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蕾蕾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合作市 747000)
仿生设计是涉及动力、色彩、艺术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种学科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除了形态、结构、色彩、肌理、功能等的仿生方法外,还与美学思想、艺术理论紧密相关。生活中就有许多优秀的科学技术成果在转化为现实产品时,却常常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适合造型去实现,而仿生设计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契合点,使人类社会和自然达到高度统一,在现实社会中随处可见这样“适合造型设计”的例子。例如:人们模仿鸟儿设计出了飞机;模仿鱼设计出了舟;英国建筑师约瑟夫.帕克斯顿更是通过王莲叶脉结构的启示设计出了举世闻名的“水晶宫”---1851 年伦敦世界博览会展馆。因此,对设计者而言,大自然蕴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现代很多艺术作品设计都在合理应用仿生形态,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不仅保证了产品实用性功能的完善,而且更能引起人们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
陶瓷艺术中所包含的仿生设计理念,是将中国传统自然学、色彩学、美学等源于自然的思想融入到陶瓷设计中。设计者们在关注自然和欣赏自然过程中受到启发,进而迸发艺术灵感在陶瓷产品造型、色彩、形态等设计上丰富设计维度、寻求创新。通过陶瓷作品模仿自然形态之美,从而引起器物与情感、人与自然的共鸣,让人们在使用器物实用性的基础上,同时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构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共生关系。
纵观我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中几何图形、动物、植物、山河、水火纹样的应用,到宋元明清时期五大官窑、青花、五彩、斗彩陶瓷作品中花口型器物、瓷釉肌理、装饰图案、边饰纹样、耳鼻足等配饰设计应用,再到近现代陶艺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应用,仿生陶瓷经历了一个由意象设计到形神兼备的演变发展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无论是陈列于博物馆的古代先辈陶瓷大师的精品之作,还是现代茶几案头日常所用生活陶瓷,都蕴含着丰富的仿生设计思维和理念,如:功能仿生、形态仿生、结构仿生、色彩仿生或装饰仿生等。在新时代大环境下,人们对陶瓷产品功能的要求和审美需求都与传统陶瓷有很大不同,通过陶艺家们在师古、师人、师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积累经验,最终达到“格物致新”创作仿生陶瓷的境界。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仿生陶瓷在器物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越来越趋于平衡,它既注重作品多元又独立的风格特征,又追求根植于自然之中的返朴归真的陶瓷之美,越来越能符合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不由得让人发出“器物之中,自有天地”的感慨。
在陶瓷设计作品中,“形”的仿生是指对自然物体形态进行摹仿,运用设计维度、手段和方法,用收集、概括、精炼和升华等思维方式和手法,使其陶瓷作品创作不仅保留了自然形态,又可以将追求设计者个人风格和情感得以表达。如图1 中,以竹为造型的花器设计,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其枝弯而不折、挺拔洒脱、柔中带刚,有骨气、正气等象征意义,并借以表达正直清高、清秀俊逸的品质与情操,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在这组陶瓷花器产品设计中,就以竹为装饰题材,将其挺拔秀美的清疏之影形态用于花器的造型创作中,神似斑驳的嫩竹,整体视觉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清新淡雅。让观者在品味视觉美感的盛宴中能冷静的思考人生、感悟人生,从而达到“以静制动”、“天人合一”的目的。
图1 竹仿生花器设计
色彩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第一渠道和主要元素之一,在自然界中不乏很多精妙绝伦、美轮美奂的悦人色彩。在仿生陶瓷作品设计中,物象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色彩才能衬托出来,色彩仿生总是能给人以视觉上冲击,带来的竞相争艳的印象,不同的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所带来的心理感受也不尽相同。如图2 所示,竹仿生茶具作品,整体造型自然流畅,设计者还巧妙的将竹特有的青翠欲滴冬不凋、四季长青色彩美感和陶瓷质感相结合,通体施淡绿釉,自然性和艺术性皆具,青翠的陶瓷茶具隐喻着和谐典雅、素雅浪漫的意境,给人以融入自然美好的视觉享受。
图2 竹仿生茶具设计
中国古代美学理念中追求“象形生动”,仿生陶瓷亦然。在陶瓷肌理、结构方面的仿生具有与自然界动植物相似或相近的元素体现。大自然是自然而生动的,花的婀娜多姿、茎和叶脉的多变肌理、果实的丰富结构、动物皮毛的纹路肌理、跳跃奔跑的姿势等都为设计者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当这些自然肌理、结构元素出现在陶瓷作品设计中时,在保留自然形态的结构、肌理特征的前提下,经过设计者的提炼加工和艺术处理,使作品在反应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同时,兼具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散发着仿生陶瓷特有的艺术魅力。如图3 所示,竹仿生壁挂花器设计,器形采用竹节形,空心、生而有节、竹节必露,上、下缘凸出;器身饰以竹自然肌理纹路,其节式造型也寓意了虚怀若谷、节节高升、坚韧不拔的文人品格。
图3 竹仿生壁挂花器设计
陶器自新石器时代诞生起就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器物,仿生陶瓷在对自然物象进行模仿、临摹的基础上仍不可忽略其功能性,它一定是同时满足实用和审美两种需求的器物形态,功能与形态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仿生陶瓷在功能性上保留了“自然形态”,它在视觉上创造了的愉悦的美,在功能上创造了舒适的美。用竹筒饮茶、煮饭,是人们在原始条件制约下的日用生活替代品,现代竹仿生陶瓷作品(如图4),它不是简单的临摹、复制,是从自然中来,到社会中去,并结合设计思维和理念,虽仿生但也同时升华了陶瓷作品外在的形式和自然美感,通过陶瓷器物来表达个人主观意愿和情感,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传递给观者以美妙自然艺术感受。
图4 竹仿生陶瓷茶具
中国陶瓷市场上现代仿生陶瓷造型多为简单几何基本形,装饰以自然形态纹样,而形态仿生陶瓷设计作品却不多,色彩应用上也多以淡雅的青、白色为主。仿生陶瓷作品在对自然形态进行或具象、或抽象的临摹时,如何在关注形态美感的同时,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如何在仿生设计上突破与创新就成为了仿生陶瓷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形态是器物内在精神韵味的物质化体现,是将自然物象的外部形态及其所蕴含的内在象征寓意、情感倾向,通过艺术加工应用于现代仿生设计中去。“形”是硬性规定,指物体的长宽高比例以及材质表现等。“态”却是隐喻的象征,是自然物象透过形而展现出的“神态”;是气韵和意象;是精神的、软性的、文化的、有生命的。仿生陶瓷器物的形态设计,在于对自然形态模仿的时候,不但模仿其“形”,还要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去萃取提炼、加工升华其“态”,以期载道于器、以物传神、融情于物,达到人、艺术、自然和谐统一。仿生陶瓷器物形态设计上的“返朴归真”和人文表达,是对“天人合一”创作理念的充分贯彻,也是设计者自我情感的一种释放,从而创作出源于自然、归于生活、有灵性、有活力形神兼备的的仿生陶瓷作品形态之美。
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着吉祥象征寓意的文化元素存在着,如梅花象征着孤傲、高洁、坚韧的品性;芙蓉象征着富贵、吉祥、高贵;莲花象征人寿年丰的预兆和纯真爱情等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对陶瓷制品的审美和实用需求越来越高。陶瓷仿生产品面对新时代文化冲击,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在守正创新上融合绽放设计理念,不断追求新的发展与蜕变。同时,有针对性的根据需求和自然形态认知上的差异进行进行仿生设计,以便更好地使其仿生作品达到形与器、形与神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作品、自然间的情感沟通和共鸣,从而使陶瓷仿生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陶瓷艺术历史悠久,陶瓷设计更是一门多元化交叉的庞大学科,在陶瓷设计中我们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支持,还需要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滋养才能创作出源于自然、归于生活,体现自然、生活真善美的高品质艺术性作品。仿生陶瓷作品设计就是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应用到陶瓷设计作品中,它构建了人、自然、艺术间的桥梁,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传统陶艺,也推动了陶瓷艺术和文学的发展。现代人们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后,在休闲娱乐生活之时,使用具有仿生理念的陶瓷用品时,就会产生来自自然的精神愉悦之感,从而舒缓心情和神经,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师法自然”在陶瓷仿生设计产品中应用的意义在于将自然和人文关怀揉合进作品中,使人们通过观看作品物象的自然形态引起联想,而进入一种人与器物感交会的状态,让人们在使用这些仿生陶瓷产品时,能够真切感受到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寓意、意境和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氛围。
陶瓷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是人类对陶瓷作品实用性和审美性共同需求的载体,发掘自然物态、形态在陶瓷作品中的应用,将自然美学理念运用到陶瓷仿生作品设计当中去,给予人们和自然更多的物质精神满足和人文精神关怀,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之美的渴望,使人们回归质朴、原始的自然生态家园。对仿生形态陶瓷产品设计的深入研究,对于设计者来是一条充满艰辛、困难的探索之路,它不仅拓宽了陶瓷艺术设计的维度和空间,还将引导着陶瓷设计艺术踔厉奋发走人与自然更为辉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