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洁 李延皎 李丽丽 郑桂霞 于士芳
研究显示,颈动脉是粥样硬化斑块最早形成的部位,对该部位斑块形成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及时识别不稳定斑块,并尽早预防,能够降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颈部血管位置浅,在临床检查中更容易对斑块性质进行鉴别,可避免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风险。目前,临床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技术较多,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1]。但这些检查技术属于有创操作,且耗时长,费用高,临床应用受限。彩超血管检查具有无创、便利、重复性强等特点,但常规彩超主观判断性强,且操作要求高。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的应用,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中各具优势,本研究将这两种检查方式联合应用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中,为临床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进行分析,提升临床参考意见。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2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40 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男75 例,女65 例;年龄58~77 岁,平均年龄(60.8±5.4)岁;手术证实颈动脉斑块176 个,其中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易损斑块131 个,稳定斑块45 个。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临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标准;颈动脉斑块厚度>1.5 mm,斑块最长径>20 mm;患者意识清楚,检查配合;无超声造影剂应用及手术治疗史;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病及恶性肿瘤疾病者。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标准。
1.3 方法 患者均实施颈动脉剥脱术治疗。术前均采取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检查。检查仪器为mindray Resona 7S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L14-5WU 高频探头。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将颈部充分暴露,头偏向一侧。采用灰阶超声进行检查,测量颈动脉斑块大小、动脉狭窄程度。采用常规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内部回声,探查最大长轴、短轴切面,测量斑块厚度、长径。采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进行斑块软硬程度评估。常规超声检查结束后,在颈动脉前后壁定位取样框,探头轻微振动后,观察超声仪屏幕上显示的压力提示曲线,当压力曲线稳定时为最佳取样值。通过实时灰阶超声图像及弹性图像联合进行取样框感兴趣区数据采集。选择感兴趣区内颈动脉斑块为A 区,将所有颈动脉管壁内所有斑块都包括在内;颈动脉内血液组织为B 区,包含尽可能多的血液组织,其应变值设置为B。计算应变对比度(B/A),该数值与斑块硬度呈正比。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设备为PHILIPS EPIQ 7C 超声诊断仪,L12-3 彩超探头,调节到双幅颈动脉造影模式。机械指数设置为0.06,在颈动脉后壁水平处聚焦。将5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与声诺维干粉混合后抽吸2.4 ml,经肘静脉团注射,2~3 s 内注射完毕,再以5 ml浓度为0.9%的注射液冲管。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启动计时器,观察斑块显影过程。将获得的影像分段、全程储存进行动态分析。定量分析斑块内部增强情况,启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根据斑块轮廓勾画感兴趣区,系统动态追踪并生成曲线图,计算峰值强度及组织基础强度。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分析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检查中不同性质斑块回声特征、弹性成像评分及新生血管强化程度分级情况 ①回声特征分为低回声、混合回声及强回声。②弹性成像评分标准:全部绿色1 分,大部分为绿色2 分,蓝绿比例相当3 分,大部分为蓝色4 分,全部为蓝色5 分,1~3 分为易损斑块,4~5 分为稳定斑块。③新生血管强化程度分级:以斑块内无增强回声为Ⅰ级;斑块内出现星点状或小范围回声增强为Ⅱ级;斑块内见点状、条状增强回声为Ⅲ级;斑块内出现条索状或网状增强回声为Ⅳ级;Ⅰ~Ⅱ级为稳定斑块,Ⅲ~Ⅳ级为易损斑块。
1.4.2 不同检查方式对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效能 评估超声造影、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单独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查对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效能,诊断效能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性质斑块回声特征对比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中,颈动脉易损斑块检出低回声比例高于稳定斑块,检出强回声比例低于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易损斑块检出混合回声比例与稳定斑块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质斑块回声特征对比[n(%)]
2.2 不同性质斑块弹性成像评分及新生血管强化程度对比 颈动脉易损斑块弹性成像评分低于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新生血管强化程度Ⅰ~Ⅱ级比例低于稳定斑块,Ⅲ~Ⅳ级比例高于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质斑块弹性成像评分及新生血管强化程度对比[ ,n(%)]
表2 不同性质斑块弹性成像评分及新生血管强化程度对比[ ,n(%)]
注:与稳定斑块对比,aP<0.05
2.3 不同检查方式对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效能对比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出易损斑块116 个,稳定斑块60 个;超声造影检出易损斑块119 个,稳定斑块57 个;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检出易损斑块123 个,稳定斑块53 个。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6%、93.3%、92.0%,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分别为77.1%、66.7%、74.4%,超声造影诊断分别为81.7%、73.3%、79.5%。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与超声造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表3 不同检查方式评估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的结果(n)
表4 不同检查方式对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效能对比(%)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基础,斑块形成、破裂及脱落会引发脑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是引发脑梗死等疾病的重要诱因。准确地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危险因素,能够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价值。
颈动脉斑块相比其他部位形成时间更早,且颈动脉位置处于表浅位置,对这一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性质的评估更为简单、准确,更具临床参考价值[3]。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采取常规二维超声、彩超诊断,可明确颈动脉斑块位置、形态及回声特征,进行血流频谱分析。但临床操作要求高,且受到医师的主观判断影响大[4]。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都是临床常用的超声诊断技术,对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效果显著。但这两种检查技术都具有各自的不足,联合应用可发挥优势互补作用,提升临床检出率。
超声造影属于一种无创操作技术,能够对斑块内部新生血管进行明确检出,目前采用的造影剂经过不断的更新换代,能随血液自由地在组织及器官中实现循环,可经呼吸快速代谢,应用安全性及效果均能够得到保证,可发挥较好的血管追踪效果[5]。采用超声造影进行斑块内部新生血管评估,可实现定量及半定量分析,对斑块内部血管增生情况反映较为客观。研究显示[6],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程度也有一定关系,新生血管易引发斑块内出血。既往采取常规二维超声及彩超进行检查,不能够观察到斑块内部新生血管,不能从这方面进行斑块稳定性的评估。超声造影通过利用造影剂进行血管追踪,并结合造影谐波成像显示,可对散射的增强回声进行分析,清晰显示血管管壁界限、斑块边缘及斑块表面的溃疡及血栓,还可观察血管狭窄情况。造影剂还可对血管内红细胞的血液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斑块内造影增强情况,而判断是否有新生血管生成,可对新生血管密度进行观察[7]。研究显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其成分关系密切,斑块破裂及脱落与斑块硬度有直接的关系[8]。斑块硬度越小,其脂质成分及炎性细胞越容易不稳定,更容易导致破裂及脱落。斑块硬度越大,含有的纤维成分及平滑肌细胞、钙质成分含量越高,因而发生应变的情况少,斑块更加稳定。通过实时弹性超声成像检查,可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将获得的斑块影像转化为实时彩色图像,对斑块组织的软硬程度进行评估。通过不同色彩分布进行弹性成像评分评估,为斑块性质评估提供依据。通过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可对颈动脉斑块组织硬度进行量化评估,对其成分、性质及机械性能进行评价[9]。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估中,易损斑块的弹性成像以绿色或黄绿色为主,评分在1~3 分之间,而稳定斑块的弹性成像评分则在4~5 分分布较多,图像以蓝色或蓝绿色分布为主[10]。本研究结果显示,易损斑块的弹性成像评分低于稳定斑块,说明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对斑块软性程度的评估价值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中各具优势,将这两种超声诊断技术联合应用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中,可提升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综上所述,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联合应用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可提升诊断的准确度,评估价值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