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开展研学旅行专业教育的思路

2023-07-06 22:35李春玲王文军
新西部 2023年6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院校研学

李春玲 王文军

地方师范院校开展研学旅行专业教育,符合時代需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明确研学旅行特色方向的发展目标,与中国旅行社协会联合开展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与认证考试,面向学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开展辅修学士学位教育,是双减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开展研学旅行专业教育的可行路径。

研学旅行基于学生兴趣,由学校统一组织,贯通课本中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等内容,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实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指导师在中小学研学旅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师范院校各学科专业教育背景下增加研学旅行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研学旅行指导师势在必行。

研学旅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旅行与旅游

旅,远离、外出,离开惯常居住或者生活之地,赴他处、在外地做客之意;行,有行走、前往之意。旅行即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较远的地方的行进过程。旅游是指旅行、游览,即为达到游览、观光、娱乐的目的所作的旅行。旅行与旅游二者都需要离开自己的起居地,需要走出去体验自然世界或人文景观带给自己的感受。但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行,它的特殊性在于休闲性,注重于游玩、观光和娱乐休闲。旅游是消遣和消费的过程,是花钱享受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和相应服务的同时,讲究身心的舒适和娱悦。旅行偏重于“行”,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注重体验感和新鲜感。

2、研学与游学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又称探究式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游学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家喻户晓,传承至今。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全新的环境里进行游历和学习,在旅行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人生,对人格养成和知识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

3、研学旅行与研学旅游

研学旅行即“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通过“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不同学习阶段的研学课程,培养孩子科学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

研学不仅是学生的“专利”,构建学习型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群、各类人员都可以研学,比如企业开展的研学活动、作家研学活动、教师研学活动、党员干部红色文化研学等。研学,也不仅可以与旅行相关联。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研学旅游,可以让旅游者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下、相对舒适的体验下进行探索和学习、增长见识,开扩视野,是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等构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进行素质提升的不错选择。

双减背景下师范院校开展

研学旅行专业教育的机遇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国家教育部门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的工作。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广大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量增加,不仅补充了学生们较少的睡眠时长,也使研学旅行有了发挥的空间。双减政策下,研学旅行会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研学旅行的需求会得到充分释放,也会倒逼研学旅行产品的供给结构变化。

与研学旅行相关的概念一直都存在,我国许多地区也一直都有尝试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研学旅行概念被官方明确提出并高度重视是在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3]研学旅行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国家倡导、领导重视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研学旅行概念。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研学旅行进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工作要点。在这次会议上,王定华司长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4]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必须要有亲身体验,有机会亲自动手去做,主动动脑思考,在做中学、学中做,而不仅是站一站、看一看,再转一转。2014年8月21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5]

2、中国教育改革的呼唤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研学活动一般由学校根据国家研学教育指南、当地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世界、科学技术和历史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必将发挥素质教育功能,体现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研学旅行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全国首批四个研学旅行城市试点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为全面开展研学旅行作出了贡献。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家庭普遍重视教育投资,父母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条件下,研学旅行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随着研学旅行被纳入教育范畴,研学产品需求多样化,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同时,研学旅行一般以团体活动为主,在教育与旅游的结合上下功夫,开发出不同主题、不同时间段、不同特色的真正满足学校、学生和家长需要的研学旅行产品,可以调节旅游资源和旅游客流时间和空间上布局。研学旅行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4、研学旅行指导师职业兴起

随着研学旅行逐步的推行,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个行业逐渐兴起。研学旅行指导师是指导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老师,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研学旅行指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学旅行指导师不仅要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还要设计既有体验性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研学旅行指导师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中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整个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同时也负责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教育及安全等,是研学旅行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

研学旅行指导师主要帮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途中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中国旅行社协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研学旅行分会、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单位起草发布的《研学旅行指导师(中小学)专业标准》,于2019年3月1日开始实施。本标准规定了研学旅行指导师的术语和定义、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这个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研学旅行(中小学)服务中担当指导师职责的人员。2022年7月,人社部向社会公示研学旅行指导师等18个新职业,包括旅行社研学人员及学校教师,其职责是促进研学旅行的进行。

双减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开展

研学旅行专业教育的思路

地方师范院校是专门为各地中小学培养各学科教师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学科知识扎实,大多服务于各地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批地方师范院校由比较单一的培养各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向更为全面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发展,除了师范类专业,也开设一些非师范类专业。很多地方师范类大学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为各地培养专门的旅游专门人才。

地方师范类院校开展研学旅行专业教育可以把基础学科的师范类教育和非师范的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有机融合,培养专门的研学旅行特色人才。一方面加强各基础学科师范类专业学生研学旅行课程选修、辅修旅游管理专业类学士学位等;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的研学旅行特色方向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研学旅行特色方向建设可以凝炼为聚焦中小学课外,打造复合型、应用型研学旅游人才。研学旅行聚焦中小学生,需要把握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并结合同期所学知识体系。

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的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常常不可逾越,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研学旅游特色方向把师范类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有机融合,既可以体现师范类专业的教育性,又可以体现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学校大量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都可以服务于研学旅行方向的跨专业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在学生毕业时,除了拿到相应专业的毕业证、学位证,还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导游证、研学旅行指导师证等,真正实现学术证书与职业证书双收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双傍身。当地方师范院校学生走向社会时,具有多种相关的技能,满足社会对跨专业方向人才的需求,学生也就有了就业和事业发展的多重选择。

地方师范院校开展研学旅行专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思路展开思考。

1、鼓励学生考取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

开展面向师范类各学科专业学生的研学旅行相关选修课程和旅游管理专业辅修学士学位教育,鼓励学生考取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进行师范类各学科各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的交叉融合,鼓励师范类专业学生考取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201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的通知》。师范类学生辅修旅游管理专业,可以扩大知识面和提高研学旅行指导能力,增加就业选择机会,进入各地中小学教职后可以更专业地开展中小学校内外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指导工作。

2、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研学旅行特色方向的发展目标

地方师范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发展,就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能只进行泛泛的旅游管理课程教育。专业没有特色,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如果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向研学旅行方向发展,就要集中优势资源和教师向研学旅行方向布局,办出自己的特色。无论从课程设置、教材教案,还是实验室建设、教学模式探索、教师技能提升、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都要向这个方向倾斜。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研学旅行特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开设和补充研学旅行相关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加大实践、实训、创新学分比重,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研學旅行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3、加强研学旅行上下游行业和单位合作

一方面主动加强与地方研学旅行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的联系,组织本校学生适度参与地方研学旅行活动,培养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意识和研学旅行指导能力。与地方中小学合作开发满足其需求的研学旅行产品,配合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建立研学旅行的实践指导基地和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基地。另一方面与旅行社、博物馆、研学基地等研学旅行产品的主要提供单位合作,在充分了解地方中小学研学旅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和产品单元的排列组合,不断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系列。

4、联合开展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培训与认证考试

研学旅行指导师职业方兴未艾,发展势头良好,研学旅行指导师认证也刚刚起步不久。中国旅行社协会在各地都需要专业的机构进行办学、培训、认证考试合作单位。地方师范院校可凭借自身优势开展合作,既可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又可以扩大学校影响力,提升地方师范院校在研学旅行界的声誉和地位。

此外,如果能以地方师范院校强大的师范类各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和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所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强大的影响力和管理开拓能力,在合适的时机成立独立管理、独立核算的研学旅行相关组织机构,服务于地方各中小学校、研学旅行老师、指导地方中小学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也可以为社会研学旅行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载《民族日报》,2016-12-19(04)。

[2]《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载《解放日报》,2021-07-25(04)。

[3]《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载《中国青年报》,2013-02-22(11)。

[4]《研学政策解读》,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5280a069ed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5.

html?_wkts_=1686130632246&bdQuery=%E7%A0%94%E5%AD%A6%E6%94%BF%E7%AD%96%E8%A7%A3%E8%AF%BB. 2023-6-7。

[5]《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载《城市规划通讯》,2014(16):1-2页。

作者简介

李春玲 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研学旅行

王文军 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院校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研学之旅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