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伟 张晓群 郗焕芳 刘仕荣 彭科 田金少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芒市农业产业化取得成效、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及措施,旨在为今后进一步推进芒市农业产业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成效;问题;发展思路;措施
近年来,芒市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坚持“特色、生态、优质、高效”发展方向,调优产业结构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基地化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优品优果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新动能,打造形成一批龙头引领、链条完善、集约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全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芒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成效
1.1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2022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68万hm2,实现产量22.54万t,连续7年粮食产量达到20万t以上,获得“全国产粮大县”称号;粮食作物平均单产逐年提升,由2011年的308kg提高到2022年的470kg,增幅52.6%。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作物,全市完成冬农作物播种面积2.44万hm2(含小春粮食),实现产量33.96万t、总产值13.31亿元。近年来,建设旱涝保收、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2.52万hm2,粮食产量实现18年连增。今年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3739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074万元,受益农户5万余户。
1.2 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完成2个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组织122名科技人员外出培训,为发展芒市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66.67hm2,辐射带动666.67hm2;开展轮作示范2000hm2,减少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建成智能化水稻育秧中心,现代农业科技水平省内领先。建设冷链仓储设备、设施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产品损失率,建成冷库28座,库容77561m3,年处理水果蔬菜等农产品15万t以上;建设蔬菜大棚、姬松茸大棚等设施农业26838个。实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项目580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2万千瓦特,拖拉机拥有量23356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76%。鼓励工商资本投入,新建及改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共7个,申报建设肉牛养殖场4个,养殖模式逐步由低端粗放向标准科技化转型。加大水产科技推广力度,做好水产养殖服务,预计完成渔业产量8200t,实现产值9840万元。
1.3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强产业融合能力
加大投入力度,投资67928.72万元建设集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产品集散中心、“三农”服务中心和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为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启动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建设,推动重要农产品提档升级;完成佳沃蓝莓销售公司注册,选果包装、冷链物流厂房建设;投资50亿元把遮放鎮建设为芒瑞陇一体化发展的“后花园”和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园。推广数字农业,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利益联结,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5户,组建专业合作社526个、家庭农场75个,各经济组织根据区域优势和产业协同特点,积极融为一体,形成了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农产品精深加工逐步崛起,带动了休闲农业、电商产业及康养农业的新业态发展。建设和美乡村,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休闲农业营业收入1.2亿元,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
2 存在问题
2.1 农业产业规模偏小
芒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较差小,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地肥沃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但德宏州除粮食、蔗糖产业有一定规模外,其他产业就整体来说还处在散、小、弱的不稳定状态,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弱,难以支撑起芒市各族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需要。
2.2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目前,全市62家龙头企业除粮食、甘蔗、咖啡等企业外,都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基础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一部分龙头企业受设备、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企业生产产品成本大,效益低,缺乏经受市场冲击和扩大再生产带动发展的能力。
2.3 “利益共同体”没有真正形成
一部分“龙头”企业没有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发展与广大农户的紧密合作。
2.4 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规范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做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就芒市而言,除粮食、蔗糖、咖啡等产业外,绝大部分产业在产业化经营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的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
3 发展思路和措施
3.1 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环境立市、特色农业强市”发展思路,以“调结构、抓基地、建支柱、推科技、增效益”为目标,毫不动摇地抓好“粮、糖、茶、畜、林、冬农开发”六大支柱产业的巩固提升工作,积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生物产业;做到税源产业与惠民产业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思想;在产业引导、扶持上,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大政府产业规划的实现力度。
3.1.1 坝区农业产业主要抓好“六个一”工程
即(1)一个抓死--抓死以遮放贡米为主导的优质稻生产;(2)一个突破--冬农开发要取得突破,重点是晾晒烟、冬早马铃薯和以甜脆玉米为主的冬早蔬菜要取得突破;(3)一个结合--种养结合,做强做大畜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4)一个转变---水产养殖从数量效率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立名优水产种苗基地,加快渔业产业化发展;(5)一个推进--加快推进以咖啡、橡胶为主导的生物资源开发;(6)一个巩固--巩固甘蔗种植面积,推广“三高”良种,提高种植效益和工业加工效益。
3.1.2 山区农业产业做好“稳粮、优蔗、改茶、养畜、抓果、转劳、还林、特色生物产业开发”八个方面的工作
(1)稳粮--稳定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山区主粮(稻谷)产量自给有余,保证玉米产量的 2/3作为饲料,扩大畜禽养殖规模,1/3 出售增加收入;(2)优蔗--选择交通方便、砍运距离短、坡度小、生产成本低的区域种植,推广“三高”良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种植效益。成本高、产量低、坡度大的区域逐步退耕,恢复生态;(3)改茶--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现有13万亩规模,重点对中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建设生态茶园,杜绝使用违禁农药,提高采摘及加工质量,打造潞西茶叶品牌;(4)养畜-通过人工种植牧草和秸秆处理,加大水牛、黄牛、山羊草食性牲畜的养殖规模;(5)抓果--重点抓好核桃良种化、规范化种植管理,按市委、市政府 2022 年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市建成1.33万hm2高产核桃种植基地;(6)转劳--高寒山区生产条件差,农业效益偏低,通过大量的劳务输出,减少高寒山区对资源的依赖,减轻生态压力,加快高寒山区脱贫致富步伐。重点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加大劳务输出的引导和培训力度,提高输出劳力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务收入水平;(7)还林--部分山区毁林开荒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要恢复生态,必须加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力度。高寒山区要把发展林业,保护生态作为发展的主导方向,政府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⑻特色生物产业开发--生物创新产业重点向山区推进,缓解坝区各种产业争地的矛盾。巩固八角、草果、砂仁等香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种植管理的科技含量,按“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思想,因地制宜做好创新产业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咖啡、澳洲坚果、石斛、中草药”等产业开发,积极探索“涮辣、木本番茄、野生苦瓜、羽叶金合欢(葩哈)、辣椒瓜(洋辣子)”等本地特色蔬菜的集约化栽培技术,加大本地特色品种的宣传和市场开拓力度,培植山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3.2 主要措施
(1)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产业开发全州一盘棋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进行产业规划,扩大产业规模效应。
(2)提高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诚信经营的意识,做好产业宣传,抓死订单农业,扩大订单农业种类和规模。
(3)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通过双向选择,委派科技人员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科技部门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4)按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税源产业与惠民产业协调发展,市、乡、村共同努力,加快烤烟产业发展步伐,增加财税收入,改善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继续抓好劳务输出和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7)结合主导产业,提高农机化程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 结语
芒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培植、做大做強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芒市的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了对产业培植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生产、农科教结合,把农业的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各乡(镇)党委、政府也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线来抓,始终把培育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培大育强、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使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踏上快车道。从而为芒市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发展特色日益突出,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为此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农业产业化是全世界所有农业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产业支撑,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成才.德宏州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5(4):87-89.
[2] 杨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策略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104-106.
[3] 吕成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产业化创新模式研究[J].乡村科技,2020,11(32):24-25.
[4] 周丕东,王永平.贵州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8(11):152-157.
[5] 张娟,吕嘉捷.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3-86.
[6] 张梦梦,李胜之,范晓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9(15):91-92.
作者简介:王文伟(1971—),男,专科,农艺师,长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通信作者:张晓群(1971-),女,本科,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