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达
毕业展,既是毕业作品的展示,也是毕业生步入社会、接受社会检阅的第一步。2023年,全国艺术高校再次迎来了热闹非凡的毕业展示季,从传统毕业展到盛大的开幕展演和嘉年华,再到覆盖全城的艺术节展,近些年各大美院都在不遗余力地迭代升级,体现出多元的风格和大胆的探索。这场聚焦青年、聚焦未来的艺术盛宴,让毕业季走出校园,让艺术与人民共情、大学与城市共融、教学成果与社会共享。
自2010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以“毕业展示周”的全新形式,面向社会公众集中展示全校教学成果,开创全国艺术学院“毕业季”之先河。这一创新方式打通了校园与社会、教学与行业、学生与大众,为艺术高校创作实践、社会美育拓展了新渠道。2019年,中国美院将毕业展示季整合升级为“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学校联合省内十余所高校,跨领域汇聚青年学者、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作家等创意人才,打通文学与科学、文创与科创等各领域,共同打造属于社会与公众的城市文化节。青年艺术家与创作者们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出校园,在公共艺术空间与商业场地,以线上线下融合展演的形式展示艺术创作。学校以艺术展演向公众开放这一全新形式不断升级城市艺术嘉年华,促进教学成果与社会检阅共享,办学成就与城市更新同步,青年艺术家与时代共同成长,学院教育与社会美育同向同行。
1932年,中国美术学院第一任校长林风眠发表一篇长文《美术的杭州》,谈到杭州的三种美:天然美、人工美、创造美;他认为国立艺术院主要是以“精悍焕发之风度”,为杭州创造美。五年来,中国美术学院“青艺周”催生出日益丰富多元的艺术生态,已然成为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现象级创意文化平台、一场青春洋溢的城市节日。一方面通过区域性的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立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艺术新人,思考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并交出青年人的答卷。
自毕业展迭代升级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的主题始终与时代的感受与心境息息相关。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以“青春·观·世界”为核心意念,以“游戏”“科幻”和“公社”作为核心概念,探索时代青年的“世界观”和“青春观”,关注时代生活。2020年,疫情暴发,创作者们渴望“共同生活”,无数青年体认到了鲁迅先生见诸众生的悲悯——“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2021年,艺术创作者们探索“现在史”的意蕴,感悟日常与无常,时间的无始无终、无尽绵延,发掘“现在”所蕴含的多重记忆、多种未来。2022年,创作者们回应陶行知先生“生活力”的召唤,倡导“向上向前的生活”。这一年,尽管依然处在疫情期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线下观展仍超30万人次,线上点击浏览量达6.25亿,英国《泰晤士报》以《为生活而艺术》为题整版报道,盛赞杭州的包容与开放,盛赞一座艺术学院的社会理想,以及其为城市所带来的创新能量。
中国美术学院通过“青艺周”充分释放艺术与创新能量,以艺术感召青年,助力古典与现代的杭州建设成为全球青年艺术家的目的地和精神家园,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创新策源地。2023年,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以“大脑花园”为题。一方面,在人脑和机脑相互模拟、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彼此竞争的时代,艺术已经成为了一座“大脑花园”:小径分岔、错综复杂,无穷算力、无限生发……另一方面,在AIGC无限生产的乱流中,中国美术学院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耕耘好自己的“大脑花园”,召唤出一切的春天,讓青春的花朵茁壮成长,让艺术的创造力尽情绽放。中国美院的毕业生用艺术的方式重新思考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不断更新的社会生活中艺术与创作何为。
艺术的天命是带给人间一种创造性的生活,艺术教育的责任是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在人脑和机脑相互模拟、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彼此竞争的时代,艺术是一座连接无数个体的大脑花园,花园中息壤繁盛、鲜花盛开,有无穷算力、无限生发……艺术创造者们只要能够将AI的无穷生发转化为有效生产,AIGC永不停息的递归流变,就会转化为每时每刻的创世纪;大脑花园中葳蕤绽放,艺术的创造力始终生生不息。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所说,艺术的根本任务,是“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艺术家的责任是创造、是生发,是为人类拓展出新的身心经验,是创造出无限丰富的可能世界。这需要每一位艺术家和创作者去探索创造的密码、感觉的逻辑,以艺术行动打开每个人的大脑花园。青年艺术家要直面时代、直面社会,同时不断反观自我,他们创造的艺术力量是否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时代,反哺人们的真实生活,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