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成勇 江苏省中医院血管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血管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余年,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外科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腹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静脉曲张及溃疡,糖尿病足等疾病。
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是最隐蔽的杀手。生活中,血栓离我们并不远。70多岁的王阿姨连续打了3个多小时的麻将,途中王阿姨弯腰去捡掉在地上的麻将牌,结果一头栽倒,昏迷不醒,送到医院检查判断为突发“脑梗死”。临床上还有些患者做完手术后,突发“肺栓塞”;有些人熬夜刷手机、玩电脑,突然胸闷猝死。临床上,这些病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凶手”——血栓。
中医认为,血栓的形成与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内生、瘀血凝滞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病因,防治血栓方法有很多。
中医并没有“血栓病”病名,但中医有许多疾病都包含在了血栓病的范畴内,比如中风、胸痹、脱疽等。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就提出血栓属于“血瘀”证范畴。因此临床上多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防治血栓形成。
中医认为血液正常運行该具备3个基本条件,分别为血液充盈、心气充沛、脉道通利。如果因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肝肾亏虚等因素影响了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血行不畅、血脉瘀阻,从而出现血栓性疾病。
中医对血栓的预防与治疗并非如此简单,首先要讲究的就是辨证,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个体化治疗或给药。从中医理论讲,瘀血既是病因,也是病理产物,是由特定的原因导致的瘀血,而瘀血又会产生一些新的病理变化。在治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时间,不同时期,配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因此,中医防血栓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防止血液凝固,从而达到防止血栓形成的目的。常用的中医防血栓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其中,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中药可以活血化瘀,防止血液凝固;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血管痉挛,防止血栓形成。
中医有“治未病”的思想。血栓病如果能早期预防,或发生后能防止复发,较形成严重疾病时再治疗更有意义。临床中通过体质辨识、辨病辨证等进行中医药分证论治治疗,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1.中药调理
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调节气血等作用来预防和治疗血栓。常用的中药有丹参、芍药、黄芪、银杏叶等。
黄芪配丹参: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被誉为“补气补脾诸药之最”,经常用黄芪泡水喝,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也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使血糖保持稳定。同时,黄芪能够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可以使血液循环更加畅通,能够预防血栓的出现。黄芪搭配丹参,能清除血管壁垃圾,畅通血管,降低血栓的形成。
芍药:《伤寒论》中用芍药甘草汤来治疗“脚挛急”,药后“其脚即伸”。有趣的是,《朱氏集验方》将此方用来治疗不能走路,改方名为“去杖汤”。《神农本草经》也说芍药可以“除血痹”。
银杏叶:可以消除血管壁上的沉积成分,改善血流变化,增进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使血流通畅,可预防和治疗脑出血和脑梗死。但需要注意的是,银杏叶如果食用过量,食用方法不正确会导致中毒现象,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导致危险发生。
2.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血栓的形成与体内湿气、瘀血、热毒等有关。如果饮食吃得太过油腻,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吃得过多,容易增加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因此应多吃新鲜果蔬,减少肉类、油脂的摄入。
红枣:具有补气养血、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适合气血不足、贫血、心悸等人群食用。
黑豆:富含蛋白质、铁、钙等营养成分,具有补肾益气、养血润燥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适合肾虚、贫血、失眠等人群食用。
山药:具有补脾益肺、滋阴润燥的作用,可以调理气血。适合脾虚、肺虚、气血不足等人群食用。
生姜: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减少血小板凝集,从而达到预防心脏血管梗死和脑梗死的效果,它的抗凝作用远远超过一些药物治疗。
大蒜:它是溶血栓的有益物质。据最新的研究发现,大蒜中的蒜辣素的成分,具有类同阿司匹林的作用,有助于血栓的治疗。
洋葱:是味道比较重的一种食材,但也是溶血栓的必备物质。医学研究发现,洋葱中含有前列腺素A,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量,同时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也有显著效果。洋葱中的槲皮酮,可抑制人体中血小板凝集,促进纤溶系统功能,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风险。所以,要远离静脉血栓,“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中医运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预防血栓的方法,可以通过锻炼身体,促进气血流通,预防血栓的形成。在平时生活中,坚持导引术的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可最直接、最有效地疏通经络、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强身健体,且不需要借助和使用任何器具和药物,只需要一定的指导即可自行练习。不同的运动方式适合不同的人群,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散步: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预防血栓的形成。散步的步伐应该轻松自然,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天30分钟即可。
太极拳:一种传统的中华武术,以缓慢柔和的动作为主,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血栓的形成。太极拳的动作应该流畅自然,呼吸要深长均匀,每天练习30分钟左右即可。
气功: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身体气血运行的运动方式,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血栓的形成。气功的动作应该缓慢柔和,呼吸要深长均匀,每天练习30分钟左右即可。
五禽戏:一种古老的中华健身运动,通过模仿鸟兽的动作来锻炼身体,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预防血栓的形成。五禽戏的动作应该轻松自然,每天练习30分钟左右即可。
静脉血栓是完全可防可控的。可以选择穿抗血栓压力袜预防血栓,也可遵医生意见选用抗凝药物治疗血栓,中医方面也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人们远离血栓性疾病。
1.中医按摩
中医按摩可以通过不同的按摩方法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血栓。不同的按摩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身体部位和不同的身体状况进行选择和应用。常用的按摩方法有推拿、拍打、揉捏等。
推拿:用手掌或手指按摩身体表面,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身体健康。推拿可以按摩全身各个部位,包括头部、颈部、肩部、背部、腰部、臀部、手臂、腿部等。
拍打:用手掌或拳头轻轻拍打身体表面,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拍打可以在全身各个部位进行,特别是在背部、腰部、臀部等部位进行拍打可以缓解疲劳和舒缓肌肉。
揉捏:用手指或手掌揉捏身体表面,以调整氣血运行,促进身体健康。揉捏可以在全身各个部位进行,特别是在肩部、颈部、腰部等部位进行揉捏可以缓解疲劳和舒缓肌肉。
2.中医针灸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活血化瘀等作用来预防和治疗血栓。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穴、合谷穴、太冲穴等。除了以上3个穴位,还有一些其他的穴位也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如曲池穴、阳陵泉穴、血海穴等。针灸治疗血栓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操作。
3.刮痧
刮痧是以调气为首,调动人体的气血运动,促进局部气血循环,加快血流速度,分离其中的淤血和病理产物,引邪出表,将其代谢出体外。《黄帝内经》曰:“血气虚,脉不通,正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终也。”人体气血的虚、寒、滞、瘀都会导致局部瘀血、淤堵,血行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增高,从而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出现异常。
当刮痧板反复压刮微循环的毛细血管时,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产生强烈的舒缩反应,将瘀滞在血液循环中的致病物质挤压出来,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
4.艾灸
中医理论认为:“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形象地说明寒是导致血栓的重要原因之一。
灸法的原料以艾草为主,艾热之热是非其他发热的东西所能比拟的,艾草燃烧产生的红外线的渗透力是普通红外线的3~4倍,能够激活细胞免疫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还有研究资料表明,艾灸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抑制红细胞聚集,达到增加血流量,改善细胞供氧,促进细胞恢复的功能,有补气养血,通经活络,培补元阳,平衡阴阳之功效。
5. 中药熏洗
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的功效。可借助药液的温度加速药物吸收,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肢体缺血状态,加快静脉血液回流,消除肿胀。但应注意的是,如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则不宜进行中药熏洗治疗,因其有可能引起栓子脱落,诱发肺栓塞。
中医防治血栓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坚持长期治疗,才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