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村庄分类与乡村振兴研究

2023-07-05 21:49郝军
新农民 2023年15期
关键词:内蒙古乡村振兴

摘要:文中以内蒙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蒙古乡村的人口、产业、资源现状,并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内蒙古的村庄进行了分类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类型村庄规划发展的对策,以期助力内蒙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关键词:村庄分类;乡村振兴;内蒙古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乡发展不平衡又是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乡村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了“两山理论”、美丽乡村建设等诸多乡村振兴的思想与实践探索。内蒙古自然环境条件和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乡村产业薄弱。尽管已实施了大量土地整治项目,改进了生产方式,但乡村地区贫穷落后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城乡的二元结构在经济、人口、环境等方面表现仍相对明显,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重在因地制宜,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分类提出村庄规划中乡村振兴的发展对策。

1 内蒙古乡村现状

内蒙古现有约1.2万个建制村,农牧业人口782.17万,占总人口的32.52%左右,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25.12亿元,占经济总量的11.67% [1],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构成了内蒙古地形地貌的主骨架,沿线东南侧耕地集中分布的平原区,乡村和人口相对集中分布,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沿线西北侧高平原是主要地貌,乡村和人口相对分散,以从事牧业生产为主[2,3]。

1.1 乡村资源禀赋分析

内蒙古地域辽阔,乡村聚落的分布从西到东横跨内蒙古,涵盖沙漠、戈壁、平原、丘陵、山地、森林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自然本底条件和环境承载力均不足以支撑大规模、高密度的人口分布,总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低密度的整体分布特征,乡村人口则较为稀疏和分散、并随差异化的环境本底和农牧业生产类型呈现地带性差异特征。人均占有土地4.69hm2,是全国平均数的6.8倍,人均占有的耕地0.458hm2,人均占有草地面积11.2hm2,是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我国的“粮仓”“肉库”“奶罐”。

1.2 乡村人口分析

内蒙古乡村人口变化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过去十年间下降了316.44万人。乡村人口密度仅有8.12人/k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78人/km2[4],从各盟市乡村人口密度看,乡村人口密度量值分布不均,呼和浩特市密度最高,达54.75人/km2;阿拉善盟最低,仅有0.2人km2。乡村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为界,形成两极分化布局,整体上东部大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乡村人口聚集的两大中心区域分别是位于大兴安岭东南段处的西辽河平原区和位于阴山南段的河套土默川平原区。从乡村人口流动方向看,由乡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主要流动方向,我国乡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规模在20世纪末开始达到高峰期,之后逐渐放缓。内蒙古的人口流动受之影响,人口向省外流出也有放缓的趋势,但在全区范围内受城镇化变动影响,人口仍保持由乡村向城镇流动的活跃趋势,并在“呼包鄂”“赤通”等自治区城镇化的核心地区表现出极化的特征,且这种流动的态势在不断强化。

1.3 产业发展现状

依据资源供给与环境特征的划分,内蒙古村庄发展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三大类,其中林业生产多分布在大兴安岭一带,传统产业为林产业和狩猎,以20世纪末为分界点,林产业主体由林木砍伐发展为森林资源保护,目前林区生产以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林木的培养与种植,另外花卉和野生动植物利用等林下经济为主,所需人力数量逐渐减少。牧业旗县分布在阴山-大兴安岭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广袤的草原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草原畜牧业逐步走向平稳,是内蒙古乡村的重要产业之一,现代化的科学放牧是其发展的方向,所需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也应相应增多。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以及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山脉以南的广大平原丘陵地区,农业对人口需求量较大,且定居的农耕文化使乡村人口大量聚集,成为乡村人口分布的主要区域。

2 村庄分类研究

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情况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旨在促进村庄发展顺应规律和演变趋势,以更有针对性地推进乡村振兴。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发展情况差异较大,更需要分类型讨论其发展对策。梅钊等[5]学者选取区位条件、村庄规模、设施情况、经济状况等要素,将村庄分为适宜做中心村、需保留村庄和需撤并村庄3类。周晓娟[6]依据区位与交通条件、历史风貌、产业发展、村庄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配套水平等要素对村庄进行评价,将村庄分为触入型村庄、保护型村庄、保留完善型村庄、撤并型村庄。但村庄发展是多维度的过程,并非单一指标可以衡量,影响村庄发展建设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因此村庄分类是一项多目标的系统评价。

2.1 数据来源

产业、经济、社会、人口等數据来源待评价地区统计年鉴与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部门访谈。行政边界、居民点到城镇、城市距离及道路数据来自自然资源局,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通过计算得到。坡度、坡向、高程数据来源于空间地理数据云,通过DEM运算得到。

2.2 乡村分类评价

2.2.1 数据标准化

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导致数据的量纲也不一定相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村庄潜力评价时,一般都要进行无量纲化的数据处理。因为不同指标对系统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标准化过程中对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进行分别处理,指标标准化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标准化公式:(公式1)

负向指标标准化公式:(公式2)

2.2.2 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具有可操作性强、思路简单、便于计算等优点,因此在乡村潜力评价中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因子权重,运用YAAHP软件构建判断矩阵,通过比较同一层次评价因子重要性确定权重。

2.2.3 评价方法

考虑乡村潜力评价的可实践项,因此采用较为传统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法计算评价单元综合分值,见式(3)。

(公式3)

式中:F为研究单元的综合分值;表示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标准化后的分值;n为指标数目。

2.3 分类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结果,将内蒙古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和其他五种类型。其中集聚提升类是主要村庄类型,约占村庄数量的41.49%;搬迁撤并类村庄最少,仅占3.68%;特殊保护类、城郊融合类和其他类的占比分别为10.10%、9.34%和23.05%。

集聚提升类村庄主要包括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在农庄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人口分布较集中,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备,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乡村风貌较完整。牧区村庄呈零散分布的格局,人均承包草场面积大,公用设施配套成本高,公服设施集中配套难度大,村庄多以家庭式为单元,产业多以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

城郊融合类村庄主要包括城镇近郊区以及建制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具有向城镇转型的条件。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村庄与城镇发展关系密切,直接划定为城郊融合类。在潜力评价中,区位单项得分较高的村落,代表其与城镇联系突出,推荐为城郊融合类。村庄重点在产业、服务、治理等方面促进城乡融合,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

特色保护类村庄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已公布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特色村庄拥有较完整的历史文化或特色风貌遗存,直接划定为特色保护类村庄,其他拥有特色文化或景观资源的村庄,体现在潜力评价体系中的风貌单项分数较高,推荐为特色保护类村庄。

搬迁撤并类主要包括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需要严格管控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在潜力评价过程中评分较低的村庄,其各方面的现状条件和发展潜力较差,划为搬迁撤并类。

其他类村庄,通过评价指标的评价,对评价的结果与实际发展方向不一致,或村庄发展方向不明朗,发展影响因素较多的村庄,暂时难以确定村庄类型,确定为其他类村庄。

3 村庄规划建议

集聚提升类村庄要有序推进村庄的改造提升,激活产业、提振人气、优化环境、增添活力,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充分发挥产业比较发展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专业化村庄发展,提升组织化程度,优化人力、物力资源和市场配置。以农牧业为主的村庄,积极发展农牧业多种经营;以工贸为主的村庄,注重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休闲旅游为主的村庄,着力完善公共服务,突出乡村特色,提升旅游品质,建设体验性、参与性项目,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消费;沿边村庄,扶持发展边境贸易和特色经济,实现边民安心生产生活、安心守边固边。

城郊融合类村庄综合考虑产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按城市的标准建设乡村,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支撑。引导靠近城市的村庄逐步纳入城市范围或者向小城镇转变,建设成为服务“三农三牧”的重要载体和面向周边乡村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城郊休闲服务中心。

特色保护类村庄要统筹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保持村庄赖以生存发展的整体空间形态,保护好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注重传承民俗民风和生产生活方式,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加强对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的保护,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搬迁撤并类村庄可通过村庄撤并、易地搬迁、生态移民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划定为搬迁撤并类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坚持村庄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移民新村、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综合体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

其他类村庄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合村庄实际特点,分别从产业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提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活动安排。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21内蒙古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2] 徐進才,郝军,吴晓光.基于要素耦合的内蒙古国土空间保护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12):98-104.

[3] 郝军,吴晓光,刘佳雨,等.生态文明背景下内蒙古耕地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12):49-56.

[4] 国家统计局.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5] 梅钊,胡刚,陆水松,等.多因子指数和法在村庄布点规划的应用浅析[J].小城镇建设,2015(7):71-75.

[6] 周晓娟.资源紧约束背景下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策略的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8(6):22-29.

猜你喜欢
内蒙古乡村振兴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爱在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