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举不易,就业更难!

2023-07-07 19:27邱俊霖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房玄龄进士工作岗位

邱俊霖

古代读书人想要通过科举,成为状元,并非易事。他们通常需要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苦读,再经历乡试、春闱等几次大考,最后不过寥寥几人高中。科举之路的艰辛,就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也不禁感叹“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即便历经千辛万苦,成功成为状元,也并不代表着官场仕途就能一路亨通。但是,能够从科举之中杀出重围,这些读书人的人生道路,早已是新的开端。

被門阀世家把持的仕途隋唐状元们“就业难”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门阀世家掌控了为国家选才的权力,导致统治阶级几乎是铁板一块。由于阶级固化,普通人很难找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直到隋朝,统治者开创了科举制度,寒门士子可以通过考试改变命运,这是一种进步。但是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选出的人才数量也不多,所以此时仍没有“状元”的说法。根据统计,整个隋朝只选举出来了十三名进士,且隋朝受魏晋门阀制度的影响颇深,这十三名进士都没有获得好的就业机会,得到的不是闲职,就是不入流的工作岗位。

房玄龄成为唐朝宰相之前,就是隋朝的十三名进士之一。他年少有为,十八岁便考中进士,却仅仅分配到了一个“羽骑尉”的散官,虚有官职,并无实权,甚至被迫去小县城给县令打下手。后来,李渊晋阳起兵,房玄龄投靠秦王李世民,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唐朝建立之后,房玄龄更是谋划“玄武门之变”,为李世民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在唐朝时,门阀制度的影响依旧存在,不少重要的官职依然把持在世家大族手中,进士们的工作岗位也因此大为减少,这使得唐朝政府不得不对进士们进行二次筛选和考察。即便是状元,也会为了就业而发愁。唐朝的状元,在考试之后并不能立刻走马上任,而是需要和其他进士一样,再次接受吏部的培训和考察。在考察中表现出色的学子,才有可能得到工作机会。要不然就得参加朝廷为了选拔专门人才而举办的制科考试。通过了考试,才能得到就业机会,否则只能回家待业。但仅仅通过选拔,状元们的就业前景也不是平步青云。唐朝诗人贺知章就是状元出身,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国子四门博士,一个小小的七品官员。王维也是状元,通过考察之后,获得了一个八品官职——太乐丞,主要负责大型活动的音乐。就连唐朝宗室李程,考中状元之后,最初也只能在地方上给节度使当幕僚。

唐朝状元找一份好工作都尚且不易,普通进士就更为艰难。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也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好不容易中了进士,结果连续三次在“博学宏词科”考试中落败。幸运的是,由于他的名气很大,当时的宣武节度使董晋便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为了谋生,韩愈便到董晋的幕府里去当幕僚。直到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韩愈才顺利过关,最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从24岁中进士,直到快35岁,韩愈才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

辅助君王?成为皇帝?宋朝状元表示这是个问题

到了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状元和进士们逐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宋朝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取消了吏部的复试。但是殿试又成为了很多学子的“绊脚石”,很多考生到京城通过了省试,却在殿试落榜。

这样的设置造成了不少社会问题,在一些宋代笔记里能窥见一二,比如《邵氏见闻录》里就记载过:“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后来宋仁宗赵祯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嘉祐二年(1057年)开始,“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意思是只要通过了省试就成为了进士,也就获得了工作包分配的待遇。至于具体分配到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还得看殿试的排名。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可谓星光熠熠,不仅苏轼、苏辙、曾巩、曾布这样的文学大家脱颖而出,还有程颢、张载等思想家位列其中。

宋朝状元的就业形势比唐朝要好得多,他们一般先到基层锻炼,通常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州府的判官,级别是正六品,主要作为州府长官的副手,帮助州府长官处理粮运、水利、诉讼等事务。在地方上有所实绩之后,就会被召回朝廷,随后被委以重任。状元出身的官员往往提拔很快,比如嘉祐二年的状元章衡,高中状元后,先在浙江湖州担任通判,期满后就被调到了京城的集贤院任职。

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考中了状元。他获得的第一份工作是宁海军(今浙江宁海)判官,之后升至刑部侍郎,只不过因为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而被迫罢官。后来蒙古南侵,文天祥起兵勤王,官至宰相,可是已经无力挽救即将灭亡的南宋王朝。

成为状元,辅助君王固然是很好的选择,但也有状元选择了和其他人不同的道路,他们显然觉得辅佐君王,远不及自己成为皇帝有意思。

猜你喜欢
房玄龄进士工作岗位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四进士(上)
《进士or近视》
“吃醋”曾经是佳话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开年珠宝小惊喜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