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薛芮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0 级在读博士生
内容提要:作为吴门书派的核心人物,文徵明诸体皆善,书艺精绝。这样的能力不仅来源于其少年时对法帖的临习,也来源于其常以名家笔意作书的创作尝试。而文徵明的“仿书”虽是以意趣作之,却与祝允明一起,引领了后代书家对仿书的规模化尝试,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临”与“仿”都是学习古代书迹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临书”是以古代某部经典法帖或名家笔墨为底本临写;“仿书”则要比“临书”更接近创作,是指依据原帖之书风、笔法或章法来书写一段全新的内容。仿书比临书更需要书写者对所参照法帖的笔法及风格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它更像是一种为了找到合适的创作途径而进行的实践探索。
学习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临”是绕不开的话题,临帖也是书法中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学习方法。宋代黄庭坚亦有“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黄庭坚《跋与张载熙书卷尾》)之论调,虽是为了说明临摹是为了学古人之神而非形,但也由侧面说明了临书之必要性。
“仿”有效法、照着做、仿佛之意。关于“仿书”的概念,王澍在《淳化秘阁法帖考正》中便记录了宋代黄长睿的观点。黄长睿认为《淳化阁帖》中一些所谓的古人仿书,其实是后人取古人词语而书写的伪作:
黄长睿云:此卷伪帖过半,……韵俗笔弱,滥厕诸名迹间。始余观之,但知其伪而未审其从来。及备员秘馆,因汇次御府图籍,见一书函中尽此一手帖,每卷题云仿书第若干卷。此卷伪帖及他卷所有伪帖,皆在焉。其余法帖中不载者尚多,并以澄心堂纸写,盖南唐人聊取古人词语自书之耳,文真而字非,故斯人自目为仿书,盖但录其词而已,非临模也。国初论次法帖,时王著辈不悟其非,但采名,杂载真帖,可胜叹哉。今列次卷内一手伪帖于左。
虽然早先宋人所说的“仿书”,只是表示南唐的善书者依原作所录的文本,有“以假乱真”之意,但亦可看出“临”与“仿”的用法一直都很分明。明代赵宧光更是直接阐明了“临书”与“仿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仿书与临帖,绝然两途,若认作一道,大谬也。临帖,丝发惟肖无论矣;仿书,但仿其用笔,仿其结构。若肥瘠短长,置之牝牡骊黄之外,至于引带粘断,勿问可也。[1]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文徵明幼时不善书,更因此而岁试不佳,被置于三等,故19岁之后精研书法,刻意临学。其少年时便勤于临习古代法帖。《名山藏·高道记》载:“徵明独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何乔远《高道记》)又如文徵明自己在临《东坡洋州园池诗》的题记中也曾说过:“余少时喜效诸家法帖,尝临此本数过。”临书最基本的要素便是以名家法帖为底本,从文徵明对临书范本的选择中,我们似乎也可窥见其取法源流及习书之喜好。
对临即照着法帖或别人的作品,一丝不苟地照着临摹,对结体之形似要求极高。文徵明对赵孟极为推崇,其曾临赵孟的《桃花赋》,由款识“黄生世藏赵吴兴小隶《桃花赋》,予从借临焉。模之数四,竟不能得其妙处,重以大小不伦,殊可愧也”[2]1346可见,文徵明在临写此书时十分讲究结体之矜整与形似,当为典型的对临作品。《湘管斋寓赏编·王酉室设色桃花小幅》载,文徵明此幅隶书作品书于王穀祥的设色画《桃花小幅》上。
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所作《兰亭修禊图》,卷后有其所临《兰亭序》(图1)。此卷为文徵明为曾潜所作,因曾潜自号“兰亭”,故文徵明之作《流觞图》及临《兰亭序》禊帖,赋兰亭诗,以发其命名之意。文徵明在临写此卷时,基本完全按照《兰亭序》的格式来临写,字的大小变化,如原帖中较其他字略放大书写的“向之”“夫”“文”等字,他也一一照此处理;且每一列的排布、首尾的字也与原帖完全相同,甚至高低错落都一样。此作实为文徵明难得的与原帖高度相似的对临作品。
图1 明 文徵明 临《兰亭序》
作为颇具文人性情的艺术家,文徵明一丝不苟的临作似乎并不多见。他更多的是以意临之,即以所临法帖或名家作品之笔意来临摹,书写的内容、笔意与原作相比相差并不是很大。文徵明曾临沈周《金鸡图》书画轴。文徵明与沈周感情深厚,其少年时便从沈周游。虽是跟随其学画,但沈周师法宋人的尚意书学观也深深影响了文徵明,以至文氏大字行书也和沈周十分相似。文徵明此轴临作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与沈周原作十分相似。然仔细观察会发现,文徵明画的鸡头部有冠而沈周所画的没有。沈周画的鸡身后有花丛点缀,然文徵明所画的未见。另外,文徵明虽然临摹了沈周作于《金鸡图》右上侧的诗,但字的大小与排布与沈周略有出入。饶是如此,文徵明于最后款识中所署的“沈周画并诗,徵明临”仍旧力证了,即使并非十分相似,此作也的确为文徵明的临作,只不过或是意临。
王世贞亦曾在《弇州四部稿》中记载过文徵明意临宋苏轼书:
苏文忠书《钱塘伎女诸绝句》,真迹字颇小,文太史特以意临写,不拘形似,而古健遒伟,隐然为眉山传神扺掌,老优自当色恧。(王世贞《文太史三体书》)
根据王世贞的描述,文徵明临写此卷时并不拘于形似,却得苏书古健遒伟之风神,王世贞更是直接评之为“以意临写”。可见,意临对形似的要求并不高,但对表达原作神韵风采十分看重。
文徵明还有一些作品脱离原作而书,此即为背临作品。背临需要书写者对原作有极深的了解,对其中的笔法、字法与章法做到胸有成竹。背临作品大多具有偶发性,或因偶得佳纸,或因兴之所至。再如文徵明曾临《东坡洋州园池诗》,其题跋言:
右东坡洋州园池诗,旧有石刻传于世矣。余少时喜效诸家法帖,尝临此本数过。每恨天资所限,殊不得其肯綮。今日偶过槐雨先生拙政园,道及坡翁寄题与可之作,因出佳纸,遂命余录此。[2]1349
《东坡洋州园池诗》即苏轼《寄题与可学士洋州园池三十首》,为苏轼的小行楷作品,有石刻拓本,文徵明就曾数次临写过此帖。嘉靖壬辰(1532)三月六日,文徵明应王献臣之邀至其拙政园。在与文徵明聊及苏轼此作时,王献臣乘兴拿出佳纸,请文徵明书写。而文徵明根据多年临此书之记忆与经验,背临于纸上。
临书最基本的要素便是有具体范本。文徵明早年的临作流传不多,我们今日所能见到的其临书作品,似乎是为了表达某种崇敬、赞美的情绪,或是为了符合某种情境和氛围而书写。而在临书之外,正如曾宏父所言,“以意成之,非临非摹”的仿书,似乎更能表达文徵明的书写情绪。
正如前文所说,“仿书”的说法在宋代即有之,只是书家有意识地以某法帖风格来创作的仿书模式在当时并未形成太大的气候。即使在风格探索过程中,他们也很少直接在某幅作品中言明自己是以某位书家某部法帖之意来书写。根据黄惇的观点[3],宋人提到的仿书与元明书画中的仿作并不尽相同,但元代画家对仿画的实践,促进了明代仿书创作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纵观文徵明一生,其所作的仿画作品众多,如《戏用云林墨法写赠子寅》《戊午四月既望效云林子》《仿赵松雪》等。可见,除了“仿”之外,他会用其他更为含蓄的词语(例如“戏用……墨法”“效”“拟”等)来定义自己的仿画作品,书法亦是如此。文徵明的仿书作品亦体现了他的书法取法与喜好,以晋唐以及宋四家笔意书之为多,且多为其所擅长的楷书与行书。
仿书的基本法则,是以法帖之技法与风格来创作另一幅作品,至于这幅作品的内容,可以是古代经典,亦可以是自作诗赋等。文徵明最早的仿书作品,当是其以怀素笔意所作的《吊屈原文》。《石渠宝笈》著录,文徵明曾于弘治甲子(1504)与陈淳共同观阅孙鸣岐所藏怀素草书《常清静经》,或因观瞻经典使其情难自抑,书兴大发,故以怀素大草笔意书贾谊所作的《吊屈原文》:
偶与陈淳阅藏真所书《清静经》,戏书此赋,多见其不知量也。甲子十一月廿日,文壁。(张照《石渠宝笈卷三十》)
文徵明此卷后有文嘉、王穉登与文从简三跋。文嘉与文徵明一样,都并未直接定义文徵明此卷为仿怀素书,仅以“此卷旧藏孙鸣岐家,故先君得频阅之,因发书兴,写此《吊屈原文》”(张照《石渠宝笈卷三十》)。由“先君得频阅之”可知文徵明常常观摩此卷,对它甚为熟悉;由“因发书兴”可知文徵明是因观赏了怀素草书而起兴作《吊屈原文》。再看后面王穉登的跋:
仿藏真书者,往往以狂态怒张、钩盘屈曲为能,若效颦学步,丑态毕陈……(张照《石渠宝笈卷三十》)
王穉登在题跋中直接提出了“仿藏真书”这个概念,并列举出了“仿藏真书者”的一系列面貌,故此卷为仿书当是毋庸置疑的。
文徵明最善小楷,正如其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所说,文徵明的小楷“自《黄庭》《乐毅》中来”,以晋唐之法为宗。文徵明曾以不同风格的楷书书《乐志论》《对酒》《观书》《煮茶》《忆昔四首次陈鲁南侍讲韵》《五柳先生传》《爱莲说》《次彭孔嘉秋怀三首》,书写内容有古代经典,也有自作诗。此册为文徵明于不同时期所书,由其友人陆之行装潢成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徵明在此卷题跋中说:
欲学《黄庭》之古,而近于拙;学《乐毅论》之劲,而近于生,信古人之难模仿也。[4]
短短数句便道出了重要信息,即文徵明在书写此册中的某些内容时,是想要学《黄庭经》与《乐毅论》之笔意的,“古人之难模仿也”更是加强了此册为文徵明仿书作品的说服力。此外,文徵明还有《仿钟元常书千字文》:
正德辛巳夏五月,客有持宋拓钟元常书《季直》《力命》二表见视。高古绝伦,与世本不同。借摹半载,遂书《千文》成册。自谓颇有肖似,然观者未免有笑颦之诮也。[2]1344
嘉靖乙酉(1525)春,文徵明在京任翰林院待诏时,与同官陈沂、马汝骥、王同祖同游西苑,后根据记忆作诗10篇。文徵明曾多次书写此组诗,《停云馆法帖》亦有刊刻。朵云轩所藏卷为文徵明选录其四,分别为《万岁山》《南台》《太液池》《平台》诗,卷后有陈遹声、缪祐孙、洪锡礽等人的题跋。这四首诗中,《万岁山》得坡公神韵,《南台》有米芾法,《太液池》神似涪翁,《平台》诗却更自出机杼,为文徵明自己的风格。此卷并未见文氏自己的题跋,款识也仅有简单的“徵明”之名款,更未见与“仿”有关的字样。但将其与文氏家族刻帖《停云馆法帖》中文徵明所书相同内容做对比,则此卷当为文徵明特意仿宋人笔意作。陈遹声在题跋中说:
……于宋四家中逼真坡、谷,为其生平绝无仅有之作……[5]
由“逼真坡、谷”,或也可看出文徵明以苏轼、黄庭坚笔意所作的仿书深得其中三昧,然文氏所作的仿宋人行书卷并不仅限于此卷。
另外,文氏还有一件家藏的苏轼《赤壁赋》卷,前缺三行,文徵明为之补书并于其后作跋:
右东坡先生亲书《赤壁赋》,前缺三行,谨按苏沧浪补《自序》之例,辄亦完之。[2]1321
文徵明虽未直接说明,但欲补其书必是以东坡笔意为之。然徐邦达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指出,文徵明此跋书法用笔较肥软,当为文彭代笔。不仅如此,文嘉《钤山堂书画记》苏轼书《前赤壁赋》条下注:“纸白如雪,墨迹如新。惟前缺四行,余兄补之。吾家本也。”[6]结合来看,或许不仅文家所藏的《前赤壁赋》前四行是由文彭所作,卷后文徵明的小楷题跋亦由文彭代笔。若此卷真为文彭所补,那么想来他亦具备了高超的临书与仿书技能。
临书不仅是得其形,更重要的是得其意、得其神,而仿书更是在临书基础上更有趣味性与难度的创作尝试。在文徵明、祝允明等吴门书家由“仿画”至“仿书”的创作尝试下,后辈书家如文彭等人亦有一些杂体仿书创作。作为文徵明之子,文彭同时继承了父亲诸体皆善之能。湖北省武汉市文物商店藏有文彭所作的《各体书杜甫七言律诗十二首》,此作实为其以诸家之体所作的仿书杂书册。
文彭的款识中出现了“仿效”的字眼。而与文徵明所作仿书仅为单一书体不同的是,文彭的仿书是取诸体而作,有楷、行、草,且各体所取笔意者也不止一家,如楷书取颜真卿、欧阳询、赵佶等,行书有黄庭坚、赵孟、苏轼笔意,草书则包含了孙虔礼之《书谱》、宋克之《急就章》等笔意,内容较文徵明的仿书更为丰富。
文徵明等人的仿书创作多为戏作,只停留在取单一字体的尝试,且并未在作品名称与款识中十分明确地显示出来。他们在创作中并不会过多地掺杂自己书写的习惯,而尽量贴近原帖,以表现对所临、仿法帖技法与风格的掌握。不得不说,正是在他们的探索实践下,董其昌等人才有所继承与发展,并对仿书有意识地进行模式化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