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水稻稻曲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2023-07-06 05:57王兴琴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稻曲病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王兴琴

摘要 本文介绍了稻曲病近年来在霍邱县的发生情况,分析了其发生特点、流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当地防治水稻稻曲病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稻曲病;发生特点;流行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7-0133-04

稻曲病又称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是水稻生长后期的谷粒病害,由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在水稻穗部为害产生稻曲球,是一种世界性水稻真菌病害[1]。受害谷粒在内外颖处先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逐渐膨大包裹内外颍两侧,呈孢子球,孢子球的颜色逐渐变为黄绿色至墨绿色。切开病球,外层呈墨绿色,第2层为橙黄色,第3层为淡黄色,内层为白色菌丝。受密穗型高产水稻品种推广、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稻曲病的发生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稻曲病不仅对水稻的产量、品质有影响,而且产生的稻曲病菌毒素对人、畜有毒,用混有病粒的稻谷饲养家禽可引起家禽慢性中毒,造成内脏病变,直至死亡[2]。目前,该病害已成为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

近年来,随着两优系列优质杂交稻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稻曲病已经成为霍邱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在霍邱县每年都有一定程度发生,常年发生面积约4 万hm2,重发年份面积更大,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控制好该病的危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本文总结了稻曲病在霍邱县的发生特点,分析了流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1 霍邱县气候特点及稻曲病发生现状

霍邱县是粮食生产大县,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位于115°50′~116°32′ E、31°44′~32°36′ N。属亚热带过渡性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四季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4 ℃,平均积温5 623 ℃,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1、8月,1月份平均气温1.8 ℃,8月份平均气温28 ℃。年降水量951.3 mm,降水日数111.5 d,年日照时数2 163 h,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493.51 kJ/cm2。无霜期220 d,平均始霜期为11月4日,终霜期为3月27日。近年来,霍邱县灾害性天气频繁,主要灾害类型有洪涝、旱灾、地震、冰雹等。霍邱县水资源丰富,自然河流有淮河、史河、淠河、汲河流经县境。全县耕地面积20.01 万hm2,常年农作物复种面积30.67万hm2以上,其中水稻约17.33 万km2,小麦约12.00 万hm2,油菜约0.53 万hm2,红花草、瓜果蔬菜等其他作物0.67 万hm2以上,粮食总产量200 万t以上,粮食产量多年居全省第1位。

近年来,霍邱稻曲病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危害程度日益加重,该病已由原来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近几年调查发现,霍邱县一般发病田块病穗率在3%~5%,减产5%~10%,重发田块病穗率高达50%以上,减产达30%以上,周集、王截流、城西湖等沿淮乡镇迟熟中稻发生较重,龙潭、户胡等乡镇早熟中稻发生较轻。

2 发生特点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稻曲病病菌可由落入土内的菌核或附着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次年菌核产生厚垣孢子,由其再产生小孢子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和小孢子均可侵染花器及幼颖,也可以厚垣孢子在被害的谷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病菌早期侵入花器,只破坏子房,而将花柱、柱头、花蕊碎片等埋藏于胚乳,然后迅速生长,并包围整个谷粒[3]。在霍邱县,稻曲病一般在水稻齐穗期后4~5 d病穗始见,8~10 d后为发病高峰,高峰期病穗数占总病穗数的75%以上。水稻在收割时会因露水、机械摩擦(脱粒)、翻晒、加工等因素污染健康稻谷(米),降低稻米品质。

2017—2021年,笔者在霍邱每个乡镇均选有代表性的3块类型田,每2 d系统调查1次。每块田每点10丛,共调查40丛,记录病丛数、总病株数和严重度(即分级),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通过5年的田间观察发现:水稻最易感染稻曲病的时期为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即破口前5~7 d,这个时期也是稻曲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

3 流行原因

根据霍邱县水稻种植情况和稻曲病的发生特点分析,其流行因素主要与品种、气候、防治、菌源量和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

3.1 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大

同一水稻类型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较大,中、晚稻一般表现为抽穗早的发病较轻,抽穗迟的发病重。沿淮稻区是霍邱县的水稻主产稻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病虫害发生的特殊性。

近年来,霍邱县主推两优系列(如:新两优6号、扬两优6号、丰两优4号、两优036、Y两优1928、两优1671等)高产、优质、高效水稻品种,但是两优系列优质杂交稻对稻曲病抗性差。通过对发病田块病穗率调查发现,两优系列优质杂交稻的病穗率一般在10%~20%,而常规稻、三系杂交稻的病穗率一般在1%~5%,两优系列优质杂交稻(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的发病程度明显重于常规稻、三系杂交稻。可见,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稻曲病发生逐年加重的根本原因。

3.2 气候条件与水稻生育期吻合程度高

稻曲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抽穗扬花期间阴雨天气偏多,则该病发生就偏重。稻曲病病菌以菌核落入土壤中或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次年7—8月菌核萌发产生子囊壳,内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扩散侵染花器而发病。通过对霍邱县2011—2021年的气象資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稻曲病严重度与7月中旬至8月底累计日照时数和总降雨量密切相关,日照时数减少和降雨量增加时病情加重。

霍邱县水稻主要为一季中稻,但栽插时间差异大。南部单季稻区栽插时间在5月上中旬,北部麦—稻轮作区栽插时间为6月中下旬至7月初,从南至北水稻的抽穗扬花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下旬历时近2个月,抽穗扬花期持续时间长。另外,霍邱南部地处大别山区,北部地处淮河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霍邱县降雨量充沛,特别是每年的6—9月份降雨频繁,此时间段正是霍邱县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阶段,高温、高湿的气候极易造成稻曲病大面积暴发。

霍邱县2018年稻曲病重发生,发生面积达3.33 万hm2以上。2018年8月20日至8月底,霍邱县降雨频繁,而此时正值北部迟栽迟熟中稻抽穗扬花期,导致稻曲病偏重发生,而南部早栽的中稻几乎不发生稻曲病。2018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天数为14 d,而2014、2015、2016、2017年雨日数仅为6、5、7、9 d,2014—2017年稻曲病发生较轻。

2019年7月22日至8月上旬,霍邱县阴雨天气不断,平均气温27.2 ℃,空气湿度大,此时早栽水稻大多正处于抽穗扬花期,易导致该病大发生。其中,中南部乡镇水稻在抽穗扬花期间遇到近10 d的连阴雨天气,导致稻曲病大发生。病菌在气温24~32 ℃发育良好,而厚垣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则以28 ℃最适宜,低于12 ℃或高于36 ℃则不能生长[4]。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导致2019年霍邱县水稻稻曲病偏重发生。

2021年7月25日至8月初,霍邱降雨频繁,导致一季麦茬水稻稻曲病偏重发生。

由此可见,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水稻抽穗扬花期间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宜的气候条件与水稻抽穗期的吻合程度是该病暴發的主要原因。

3.3 农户对稻曲病的防治意识淡薄

很多农户在病虫防治的观念上存在“重治虫、轻防病”的偏差,防治意识淡薄,既不重视提前预防,也不重视病害防治。由于稻曲病在破口抽穗前看不到症状,农户防治积极性不高,往往是症状显现时才见病打药,而稻曲病目前只能提前预防,待发现症状后补救,已经错过了防治适期。同时,由于稻曲病在水稻穗期雨水偏多年份才会重发生,而雨水偏多又给施药带来一定难度(比如药液在稻株上的附着率低、农民下田防治困难等),这样又加重了该病的发生程度。另外,部分农户用药不对路,常年使用同一种杀菌剂,防效甚微。

3.4 田间管理技术落后

稻曲病的发生与田管技术关系密切。氮肥用量大,少用磷、钾肥,水稻出穗后生长过于繁茂嫩绿,稻株抗病力减弱,尤其在后期施氮量偏多时稻曲病发生重。长期深灌水、串灌、漫灌也是导致病菌到处传播的重要原因。另外,稻曲病现已经发展为常发性病害,田间残留菌源量大,菌源量充足,病原致病力强,一家一户防治效果差。霍邱县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的居多,在家务农的老人接受新知识能力低,长期使用多菌灵、井冈霉素等单一农药进行田间防治,而多菌灵、井冈霉素在霍邱县已经使用了近40年,稻曲病菌已对其产生了抗药性,防治效果差。

4 防治对策

稻曲病的防治需要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加强预防,适时统防统治,要轮换用药,减少抗药性的发生,提高防治效果。

4.1 增强水稻抗逆性

选用抗病品种,避免病谷留种,逐步淘汰感病品种,选用抗性高的优质品种。水稻着粒密、株形紧凑的品种发病较重,尽量不选用。水稻播种前用25%咪鲜胺2 500~3 000倍液浸种,做好种子处理,培养壮苗。合理密植,推广宽窄行栽插,控制群体,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湿润灌溉,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施,提倡配方施肥,切忌偏施、迟施氮肥,多施有机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4.2 普及科技知识

通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送科技下乡、举办农村田间学校、发放病虫防治手册等方式宣传病虫防治知识,让群众知病害、懂病害,树立对病害预防的意识,从而主动开展防治工作,确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在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召开现场会、做电视预告、发送手机防治信息、利用QQ和微信等方式,提醒农户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4.3 适期开展药剂防治

药剂预防是有效控制稻曲病的方式之一。在水稻抽穗前5~7 d(即孕穗末至破口期),自稻株“叶枕平”(剑叶与倒二叶叶枕相平)时,可用25%咪鲜胺可湿性粉剂900 g/hm2或43 g/L戊唑醇悬浮剂300 mL/hm22 500倍液田间均匀喷雾。打药要重点喷雾在水稻植株的中上部,添加复配有机硅、精油等增效助剂,以增加药液在水稻植株上的附着力和渗透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施药后1 h内若遇到大雨要及时补施。对于常年偏重发生的田块或遇到雨水偏多的年份,可进行2次施药防治,第2次施药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或者在第1次施药后的7 d。

4.4 公共植保,绿色防治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5]。稻曲病已经成为当前霍邱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稻曲病的防治工作,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公共植保理念,统一组织,加强统防统治。为此,霍邱县建立了县植保服务中心、乡(镇)植保服务大队、村植保服务专业队3个植保统防统治体系,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完成植保信息和农药信息发布、植保机械维修、购买农药、田间作业等工作,为全县农业的统防统治奠定坚实基础。村级植保专业服务队采取有偿服务形式为群众田间施药,解决了农村现有在家青壮年劳力少的问题。有偿服务原则是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确定防治对象,市场化操作。服务方式有全额承包防治型、半承包防治型及提供服务、农户自防型3种方式。3级植保统防统治体系在全县农作物统防统治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受群众欢迎。另外,稻曲病的发生受温度、降雨量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很大,农业、气象等部门应当加强部门联合,积极协作,及时开展预测预报,提高信息的准确性,让群众全面了解气象条件,掌握防治方法,适期使用高效、低毒的对路农药开展药剂防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5 参考文献

[1] 洪剑鸣,童贤明.中国水稻病害及其防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5:126-128.

[3] 王国良.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侵染时期和侵染途径的研究[J].植物保护报,2016(2):97-100.

[4] 段克斌,余安安,洪海林,等.咸宁市2004年稻曲病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04,5:34.

[5] 吕友,高联义,章东.稻曲病发生危害及其综合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19(2):39.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稻曲病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籼粳杂交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试验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2011年怀集县水稻稻曲病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