为中心,在实践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同时在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具体实践中,培育乡村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以新的理念拓展乡风文明内涵。

再次,立足增进乡村人福祉建设乡风文明。立足增进乡村人福祉建设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最终价值归属,也是构成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间有效联接的媒介。“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建设要体现其人本价值取向。具体来说,立足增进乡村人福祉建设乡风文明,就是要深入发掘乡风文明建设的人本价值意涵,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人本价值取向,推进乡村诸要素的整体发展,实现乡村人物质生活上的富裕、精神生活上的充盈。同时要运用好增进乡村人福祉这一联结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间的中介。在具体实践中,立足增进乡村人福祉建设乡风文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促成乡村人价值充盈、以城市产业文明为借鉴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成乡村新文化、以绿色生态文明为核心形成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同时牵住“农民主体”这个牛鼻子[33],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并通过培育具有现代乡风文明理念和素养的新型农民,以促进乡村人的变革,并实现乡村文明形态的变革,进而推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  朱启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J].农村工作通讯,2017(24):33-34.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董欢.乡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J].兰州学刊,2007(3):75-78.

[5]  聂辰席.乡风文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J].求是,2009(13):31-32.

[6]  刘盛.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重要意义、现实难点与关键举措[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5):629-634.

[7]  刘启英.乡村振兴要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J].人民论坛,2019(27):140-141.

[8]  朱雄君.乡风文明建设基本问题的理性审视[J].湘潮(下半月),2010(7):1-4+54.

[9]  张元洁,田云刚.乡风文明的谱系学分析与产业化重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9(10):50-55.

[10]  赵增彦.当前经济欠发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J].前沿,2010(13):116-120.

[11]  王行水.呼唤乡风文明[J].求是,2006(12):58.

[12]  刘本锋.试析乡风文明建设的“瓶颈”[J].求实,2006(12):103-105.

[13]  朱建堂.试论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4-48.

[14]  郭俊敏.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政府职能重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9-62.

[15]  刘汉成,程水源.中部欠发达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原因与对策——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9(10):182-185.

[16]  赵岚.保护优秀传统农村文化 促进“乡风文明”建设[J].农村经济,2010(2):122-124.

[17]  高维.乡土文化教育:乡风文明发展根基[J].教育研究,2018(7):87-89.

[18]  趙碧原.如何营造乡风文明[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2):85-86.

[19]  黄昕,吴恒同,张振国.纵横磨合:乡风文明建设的多重逻辑——基于湖南省14个市州的调查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24-133.

[20]  薛金慧,姚巧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贫困治理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 2022(11):152-159.

[21]  国务院发布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J].上海农村经济,2019(7):4-8.

[22]  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  乡村振兴局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23):53-57.

[2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3(2):6-12.

[24]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22.

[25]  李长学.“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与逻辑成因[J].社会科学家,2018(5):36-41.

[2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新湘评论,2018(6):4-13.

[27]  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J].农村工作通讯,2022(11):4-8.

[28]  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9(22):5-7.

[2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29):9-47.

[30]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1]  王鹏令.论中介[J].中国社会科学,1981(2):151-166.

[32]  张邦辉,杨雅青.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和路径指引[J].重庆社会科学, 2022(9):6-17.

[33]  徐顽强,王文彬.乡村振兴的主体自觉培育:一个尝试性分析框架[J].改革,2018(8):73-79.

Abstrac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further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has its own mission task, logic and practice approach.The mis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to build a rural culture that lea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motes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realizes rural people's rich life and full value. To fulfill the mis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people should follow the logic of self-consistency of internal el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rural culture, the logic of opening the internal system to its external system, and the logic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system and the external syste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According to this logic, in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base on rural culture and build rural culture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guid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rural culture based on urb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gr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mproving rural people's well-being.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Modernization of countryside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析教育对凉山彝区新农村乡风文明道德建设的影响
皖北美丽乡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培育解析
乡风文明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加快乡风文明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浅析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