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美育不是自娱自乐?而是全民参与

2023-07-06 01:52杨宇全
中国美术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进社区人文精神全民

杨宇全

社区被视为城镇的细胞,作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不仅是美育教育的基层阵地,理所当然地也应该是社会公众美育的落脚点。因此,社区美育被称为打通社会美育的“最后一公里”。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社区居民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精神生活却没有实现同步富有。在全民教育持续蓬勃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形势下,社区美育教育的发展趋向越发值得大家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其实,在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专业院校面向社会开放艺术专业公共通识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与展演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抚慰了人们的情绪。

社区美育是以一种多元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是美育大众化最有效的途径。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区美育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书画进社区”“戏曲进社区”乃至“非遗进社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楼道美术馆”“书画陈列室”“手工驿站”“美育驿站”依次建成,特色社区美育建设蔚然成风。

但随着社区美育活动的深入和形式的多样化,有些人认为美育就是简单的写写画画,或者是吹拉弹唱,将美育局限在单纯的艺术技能教育范畴之内,从而忽视了人的内在精神的整体性提升,这实际上是对美育认知的误区和片面理解。有些社区甚至还出现了美育碎片化、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

的确,在当下物质生活日益丰盈、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精神问题愈益凸显的现代社会,面对人文精神断裂或我们经常说的“现代都市病”,希望用美育教育的方式来医治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这些“病灶”就成了人们的迫切需求。要实现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目标,从社区开始进而由点到面推进与普及美育教育是最易施行的。首先要对美育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与理解。我们所讲的美育教育或说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对美的认识、体验、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从而具备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说到底美育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对每个人的健康人格的塑造。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一个对美有感知能力的人,一定是追求真善、做事理性、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人,美育教育就是现代城市人文精神回归的最佳途径。因此,社区美育教育应该是立体美育的新概念,它是贯穿老中青少的新型美育教育体系,是使终生学习达到顺其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教育。要做到社区美育全民共建,让“美”在人们的心中落地生根,这就需要集中优质社会美育教育资源,利用广阔的社区教育平台,开设老少所需、大众咸宜的艺术教育课程,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评、展演及交流活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让“美的氛围”充盈在社区居民中间,让真善美成为全体社区居民的共同追求与向往。同时还要将美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总之,通过美育教育,让美德内化于心,从而在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中,提升社区教育的文化及美学品位,让全民共享美育教育的丰碩成果。

当然,社区美育不是自娱自乐,而是全民参与,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直达人心的“润物细无声”。近年来,浙江倡导的“种文化”“艺术乡建”“书法名城”“邻居节”等一系列举措,就是将美育与德育完美结合的成功案例,它不仅调动公众个体“沉浸式”参与文化体验,而且广泛深入到各个层次的美育教育当中,真正将美育融入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中。

早在1990年,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富有远见卓识地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意味着人们不仅要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性地欣赏他人创造的美,并将自身之美和他人之美有机地融合起来,最终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大同之美”。这既是费孝通杰出的理论贡献,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谐和平奉献出的卓越智慧。在以“和而不同”“多元共存”的美育教育中,既要坚持“各美其美”,也要坚持“美人之美”,认真学习借鉴一些成功做法和良好经验,努力打造“德美并重,美美与共”的和谐社区,这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社区美育教育的理想愿景。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进社区人文精神全民
惠侨行动进社区
全民·爱·阅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母乳喂养进社区
可持续全民医保
金士力进社区
食品安全科普要进社区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