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军华
摘要:移动媒体时代下,传统广电纷纷介入竖屏传播,推进竖屏内容的专业化制作。广电媒体的竖屏转向由多方因素协同促成:短视频平台的普及和支持、媒介技术的革新升级、受众定位和消费场景的转变,以及轻体量的内容转型。竖屏传播机制下,媒体需要多维切入营造沉浸感:建立针对竖屏的制播流程,优化用户的操作空间和交互性,注重界面视觉美学的整体性,并打造系列化的竖屏内容矩阵。广电媒体要不断激发竖屏表达的创造力,不断提高传播竞争力。
关键词:广电媒体 竖屏传播 沉浸感
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下,媒介内容生态发生结构性改变,手机成为人们收看内容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竖屏”作为一种全新的视听形态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3∶4”或“9∶16”的视频比例,重新定义了移动媒体时代下的影像传播规则。近年来,传统广电着力推进“大小屏融合”,纷纷将竖屏传播引入到客户端。如今,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广电媒体对竖屏的应用,已经脱离了简单、僵化的“裁剪迎合”,而进一步走向“沉浸兼容”,逐步形成了成熟的传播机制。例如,在2022年,央视先后打造出“竖屏看春晚”“竖屏世界杯”等全新的传播形态,极大地丰富了移动端观众观看传统节目时的视觉交互体验;《新闻联播》衍生的竖屏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在业内和观众中取得了较好反响。另外,地方媒体也有突破性创意,海南广电在抖音推出了全球首档7x24小时海底VR栏目,用竖屏表达带观众沉浸式畅游海底世界。
可见,从广电传播的维度而言,竖屏这一内容形态已然摆脱了业余、简易、不正式的负面标签,跃入了专业化、创新化、技术化的新阶段。笔者将着重分析广电媒体竖屏传播机制形成的内外动因,并以多个广电媒体的竖屏实践案例,梳理其最大特点——“沉浸感”的营造模式,激发竖屏传播内容的创造力,提高移动时代下广电媒体的传播竞争力。
竖屏兴起于社交媒体,起初只流行于大众娱乐,如自拍、直播等,专业严肃的节目制作较少应用。竖屏从个人化的娱乐创作走向广电媒体的专业制作,背后是整个传播业态的改变,由平台、技术、受众和内容等多方因素促成。
1.平台支撑:竖屏格式重塑平台形态。在移动设备普及以前,横屏一直都是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等媒体的主流格式,也是广电媒体的制作传统。如今,广电媒体的竖屏转向,与移动设备的主流平台形态密不可分。《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0亿,可见竖屏格式已经实现了广泛性的渗透。2015年,海外社交软件Twitter上线了“Moments”功能,选用了竖屏格式展示图片和视频。自此之后,竖屏成为国内外社交平台的开发趋势。在国内,除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外,微信、微博、优酷乃至于新闻类APP等也更新适配了竖屏功能。可见,在竖屏变迁的过程中,平台的应用范畴日益丰富,由社交扩展到影视、新闻、广告等多元领域。这种广泛性、跨领域的渗透,不断推动广电介入竖屏,以适应整体的移动端生态。此外,广电媒体的平台支撑,也经历了从“外”到“内”的演变。前期主要采用“入驻”的方式,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外部平台注册账号发布竖屏内容,后期则逐步将竖屏技术引入自身媒体客户端。例如,總台的“央视频”、湖南广电推出的“芒果TV”等,都开发了竖屏功能。
2.技术赋能:智能技术升级竖屏体验。然而,纯粹的平台扩张并不能构成广电转型的全部动力,只有技术赋能才能激发竖屏格式的表现力,达到高要求、精品化的专业媒体制作水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广电媒体都越来越重视新技术融合,加快技术迭代更新,推进“智慧广电”的建设。当5G、云计算、AI、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竖屏相融合,竖屏的内容视野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拓宽,视听效果和制作标准也相应提高。例如,海南广电于2023年前夕推出的海底VR直播栏目《嗨蓝》,用VR突破了竖屏的“边界”,用户旋转手机角度,可以实时观看到海底全景,该栏目上线一天内观看量便突破100万人次。在“VR+直播”的核心技术支撑之外,《嗨蓝》的制作也离不开“5G+8K”的技术保障。与此同时,栏目还引入了3D“虚拟主播”进行海洋知识讲解,提高了竖屏视频的信息密度。从海南广电的实践可见,技术决定了竖屏内容的“上限”——只有解决画质受损、画幅不够、时长受限等常见的竖屏“困症”,才能将竖屏引入专业的节目制作,打造出真正的创新型内容产品,而这一需求从根本上依托的便是媒体技术的革新升级。
3.受众转型:从“观众”向“用户”的演变需求。如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所言,“受众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智能手机重塑了“受众”这一群体的思维模式和使用习惯,新媒介灵活、便捷、可操作的特质,对于传统的广电受众而言存在两个维度的重塑:角色定位和消费场景。
其一,角色定位的转向。传统广电以电视和广播为媒介进行单向传播,受众的角色是名副其实的观众/听众。而在智能媒体时代,受众打破了单向传播的桎梏,可以实现双向互动,移动端的内容不再仅是内容,包含了交互、运营、体验等更为丰富的系统要素,观众转变为复杂的用户。从用户角度而言,无需旋转便可观看的竖屏,能够提供更加流畅、便捷的交互体验,降低用户的操作成本。
其二,消费场景的转向。传统广电趋向于“一对多”的开放式内容消费场景,因为电视往往是属于一个家庭的共享媒介。而当内容载体变迁为手机,个人性和私密性加强。竖屏窄化而出的包围感,塑造出了更强的封闭性,更贴合移动端“一对一”的传播场景。
4.内容语态:适配“去中心化”的轻量内容。如今,广电媒体从占据传播高地的中心化传播时代,步入了碎片化的新媒体时代,内容特质也随之发生转变。传统的内容制作流程繁复、信息厚重、制作周期长,而新媒体时代下,广电媒体需要生产出易传播、易迭代的轻量化内容,而“握持”观看的竖屏,更适合承载轻体量内容。《主播说联播》的出现,便是当下内容语态发生变化的具象化案例。《新闻联播》具有独特的权威性,几十年来一直都保持着严肃庄重的节目语态,但近年来,这类传统语态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竞争力急剧下降。而《主播说联播》便是《新闻联播》在融合时代的浪潮下推出的流媒体衍生产品,节目在保持权威性和严谨性的同时,提高了亲切感和互动性。当新闻从横屏跨到竖屏,体量更加轻盈短小,主播在视觉上变得离观众更近,文本内容也更加贴近口语,新闻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传播。
需要指出的是,广电媒体的竖屏转向,依然立足于“内容为王”的基点。竖屏不是一种取巧的迎合,而是为了实现有效的内容生产。单一因素无法促成竖屏传播机制,它一定是平台、技术、受众与内容多方作用下形成的有机结果。
竖屏向受众提供了全新的内容收听视角,它有着与横屏不一样的叙事逻辑和感染力。相比电视的横屏,竖屏的最大亮点是“沉浸感”的营造。要在手掌大小的竖立屏幕中做到这一点,其实具有不小的挑战。制作人需要从内容、互动、界面等多个维度入手,在平面局限的竖屏上打造出沉浸立体的体验。
1.建立竖屏定制化的内容制播思路。竖屏并不是简单的“竖着拍摄”,竖屏传播下的内容生产体系都要做到定制化配置,充分发挥针对竖屏的制作能力,打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2022年,总台央视推出了“竖屏世界杯”,从三个维度实现了竖屏内容定制化生产。一是定制化的流程标准。根据足球项目和客户端UI界面的特点,央视量身打造出了竖屏赛事画面标准,设定了3∶4的裁剪标准。二是定制化的专业人员。团队从接近30路信号中寻找最适合竖屏制作的信号源,进行“横转竖”的裁剪,这对制作组的音视频剪辑技术提出了高要求。三是定制化的技术支持。世界杯的竖屏转化挑战性非常大,运动员轨迹变化多、移动速度快,现场情况复杂,对此,央视引入智能AI技术进行拍摄对象追踪,确保画面的调控和帧率。最终,在专业导播和智能技术的结合下,观众才能在“竖屏世界杯”模式下实时跟随球员运动,体验“动态感”更强的比赛,欣赏精妙的动作细节,仿佛置身于赛场。
2.提升用户操作空间和可交互体验。强交互性是竖屏传播的优势之一,因为用户可以在不打断观看的同时,单手完成一系列操作。竖屏内容配备适时而恰当的操作引导,可以很好地提高用户注意力的集中性,从“眼”到“手”,全身心地沉浸在内容之中。2022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在全平台推出了竖屏版直播,配合了一键分享、发朋友圈、发虎年表情包等社交性操作。此外,竖屏春晚的互动设计了即时反馈,如点赞出福字、点赞出红包等,既贴合节日氛围,也很好地满足了观众的交互需求。而竖屏世界杯给予用户的操作空间更具个性化,用户可以在“多视角地图”功能下自行选择想看的机位,浏览赛程列表、球员信息,订阅比赛,还可以切换选择不同球员的精彩瞬间进行回顾。此外,世界杯还推出了智能语音助手,能与观众进行基本的问答交互。概言之,互动操作可以营造出更强的“在场性”,用手指间的操作牵引用户的掌控感和情绪流。
3.注重界面图像表达的整体性美学。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媒体业务的单一性被打破。媒体在“上游”生产内容的同时,也要兼顾“下游”的传播效果,将产品界面的表达考虑在内。换言之,媒体要对客户端画面元素进行整合包装,营造整体感和氛围感。2022年8月,央视推出了全新竖屏节目《这young的夏天》,在视觉包装上运用了浅绿色的视频底板,点缀星光和萤火虫,充满了清新浪漫的夏日歌会氛围。而在前述的竖屏春晚案例中,界面元素主要以红色系和橙色系为主,从细枝末节处营造浓浓“年味儿”。世界杯期间,央视频APP开设了专区,界面以球场的绿茵色为主要视觉,色彩鲜亮,富有活力。从央视不同主题的竖屏节目可以发现,整体性的美学包装带来了更强的场景沉浸感,用户从进入客户端或专题页开始,便已经进入了内容——竖屏是内容的载体,而产品才是体验的入口。
4.打造系列化的竖屏内容矩阵。竖屏是依托移动互联网而生的表现形式,具有十分广阔的延展性。对于广电媒体而言,不应该只聚焦于一档节目、一个效果的竖屏格式,更要“由点及面”地覆盖多样态、多场景的内容,布局系列化、链条化的竖屏内容矩阵。在世界杯前后,央视推出了竖屏H5《球迷修炼手册》《金杯盛宴火力“圈”開》,PUSH推送“世界杯早/晚报”,以及短视频节目《金杯的旅程》等。赛后,更结合AI推出了一系列竖屏合集,如“十佳盘点系列”“精彩瞬间回顾”等,让足球热血持续沸腾。事实上,这些丰富而延续的竖屏内容,延长了节目的生命周期和影响力,从时间的维度上营造出一种更为宏观的沉浸感。
20世纪80年代,电影学者爱森斯坦曾经对影像表达领域绝对的“横向主义”提出过批判性思考:“由于水平方向的画框形式统摄了一切,导致它使我们屈从于一种被动的横向主义,而另外50%竖向构图的可能性被抹除在外。”从这个角度而言,当下的竖屏热潮,可以视之为一种对横屏表达的弥补和平衡。
对于广电媒体而言,竖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但也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内容想象力。纵向而言,广电媒体要深耕优质内容,积极结合VR、AR等新兴技术,在有限的纵向画幅下,表现更丰富、更有价值的内容;横向而言,媒体也要不断拓展竖屏内容的品类,大胆地将竖屏与不同业务结合,如广告、新闻、网络剧等,积极探索竖屏前景。依托智能媒体的不断发展,竖屏的表现力也将得到更大的释放。对此,广电媒体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充分认识横竖屏的差异与特点,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致力于打造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媒介生态。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祝明.竖屏网络剧的叙事风格、传播导向、媒介特性与审美证成[J].当代电视,2022(11).
[2]潘雯智.竖屏时代:视频新闻的画面革新与沉浸传播——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EB/OL].(2021-01-09)[2023-01-04].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109/c431266-31541706.html.
[3]智研咨询.2022—2028年中国线上视频市场评估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EB/OL].(2022-04-27)[2023-01-04].https://www.sohu. com/a/541580101_120974733.
[4]大众新闻.竖屏+智能化:看央视频如何打造世界杯沉浸观赛新体验[EB/OL].(2022-11-25)[2023-01-04].https://3g.163.com/ tech/article/HN1C5P1M00099BK0.html.
【编辑:曲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