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睦 何于一 任源钢
摘 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是对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回应与践行,有利于推进农村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存在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制度不完善、治理效果不佳、人才队伍不健全、文化环境不佳、社会资源匮乏等方面。为此,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要以制度建设夯实基础,以村级自治组织增效完善组织保障,以人才教育增强动力,以舆论宣传塑造内在支撑,以社会资源介入探索共赢方案。
关键词: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农民;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城乡居民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培养研究”(2022PY01)。
[中图分类号] F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6-0080-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6.006
党的二十大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1]30-31。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内容和重大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无疑任重道远。
一、问题的提出与学界研究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显然,一方面,乡村治理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在新时代解决社会共同富裕的新视角。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权利不平等、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的等级关系特征”[3]。基层社会治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应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国外对于乡村治理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于城邦治理的探讨,认为在城邦下细分出家庭和村坊两种单元[4]。进入现代社会,滕尼斯是最早一批系统研究乡村治理的学者,滕尼斯从治理共同体角度指出“一切对农村地区生活的颂扬总是指出,那里人们之间的共同体要强大得多,更为生机勃勃”[5]。滕尼斯认为乡村社区以村落或村庄为单位,具有突出的群体边界及利益边界,乡村地区是独立共同体,为乡村治理研究打下了基本的框架。而涂尔干关于运动社会团结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治理通过社会分工的区分走向有机团结,社会治理需要发挥法律和道德的引导功能,“法律和道德就是能够把我们自身和我们与社会联系起来的所有纽带,它能够将一群乌合之众变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6]。“二战”以后,西方乡村治理的研究开始丰富发展起来,亨廷顿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村发展情况,从政治秩序的角度指出,“在一个只具有有限政治参与的体制内,传统的乡村精英分子的支持已足以使政治保持稳定。而在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正在拓宽的制度内,农民就成了决定性的集团”[7]。朴振焕定义韩国新村运动为:“通过参加建设村庄项目,开发农民的生活伦理精神,从而加速农村现代化的发展。”[8]赫尔德研究英国农村建设时指出,英国乡村设有议事大厅,村民按照乡规民约通过议事大厅解决日常纠纷,缓解官方压力。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有从治理体系的角度,指出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包括“乡村治理主体全民化、治理机制便民化、治理过程民主化、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运行规范化、智力成果共享化和治理模式智能化七个方面”[9]。有从治理本质的角度,指出乡村治理的内涵:一为关乎乡村秩序,二为关乎乡村发展,概括起来即为秩序与发展[10]。有认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指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乡村社会的转变中,实现现代乡村治理目标的基层和乡村的制度体系以及制度执行能力[11]。二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意义。有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指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取向,既包含乡村治理的‘国家性内涵,更内生于乡村治理的‘社会性问题,这就使得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带有中国式现代化最为典型和深刻的实践逻辑和创新特色”[12]。“以人民为中心是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坚持的价值追求。”[13]也有从治理的角度指出,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关系着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实,直接影响乡村社会稳定和民众的社会生活[14]。还有指出乡村治理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一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15]。三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有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指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与治理现状张力无法消除的困境,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形成,乡村社会现代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乡村治理‘内卷化‘碎片化问题突出,基层治理主体能力不足”[16]。也有针对农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指出,存在“主体之困、权力之困、结构之困、制度之困的困境”[17]。还有针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指出,“价值困境”“制度困境”“行动困境”是当下面临的主要困境,要重视导致公共价值缺失、乡村治理组织的离散性和脆弱性、乡村治理能力弱化等现实问题的原因[18]。四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路径。有从党组织领导的角度指出,“坚持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健全‘三治融合的党组织的乡村治理体系”[19]。也有从治理范围、治理程度的角度指出,乡村治理应该因地制宜,不同乡村地区发展程度有着很大区别,“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乡村管理体制的选择,并且这种选择仍在进行中,只有形成与当下中国农村相匹配的乡村管理体制,才能实现可行的基层治理现代化”[20]。又有从制度、体系、主体的关系指出,“探索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强化顶层设计、体系构建、理念创新、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整体性联动,充分发挥社会合力的强大推动作用,构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21]。有从具实践检视和理论反思的角度指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实现领导能力精英化、服务能力社区化和公共管理能力专业化”,“从改革乡村关系、推动自治下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多个方面达成国家政权建设与简约治理传统的协同”[22]。还有以鄉村振兴为切入点分析当下的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系,认为要避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激化,指出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要强化党在基层的领导,提升乡村的组织化水平,增强乡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并适应乡村的变化,建立多样性的乡村治理机制[23]。
国内外既有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重视不足。当下研究聚焦城市社区,对于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关注较多,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相关研究有所欠缺,这难以把握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全貌,也不利于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对推进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关注不够。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顺应和把握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乡村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当下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理主体、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而对于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方面的关注不够。三是重视实践探索而轻理论建构。当下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一些富有针对性的对策,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但对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显著落后于实践问题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为切入点,着重探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尝试建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的理论体系和系统路径,以期为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二、农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整体水平,实现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30-31。乡村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国家的发展战略布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是对“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积极践行,是解决中国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准确理解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一)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奉、实践、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要求紧密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从而开辟出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自诞生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实践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在列宁的治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中得到彰显。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仍然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的基本理论仍然是适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我国乡村基层治理的矛盾运动的复杂规律,積极应对化解新时代农村基层的矛盾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从我国乡村实际出发制定与乡村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深化乡村治理改革,并不断在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中总结相关理论从而推动理论创新、进而引导新的实践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二)有利于回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4]9的积极回应。一是有利于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有利于广大农民意识到美好生活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这里不是无关紧要或随意处之的需要,而是最重要、最紧急的需要,范围也不是少数人的,而是所有人的,能够回答最广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什么问题。二是有利于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当下城乡差距较大、乡村发展滞后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是直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孤立、割裂、封闭的农民难以应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进而整合乡村资源,从而切实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是解决乡村发展缓慢的有效方法。
(三)有利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有利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是有利于“以人民为中心”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通过乡村治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能够使农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奋斗取得的发展成果。党的二十大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15,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正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变为实践,帮助农民拼出、干出、奋斗出更大成就。二是有利于“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城市优先发展向城乡协调发展的转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注和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农村和农民的支持,要提升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有利于“以人民为中心”基层自治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实现管理向治理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1]37。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补齐乡村治理薄弱环节,增强乡村自治能力,真正为基层自治由管理到自治的转变打好基础。
(四)有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使共同富裕取得实质进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有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城乡机会平等、互融互通,在合作、交流、共赢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支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要让农民认识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使农民自觉加入乡村治理。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有利于消解城乡二元对立矛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手段。“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依然存在”[25],落后的乡村缺乏市民化的高质量保障水平,导致农村人口外流,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差距。马克思指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26],而通过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自治意识,从思想上破解农民的保守观念,是“消灭”城乡二元对立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三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追求目标。当下推进共同富裕,“‘等不得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7],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而要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就必须切实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能力,整合农村资源,提升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同时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阻碍。
三、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并非一蹴而就的,在制度执行、人才队伍、文化环境、资源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困难。
(一)制度困境:一些农村制度执行不到位
制度建设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的基本前提,但当下一些农村制度的执行仍然存在问题。一是个别地区党员干部在农村制度执行方面态度不坚决,导致制度韧性不足。制度韧性是指制度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由于现实中个别党员干部思想理念落后,服务的意识不强,往往不能体现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制度韧性较差。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广泛听取、采纳群众意见,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但当下个别农村制度韧性不足,不利于乡村治理的推进。二是个别地方在农村制度执行时手段单一,导致农民实际需求难以满足。如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个别农村简单封门、封路的情况已现端倪,而个别农村农村干部工作能力偏弱,缺乏多样的制度执行手段,对农民的实际需求无法得到很好满足。由于引导少,培育不够农民的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使得农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积极性不高,显然不能很好地推进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让农民自愿投身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中。
(二)组织困境:村级组织治理效果不佳
村级自治组织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的组织保障,但当下部分村级自治组织治理效果不佳,不利于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一是个别村级自治组织治理效果不佳,削弱了农村“两委”权威。在一些农村鲜有懂政策、懂法律、懂管理、懂宣传的专业人才,造成在个别村的实际工作中执行手段单一和执行能力较差的现实状况,导致农民不满意,削弱了个别农村自治组织的权威,不利于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二是社会组织参与不足使得乡村治理建设方式较单一,治理意识培养缓慢。社会组织的介入是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
(三)人才困境:农村人才队伍不健全
人才队伍建设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动力,但基层人才队伍仍然存在理念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一是农村专业人才缺乏,不利于乡村治理。当下农村缺乏懂政策、懂法律、懂管理、懂宣传等的专业化人才,既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前往农村发展,又没有足够的能力留住专业人才,无法有效阻止专业人才的外流。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乡村治理实际工作的开展愈发困难。二是农村人才结构不均衡阻碍了乡村治理的深入开展。当下农村青年人才较少,中青人才的衔接与“帮带”机制不完善,青年人才精力充沛、富有工作热情,但缺乏工作经验,具体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中老年人才工作经验丰富,但精力有限,思想观念有待更新。青年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往往有心无力,难以深入开展。
(四)文化困境:农村文化环境不佳
文化环境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的内在支撑,但当下部分乡村文化环境不佳阻碍了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一是部分农民缺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的基本文化共识。长久以来,部分农民并没有形成有责、尽责参与乡村治理的文化传统,对于乡村治理的理解不尽相同,不利于农民塑造基层治理意识。二是部分农民自治意识不强,长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良文化缺乏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当下农村基层自治以村委会为载体,人们反映意见、履行权责的渠道比较单一。农民一方面不了解自身的相关权益,如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等,另一方面自治的能力与素养不高,难以履行自我管理等责任。三是部分农民法治意识薄弱,法治文化意识不强。乡村治理中缺乏法律保障。农民法治意识普遍淡薄,农村熟人社会的现实情况,使农民遇到纠纷事件更倾向于私下解决而非通过法律手段。这就使得乡村治理仍然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缺乏法律的支持与保障。
(五)资源困境:农村社会资源匮乏
社会资源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的物质保障,但当下社会资源介入较少,致使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缺乏物质保障。一是资金缺乏使得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迟缓,农民治理意识难以生成。推进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长期过程,但短期内难以取得经济效益,因此社会资金介入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数字技术运用程度低使得乡村治理能力处于低质化水平,不利于高水平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当下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发达,能够有效地认识、把握人们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需求,能够高效、精准地解决人们遇到的现实问题,但在乡村治理实践中,部分地区农村应用不足,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意识和行动适缓,部分农民较难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与福祉。
四、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面对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困境,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以优化制度执行夯实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以村级自治组织增效完善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保障,以人才教育增强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以文化宣传塑造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支撑,以社会资源介入探索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赢方案。
(一)以優化制度执行夯实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24]543,把优化制度执行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是夯实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具体来看,一是要端正农村党员干部制度执行态度,提升制度韧性。实践中,要更新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满足群众期待”的思想自觉[28]。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有效途径,夯实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要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丰富制度执行手段。要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使制度执行手段得到丰富,切实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避免农民只看不干的情况,使农民参与其中,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性治理机制,使基层治理意识深入人心。
(二)以村级自治组织增效完善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保障
村级自治组织的治理实效对调动农民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增强村级自治组织的治理效果可以提高农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为完善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具体看来,一是要提升治理实效,塑造农村自治组织权威,增强农村自治组织对农民乡村治理意识的培养的影响力。提升农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积极性的关键在于提高治理效果,要提升农村自治组织制度执行效果,塑造其权威,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一方面要确保执行的精准,避免制度“走样”,真正把制度的导向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要保证执行的公正,使人民群众心服口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端正党员干部制度执行态度、丰富党员干部制度执行手段,提升制度执行效果,才能真正筑牢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基础。二是农村自治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参与,在实践中培养农民乡村治理意识。社会组织有利于提升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同时也能承担一些公共服务工作,在政府和社区职能空白点为农民提供帮助。而社会组织的参与者就是广大的农民,在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间接增强了居民的乡村治理意识,达到双赢的效果。只有不断提升农村自治组织治理实效、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等,才能使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以人才教育增强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才的作用,强调人才教育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29]。以人才教育增强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一是要着重培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专门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人才教育的关键,要积极制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专门人才的相关政策,提升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引才、留才政策,使更多的专门人才前往农村,扎根农村,增强专门人才的稳定性。二是要优化农村人才结构,为乡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撑。要做好人才梯队搭建工作,确保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科学合理。三是要培养普通群众,从群众中发掘人才、培养人才。要认真发现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增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减轻“搭便车”现象的负面影响,真正使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观念深入群众。只有注重人才教育,既关注党员干部群体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专门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增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又要重视从群众中发掘人才,用好人才,才能使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四)以文化宣传塑造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支撑
文化宣传是改善乡村治理的核心手段,也是塑造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支撑。概言之,一是要注重文化建设,营造构建乡村治理的文化环境。通过农村文化活动、农村图书馆、农村电子阅览室等,展现构建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塑造农民乡村治理的基本共识,引导、整合不同群体的思想认识,取得“最大公约数”,减少因认识不同而引发的对乡村治理的反对和排斥。二是要以舆论宣传增强农民的自治意识和法治意识,形成良好法治文化提升农民参与打造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意愿,为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法治基因。既要积极宣传,丰富农民基层自治的认识,使人们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正视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性,同时增强农民参与乡村自治的能力和素养,使人民群众在了解自身权责的前提下,有能力参与到乡村治理之中;又要使农民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素养,帮助农民树立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只有不断加强文化宣传,凝聚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广泛共识,增强农民的自治意识和法治意识,才能使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拥有稳固的内在支撑。
(五)以社会资源介入探索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赢方案
引入社会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的资源困境,为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多重保障。具体来看,一是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农村自治组织要合理引入社会闲置资本解决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物质保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等积极引入社会闲置资本,同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决好核心利益问题,为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物质支持。二是农村自治组织积极引入、运用数字化手段等新技术为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一方面新技术能够及时、高效、精准地把握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关切,并予以回应,另一方面以新技术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增强治理效能,为培育农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提供技术支持。只有不断引入社会资本、广泛运用新技术等,才能使乡村治理效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探索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赢方案。
五、研究展望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乡村治理效果不佳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的最大阻碍,在新征程上,为实现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扫清障碍,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现实支持。
今后,要积极正视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的现实挑战,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以制度建设为基,以村级自治组织为重,以人才教育为源,以舆论宣传为措,以引入社会资源为要,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此外,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仍然有一些要点值得关注。一是党组织统筹領导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在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加强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如何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等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究。二是城乡治理协同发展研究。基层治理中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农民,但最终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城乡治理协同发展研究值得深入剖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30-31,15,3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001).
[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57.
[4] Aristotle.Politics[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11.
[5]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9.
[6] 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356.
[7]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67.
[8] 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 世纪 70 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M].潘伟光,郑靖吉,魏蔚,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
[9] 康晓强.“村情通”——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
[10] 陆益龙,李光达.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路径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23(2):78-86+242.
[11] 李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21(4):51-54.
[12] 王浦劬.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取向、核心议题和基本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18-24.
[13] 宁鑫.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6-10.
[14] 郑会霞.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意义、困境及对策[J].学习论坛,2018(12):87-92.
[15] 范根平.乡村治理的理论渊源、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83-87.
[16] 李三辉.乡村治理现代化:基本内涵、发展困境与推进路径[J].中州学刊,2021(3):75-81.
[17] 伍春杰,郭學德.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与化解路径[J].领导科学,2019(8):34-38.
[18] 邵宏珠.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实现逻辑[J].农业经济,2020(9):49-50.
[19] 文丰安.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3):1-11.
[20] 贺雪峰.乡村治理现代化:村庄与体制[J].求索,2017(10):4-10.
[21] 郑会霞.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意义、困境及对策[J].学习论坛,2018(12):87-92.
[22] 韩鹏云.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检视与理论反思[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02-110.
[23] 王晓毅.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现代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53-60.
[2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5] 文丰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新型城乡关系构建:意义、困境及纾解[J].理论学刊,2022(3):133-140.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5.
[27] 苏鹏,李春华.当下推进共同富裕“急不得”与“等不得”的关系探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5):1-6.
[28] 何睦,苏鹏,钟学丽.新时代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培育的若干思考[J].重庆社会科学,2022(8):112-123.
[2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38-539.
Abstract: Promoting rural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governance theory in a Chinese era, the response and practice of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 people centered concept in the new era, which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mperfect system, poor governance effect, imperfect talent team, poor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lack of social resources. For this reas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shoul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with system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with the efficiency of village level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enhance the motivation with talent education, shape the internal support with public opinion, and explore win-win solutions with social resources.
Key Words: Rural governance; Chinese modernization;farmer rura;revit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