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永远都记得至元二十四年(1287)二月中旬的那些日子,他第一次进入大都,见识这座辉煌的国都,第一次入宫拜见世祖皇帝忽必烈,那一刻,改变了他的一生。
作为被举荐的江南士人之一,湖州文士赵孟頫等几名士人跟从一众官吏从扬州出發,先乘船沿着运河走到淮水,再骑马从陆地北上,在风霜中走了一个多月,二月中旬才抵近大都。
快到大都的那几天,路上的马车、蒙古人驾着的勒勒车(大轱辘车)、西域商人的骆驼队、疾行的骑兵、三三两两步行的民众越来越多,沿途有不少招待商旅住宿的旅店,每间旅店分别接待不同国度的商旅,还有装载着许多货物的骆驼进进出出,许多包着头巾的胡商在呼朋唤友喝酒吃饭。
他们过了卢沟桥,就靠近了燕京旧城。这是金朝的中都,如今依旧人烟密集,有62个坊,生活着八九万户普通人家,他们或者做买卖、当工匠,或者是权贵富豪家中的管事、仆从,或者在商队、店铺打杂,婚丧嫁娶都遵循着惯常的习俗。
旧城中心的原金朝皇宫因为火灾、战争破坏成了一处处残垣断壁,长满了荒草。20多年前,当今皇帝来燕京,见这些宫殿实在破败,才住到了燕京北城墙之外的金帝离宫大宁宫。鉴于燕京旧城的宫殿不堪使用,城内的水源也不足,至元四年(1267),皇帝决定以大宁宫为中心营造一座新都城,让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政事刘秉忠担任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阿拉伯人也黑迭儿丁负责设计新宫殿。从至元四年到至元二十二年,历时18年营建了一座宏伟的城市。仅仅为了给城门安装木质的大门,就征集了3000人砍伐蔚州等地的大树。
穿过燕京旧城就能看到大都高耸的城墙(元代大都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稍南,东西城墙即今北京的东二环、西二环,北城墙即今北四环路土城遗址),蒙古、汉人叫它“大都”,西域的商人、僧人把这里称作忽必烈薛禅可汗的“汗八里”,即“大汗之城”,是北方最大的城市。
城墙下围绕着凹陷的城壕,高耸的夯土城墙16米高,下部基础宽24米,城墙上宽8米,两辆马车可以在上面并排奔跑。
大都的城墙上开了11座城门,他们十几人从文明门进入,立即看到了一条笔直开阔的大街,大街两侧还有露天的石砌排水渠。大都有着比杭州更加整齐的布局,城里分成了50个坊,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社稷坛于至元三十年才修建),有九经九纬的街道和纵街横巷制的街网布局,很容易就可以熟悉它的结构。
大都的中心是俗称鼓楼的齐政楼(今北京鼓楼位置)和其东侧的中心台,那里立有刻着“中心之台”四个大字的石碑,代表这里是京城的中心。鼓楼上设有铜壶滴漏显示时间,白天每到固定时刻就有值班的人敲鼓报时。鼓楼北边还有一座高耸的三层建筑钟楼,上面悬着一口大钟,每夜鸣钟报时,三更时第三次钟响,这以后就有巡逻兵在街头不断逡巡,禁止人们在街上行走或者出门,如果遇有紧急军政事务或民众有孕妇分娩、生急病需请医生这类事,才可以提着灯笼上街。
赵孟頫看到大都街道两侧隔三差五就是空地或者堆放着砖瓦一类的建筑材料。这是因为前年新城建成后,皇帝下诏允许旧城(燕京)居民迁入城内,每一家都只能固定购买八亩地修建自己的房舍,有钱人、官员可以优先购买,所以这两年有许多工匠都在城里修建房舍,因为冬季寒冷,工匠停工了两三个月,现在天气转暖,工地上又有了工匠的身影,变得热闹起来。
这就是至元二十四年(1287)春天赵孟頫看到的大都,它和燕京旧城加起来一共约有10万户人家、50万人口,是淮河以北唯一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它完全是因为最高统治者在这里而快速繁荣起来的城市。
这座城市里至少生活着数千江南来的人。11年前南宋皇帝赵?投降后有1000多名官员、侍从、宫女随从北上,到京城后1000多名宫女都被忽必烈下旨许配给了京城的工匠。前年又迁移来800户江南乐工服务宫廷。在街头听到吴侬软语,让赵孟頫依稀有些亲切。
这时候,他还不知道,他将在这座城市生活14年,将七次进出大都,在这里,他将得到两位皇帝的赏识,从白衣文士一跃成为从五品官员,直至成为从一品的翰林学士承旨,成为大元中期最著名的书法家、画家。
(节选自周文翰:《不浪漫:赵孟頫传》,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