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天龙
【名词解释】殷墟甲骨指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商代晚期王室占卜记事用的龟甲兽骨,刻写在这些甲骨上的文字便是甲骨文。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文,由此开启了探索、发掘、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大门。殷墟甲骨文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为研究商代的政治和生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料;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近日,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五展厅的“殷墟甲骨”专题吸引了很多观众,也将我们的目光拉回到那个3000多年前的神秘王朝和包罗万象的甲骨世界。
甲骨文里的“兔”这样写
2023年是农历的兔年,此次展览专门展出了带有“兔”字的甲骨2174。据悉,甲骨2174的年代为商王武丁时期,即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92年,由龟腹甲制作而成,存15字,刻辞内容为“庚……翼辛……田。辛卯王往于田从……只麇……兔一”,记载辛卯这天商王猎获了獐子和兔子。该甲骨曾被罗振玉收藏,后又入藏国家图书馆,成为国家图书馆藏35651片甲骨之一。该甲骨中的“兔”,整体上像一只面朝左站立着的兔子的侧面形象,把兔子的嘴巴、耳朵、躯干、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像一幅简笔画,生动而传神。
中药材上的文字
起初,甲骨被安阳当地的居民当作一种名为“龙骨”的中药材,当地一时兴起挖掘龙骨卖药材的生意。1899年的某一天,金石学家王懿荣生病,便让人抓了几样中药,其中便有所谓的“龙骨”。而这些“龙骨”上的符号一下便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以他深厚的金石学功底,他猛然间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古文字,于是开始有心收购“龙骨”,并对其进行编号、拓片成册,由此开启了探索、发掘、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大門。
揭开女将军“妇好”的神秘面纱
甲骨2190的年代也为商王武丁时期,曾为罗振玉旧藏,由牛骨制成,存28字,刻辞中有“帚好御于父乙”。甲骨文“帚”指“妇”,“帚好”即“妇好”。该刻辞的意思是妇好为商王武丁之父“小乙”举行御祭。
妇好是武丁之妻,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性军事统帅,才能出众,地位显赫。根据其他甲骨卜辞,在殷商王朝的一系列对外战争中,妇好多次统兵征战,并凯旋而归,征服了诸多方国。妇好还掌管祭祀占卜之典,经常主持这类典礼。
商代竟能占卜出日食?
甲骨5509属商王武乙、文丁时期,即公元前1147年至公元前1102年,由牛骨制成,存43字,曾为刘体智旧藏。该甲骨刻辞中有“庚辰贞:日戠”,还出现两次“庚辰贞:日又戠”。这里的“戠”一般认为通“食”,“又”指“有”,“日戠”和“日又戠”指日食。这说明早在商代,人们对日食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另外,《甲骨文合集》33696记载“乙巳……日又戠”,意思是“乙巳”日发生了一次日食。甲骨5509记录的便是此次日食发生前的多次预测性占卜。根据推算,甲骨5509占卜后第26天,日食发生。
从发掘地小屯村到安阳文字博物馆
2009年11月16日,位于小屯村不远处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该馆的建成既是甲骨文和汉字文化领域的一大盛事,也是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度重视和倾力保护的一大成果。从小屯村出土到博物馆收藏和展示,从盗掘劫掠到科学考古和保护,甲骨跨越漫长岁月,历经流散聚合,承载着一段段遥远的故事,也承载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更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殷墟甲骨”专题展出的这些甲骨和其他已发现的约15万片甲骨,一起记录着殷商王朝的政治生活和社会风貌,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这些甲骨文字和其他4000余个甲骨文单字,一起构成汉字之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并同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一脉相承,生动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中华文明的前进足迹,也将不断坚定着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就职于国家图书馆展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