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荣
科学课是小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将小学科学课程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幫助学生在科学课程中体验劳动,增强劳动认知,并形成劳动素养,提升劳动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核心概念界定
科学课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科学课主要以浅显的科学理论与简单的科学实验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劳动课是指我国在中小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与身体健康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学校“五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核心素养是适用于现有中小学劳动与科学课程的有效素养。把核心素养引入中小学科学与劳动课程教育教学之中,可以促进学科教学在“五育”教育中的整合,是对劳动教育与科学课在教育路径上的创新和补充。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核心素养萌芽于国外。在国外,许多学校已经广泛应用并已形成了许多理论体系。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不同。核心素养在国内还是一种新的教学要求,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方法还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主要应用在大学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而在中小学很少应用。为此,在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学核心素养教学法,对促进学生的劳动品质与科学素养教学质量、提高劳动课与科学课教师执教水平是很有意义的。
劳动是社会发展中必备的优良品德,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对学生的劳动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喜欢上劳动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思想观点,进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劳动,有利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认知。劳动教育关乎学生素养水平的提升,在劳动教育中学生的头脑、思维等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通过对科学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探讨,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有助于丰富教学方法,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对兄弟学校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开展科学课与劳动教育教学和总结科学课与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指导价值。阐述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理论,可让理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落实,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育观念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重点,它以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通过促使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融合,以小学科学课堂为平台引领学生体验劳动,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以及劳动技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以此增进学生对劳动的深刻体验,促使学生树立“劳动光劳”的观念,从而热爱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2.现实意义
在目前的中小学校“五育”教学中,还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起来,科学与劳动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我们以《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意义与策略研究》为课题,建构小学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劳动技能及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小学生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如浪费粮食、铺张攀比、践踏花草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并不懂得劳动的不易,而以小学科学课程为途径,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促使小学科学课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以切身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劳动、认识劳动,可在增强学生劳动感悟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研究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劳动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更是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分学段制定了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明确了劳动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科学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与发展的重要修养。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健全学生的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本课题以嘉峪关市逸夫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总结教学经验,构建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新模式,在嘉峪关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四、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一)构建劳动环境,加深学生的劳动体验
教师要构建劳动环境,以促进学生对劳动的体验。在劳动环境中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并真正做到促使学生热爱劳动。例如,在教学“养植物”时,教师要通过筛选合适的种植植物,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使学生从中产生主动劳动的情感,并通过付诸劳动来获取劳动成果。此途径可以促使小学科学课与劳动教育实现有效融合。首先,在选择种植植物时,教师需要考虑学校的种植条件,选择适宜学校土壤生长的植物,并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选择易生长、易种植的植物。如葡萄、黄瓜、西红柿等,同时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以花盆的形式进行种植。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制作观察表格,通过表格来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如浇水次数、施肥次数、生病原因、解决方法等,并且还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体验一些简单的农活,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时,通过废物利用,带领学生自制学习道具,通过利用泡沫箱制作种植盆栽,并利用贴纸、绘画等方式进行布置,使其成为学生独一无二的盆栽作品;也可以利用矿泉水瓶来制作浇水用具。自制劳动用具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进一步让学生在劳动当中感受到快乐。
(二)结合实际生活,促进学生的劳动认知
劳动源于生活。基于生活的角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课程与劳动教育是相互联系的,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与科学实践,加深体验与认知,让学生树立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观念,并形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优良品质。例如,在“食物的营养”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中了解食物的营养来源,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到食物的营养与食物的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珍惜劳动、珍惜食物。教师在展开教学之前,可以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米饭、各类蔬菜、瓜果等,并以视频的形式总结食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是人们最重要的行为,食物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苦地付出劳动后长成的。教师还可以利用电饭煲等教学道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当中学会煮饭,并共同品尝劳动成果,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成就感;同时还可利用课后作业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劳动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帮助父母煮饭。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课程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米饭的主要来源为淀粉,而淀粉中的一些营养元素可以为人的身体提供成长能量。这样便可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与劳动认知使学生懂得珍惜食物,不挑食,不浪费。
(三)实施家校合作,丰富劳动教育途径
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学习素养都处于发展和培养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极为重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增进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并积极投入行动,提高劳动技能,进而也能够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其一,教师要以班级的管理工作、班干部引导等,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劳动环境,让学生体验劳动;也可以进行校园整洁劳动比赛、美化活动的演讲比赛,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的劳动精神得以培养和提升。其二,家长要定期与教师沟通劳动教育的方法,并根据教师制定的劳动教学方向为学生提供家庭劳动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家庭生活中有更多的劳动时间,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点。
(四)融合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融合科学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让学生更加喜欢劳动,从而弱化劳动带来的劳累,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快乐,提高自信心。教师可以在劳动教育中渗透电学、光学、机械能等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热爱劳动是人类的高尚品行。在劳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高贵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劳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劳动中掌握劳动技能,并在劳动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勞动技能和劳动态度都能够通过活动得到培养和提升。教师要在劳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树立和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
(五)加强社会实践
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劳动观摩是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课与劳动教育实现有效融合的主要策略之一,能够通过引导学生以切身参与实践的方式感受劳动,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劳动素养。例如,在“植物的简单分类”中,教师就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空间、时间的束缚,带领学生前往实践场所,以亲近自然的方式了解自然。劳动并非一句口号,无法在图片、视频中显示出劳动过程中人的内心与情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引导学生通过观摩、体验体会劳动的辛苦与成就。在本节课开展之前,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提前调查,选择合适且安全的实践活动场所,并做好教学准备,然后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前往,以教学任务为引导,让学生在观摩的过程中利用彩色画笔画出不同种类的植物特点。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实践可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知识。
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多数学生喜欢游戏,但对劳动并不感兴趣,学生也不会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其感兴趣的劳动内容,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进而使学生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乐趣,提高参与性,这更利于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意识。例如,学生对魔法游戏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将没打扫的教室环境拍摄照片,之后让学生参与到教室打扫中,教师可以将打扫干净的教室再拍张照片,将两张照片利用多媒体视频的形式添加特效魔法,如此,学生可以将视频分享给身边的家人以及朋友,感受劳动的乐趣。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课程当中渗透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现代教育的特点,基于核心素养促使小学科学课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科学课程中能够体验到劳动愉悦,并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以及劳动观念,从而使学生形成劳动素养,在劳动核心素养的助力下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清潮.小学劳动教育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措施探究[J].考试周刊,2020(73):3-4.
[2]刘成军.小学劳动教育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初探[J].家长,2020(16):139-140.
[3]纪美艳.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对策[J].亚太教育,2022(22):61-64.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逸夫小学)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