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甲芹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范围内的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夏季,我国不少地方气温突破40℃,酷热难耐,医院收治的中暑人数明显增加,导致中暑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对人们生活与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夏季高温会‘热死人”不再是一句玩笑话。
盛夏来临,高温来袭,对于“中暑”,大家了解多少呢?
中暑(heat illness)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它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症,可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导致永久性脑损害、肾衰竭,甚至死亡。
●65 岁以上老年人:很多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身体内部的心血管系统比较脆弱,血管内容量和心脏功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患体温调节障碍的风险较大。
●婴幼儿和儿童:体温调节功能不够完善,皮肤汗腺功能相对不足,所以对外界环境及温度等变化更加敏感,更易发生中暑或类似疾病。
●户外工作者:身穿防护服的医务工作者、交警、快递员、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因工作需要,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中暑风险较高。
●运动强度过大的人:在高温天气里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排汗量大,容易脱水。
●病人:尤其是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或正在服用治疗抑郁症、失眠等药物的人群,更易受到高温影响。
依据症状的轻重,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四肢无力、体温正常或略升高,但不超过38℃等症状。
●轻度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外,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
●重症中暑:除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痉挛、腹痛、高热昏厥、体温高至40℃以上、昏迷、虚脱或休克,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一移: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干燥通风处,解开衣裤,以便于呼吸和散热,有条件可将患者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如衣服被汗水湿透需及时更换衣服。
二敷:用冷毛巾或者冰凉的物品敷在患者的头部,将冰袋置于腋下、颈部及腹股沟处。
三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酒精、白酒或者冷水擦拭身体,直至皮肤发红。
四饮:患者清醒后需要补充水分,应为其提供淡盐水或者含盐的清凉饮料。但要注意饮水的量,小口慢饮,一般1 小时内不超过1000毫升。
五呼:对于重症中暑者,在急救的同时第一时间呼叫120 急救,尤其对于高热昏迷、抽搐的患者。尽量保持患者处于平躺状态,头向后仰,以保持呼吸通畅,避免呼吸暂停的情况。
●避免过量饮水:中暑之后需要补充水分跟盐分,但是如果过量饮用热水,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跟盐分的流失情况也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中暑之后,需要少量多次进行饮水,每次的盐水量一般可以控制在300 毫升以内。
●避免过量进食:避免过量食用油腻腥味的食物,因为过量食用此类食物会导致消化系统出现负担,还会在胃肠内积累大量的血液,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因此,在中暑之后宜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
●避免辛辣饮食:避免食用辣椒等一些辛辣燥热的食物,帮助体内的阴阳平衡,避免助热却阳的情况发生。因此,在中暑之后一定要加强对饮食的重视力度,尽量避免食用辣椒等辛辣食物。
●避免冷食伤身:一些人在中暑之后因为身体比较燥热,会选择食用一些冷饮或者冰冻之后的瓜果类食物。但是在中暑之后食用涼性阴冷的食物,会对自身的脾脏造成损伤,并且可能出现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气温较高的时段外出活动,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者傍晚。如果必须要外出时,做好防晒工作,如穿防晒衣、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涂抹防晒霜等。
●科学安排户外工作时间:对于从事户外夏季露天工作的人员,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避开日照强烈、气温较高的时段,安排人员轮换休息,缩短一次性工作时间。
●保证足量饮水: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在高温天气里,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如果需要在高温的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4 杯凉开水(500~1000 毫升)。不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以免导致失去更多的液体。同时,还应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勿将儿童或者宠物单独留在车内:高温期间外出驾车带孩子或者宠物外出时,停车后勿将儿童或者宠物单独留在车内。
●合理饮食,注意休息: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
●适当锻炼:锻炼自己的耐热能力,学会适应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