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意蕴论析

2023-07-05 22:19高立伟
学理论·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生态文明建设

高立伟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创新和发展,包含有理论和实践的双层逻辑,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共同体状态,因此两者之间应该“互為维度、互为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健康互为统一以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等具体特点。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人民增强“四个自信”,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路径借鉴,更是为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以及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3-0024-05

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人民美好生活进程的重要举措,已经将其纳入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高度。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重申了“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指出了我们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希望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更加舒适,生态环境变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1]。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的生存环境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行并重的层面,这不仅是执政者对于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幸福的尊重,更是一种独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魄力和执政初心,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性”的直接体现。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锦州市考察时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2]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目的的直接概括和总结,更是中国共产党推行生态文明思想初衷的直接体现。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百姓获得感”的重要论述也是当代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终极意蕴。本文拟在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成逻辑的基础上,尝试性诠释这种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中“人民性”的具体特征,进而探讨这种理念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

任何一种理论或者理念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具有一定的理论逻辑,即所谓的理论来源。作为中国的一种发展型理论,必然诠释的是中华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直接来源以及重要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具有一种朴素的生存状态认知,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人和自然之间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协同性关系,共生共存、共赢发展。在这种关系模式中人只是整个关系体系中的一个“维度”。在此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维度”进行了统一的调配,重新创建了一种和谐的、互为主体的关系,即人和自然之间“互为维度”,具体表述为自然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保护,人的发展离不开绿水青山陪伴,两个维度之间不分主次,更不能分开,所以,两者之间要进行同一性的论述,而不能单独而论,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生命共同体”关系。这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质”的飞跃,从两个“维度”到一个“维度”的变化展现出的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不同之处和创新之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能动性限制的高级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地看待人的发展,一方面强调人要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强调人的能动行为要有一定的“度”。即“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3]。因此,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不能因为自身的发展而无理由、直接地占有和拥有,即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就是能够懂得用一种固有的尺度来改变实践对象,这里的“尺度”就是一种“规矩”和“限制”。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是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产生的,一方面要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限制人不能“肆无忌惮”地发展,即人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的利益。再者,马克思也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关系,认为当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人与自然就能够和谐相处了,所以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是一种存在于共产主义阶段的向往和追求。在此种理论的支持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出了“实践化”和“时代化”特点。所谓的实践化特点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发展现状来制定生态保护、开发和发展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为了推动当地的绿色发展,就结合当地靠山、靠海的区位现状提出了“唱山歌、念海经”的发展理念。在浙江省工作期间又结合当时的省域经济发展实际以及当时的生态发展诉求,前瞻性地提出了保护和建设“绿水青山”的“两山”理论。时代性特点则指的是一种理论诞生之初就已经成为时代文明的基础,之后为了成为时代文明的象征而不断累积前瞻性、人民性和前进性的内容。所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强调人与自然两者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同体”思想,之后又发展和挖掘出了两者与文明之间的关系,认为生态建设是文明发展的基础。同时明确将这些准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准则之一,这不仅是马克思人与自然思想的重要体现,更是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中国方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认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发展诉求和理论积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思想基础上的厚积薄发和时代化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百废待兴、经济建设任务极其艰巨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仍然倡导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利。之后,分别提出了绿化祖国、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思想,并不断结合当时的国家发展实际推进了生态环境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构建体系、形成机制的大发展时代,思想和制度都已经走向成熟,已经逐步向时代文明的方向发展。在战略定位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支撑性思想体系,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的宏大视野之下。在战略目标锁定上,形成了近期、中期以及长远目标,实现了长期性与阶段性、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有机统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目标,其中短期目标是美丽中国建设卓有成效,中长期目标则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长远目标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征程中,有鲜血、有奋争、有建设,更有筚路蓝缕的风雨兼程,在整个百年历史中“人民”是其力量的来源,也是其不断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即在中国共产党经历的四个历史性阶段内“人民性”一直贯穿始终,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的基本准则和核心理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让人民从压迫中解放出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任务、责任,更是不断奋斗的信仰。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结束了一盘散沙、民不聊生的社会状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洪流;二是彻底结束了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生存现状;三是人民战争的伟力得以最大的释放,助力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实现。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断探索。其一是实现了由旧社会向新社会的华丽转身,国家工业化体系初步成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其二是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了一切能够调动的积极因素推进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进程。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头冲破思想桎梏,改革和开放同行并重,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经济大发展的轨道。首先,改革开放为人民群众生活的持续性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沿海到沿边再到内地实现了多层次、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构筑了时代最鲜明的发展特点。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完善,为人民群众生活实现质和量的同层次跃升奠定了理论基础。再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切实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进一步坚定了初心和使命,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和前行的目标。其一是中华民族建成了小康社会。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不断奋斗和追求的朴素目标和愿景。同时,这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庄严承诺。2020年中国共产党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战胜了绝对贫困,解决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生活性困难,“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这是历史性的成效,更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最直接表现。其二是各项事业发展进入了历史性的新時间段,人民的生活状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了第一位,为中国人民创建了最安全、最健康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其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不仅是时间的变化和历史的进步,更是一种理念的更新和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维度的飞跃,以及人民群众地位的历史性提升。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在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实践进程中“人民”始终是核心,“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是奋斗的重点。在生态环境领域,美好生活需要是山清水秀,更是生命健康,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和利于人生存发展的生存环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另一层实践逻辑具体表现在当前中国的环境发展状况。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实现了飞跃式的进步,美丽中国的推进进程不断提速,人民的生态生活幸福感持续提升。202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各个省份公众对于生态环境满意度平均值已经达到了89.5%。但是,总的来看,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中国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伟大工程。例如,我国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仍有提升空间、生态环境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仍未到来、双碳目标的达成仍有一段距离、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较多等一系列短板仍需要及时补足[5]。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程度的不断加深,已经积累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并认为这种经济问题也是一种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直接体现。出于此种考虑,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勇担生态建设的重担,希望通过保护绿水青山构建生命共同体,并将良好生态环境建设与民生福祉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对应关系,进而积极推进美丽中国的发展和建设。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特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心意蕴就是人民性,同时人民性也成为该思想的核心特征。从理论层面分析一种思想的“内核”就是这种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基本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如此,其将“人民性”框定为自身的“内核”。从实践层面看,一种思想的最基本标志就是其实践的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目的就是要为人民创建最美好的生存环境。在这种实践理念中,人民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心和重心,所以可以说其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公共产品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此项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民是核心,人民享有的幸福生活不仅是民众自身的追求,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另一方面,从公共产品的角度分析,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之中,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任何人都有资格、有机会享有这种公共产品。对于人的生存来说,物质需要固然重要,但是干净的空气、纯净的饮用水、湛蓝的天空等生存公共产品更是重要的生活需要,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只要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就拥有享有这种公共产品的权利,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也就体现在能够为所有社会属性的人去争取这种原本就应该是平等享有的社会权利。在西方个别发达国家,环境这种公共产品的使用权是掌握在个别资本家手中的,一部分贫困人口只能生活在脏乱差的贫民生活区,只有那些掌握了大部分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或者是所谓的“上层社会的人”才能够享有优美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虽然是一种公共产品,但是却被人为地划分出了等级。

再者,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不走一些发达国家先破坏再保护的老路,而是直接避免积重难返、难以维护的生态状况出现,进而最终实现永续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个别牺牲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是最快、最直接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也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选择如此方式的直接原因。虽然中国的发展同样需要经济快速发展,同样也可以利用牺牲资源、破坏生态的方式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宁可经济发展脚步慢一些、宁可多渠道多角度寻找经济发展路径也要保持“绿水青山”。之所以如此选择,就是因为人民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和遵循,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事业的核心理念。

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基本条件。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将“人民性”放在了党的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地位,“人民性”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特点。鉴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进程中始终将人民作为政党最大的“江山”所在,依靠群众和为了群众是一切工作的核心。从执政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力量看作是最大的力量,始终相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面对个别牺牲环境提升经济总量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人民之问,“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6]这个人民之问不仅是为人民提出的想要拥有美好生态环境的希望,更是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发出的执政思考。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成为执政阶层追求的目标,自然地人民群众也就成为执政者“最大的依靠”。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功的最大秘密和最神秘的哲学基础——“江山和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向世人展示出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伟力的来源,也是最铿锵有力的时代强音。

三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挖掘了生态环境的好坏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生命健康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础。质量不高的空气、污染严重的水源、令人喘不过气的雾霾等等不健康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疾病的产生也是恶劣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因此说生态环境与生存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互为需要、互为影响的。近年来,尤其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呈现了上升趋势,已经逐步高出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的平均健康水平已经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瞩目。从医疗领域看,我国的人均医疗水平也实现了显著提升,2019年国内人均医疗消费更是达到了1 902元,同比增长率达到了12.88%[7]。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总体来看分类人群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与生存健康之间良性关系建立、生命健康与生产力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等方面仍需要持续性和深入性的研究和挖掘。换句话说,在当前我国生命健康领域的奋斗仍处于“单打独斗”阶段,尤其是生存环境与生命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没有实现医疗性、体制性和综合性的对接,直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机制性和实践研究还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则成为生存环境与生命健康之间的重要结合路径,从“共同体”的角度构建了一种和谐、统一的互助体系,提供了一种对接的“可能性”。

四是自然和人本身之间是同等重要的,对于自然做的任何事情都会反馈到人类自身。恶劣的自然环境不适宜人类生存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人类想要获得持续性的幸福感,必然需要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6]。但是,人作为一个个体即使有寻找优越生存环境的需求,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能力直接改变周边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所谓的人民对于美好生存环境的希望和需求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面对这种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发挥自身凝聚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解决人民生存矛盾的维度出发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体系,分别从政策和法规的角度为人民建立起了一道生命的“绿色屏障”。另外,当前的中国已经具有了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环境桎梏,为人民群众谋生存幸福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已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的时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了。”[6]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不仅是对于中国共产党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决心的直接表述,同时也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效的直接认可。在积贫积弱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放弃与中国人民一道为建设美丽生态环境而努力。更何况在当今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持续增速的新阶段,建设生态防线、夯实人民群众生存健康基础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必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如今的中国已经具有了为人民建设“绿水青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底气,同时新时代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国家、人民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正逢其时。同时,在此需要单独指出的是,这种决心和底气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集聚式展现。而这种展现直接凸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之中就是因为这种思想的最终服务对象和受益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人民群众享有最大的利益。

五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在实现永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民不仅是要追求一代人的幸福生活,追求的更是中华民族的持续性发展、持续性幸福,更是我们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走向的是一个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建设的是美丽中国,最终的目的是“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6]。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已经开始逐步由一种思想向一种生态文明的维度转换。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时代价值

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将落脚点放在了人民身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为了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推进了积极的生态环境政策。总的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从一种思想向一个时代的文明方向转化,其中人民性则是这种即将成熟的时代文明的显著特点和直接动力。

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有利于增强人民的“四个自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创建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将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唯一性。“自信”是一种社会认知,更是一种互为认可。通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践行,人民的生活质量将不断得以提升,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也将成为普通民众能够“消费得起”的日常需要。在个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先破坏后保护是一种经济发展选择,这就使得一部分普通群众需要经历“生态破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对于政府的认知将是负面的、不认可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践行直接越过了“生态破坏”的过程,避免了负面认知和不认可认知的出现,换句话说即是增强了人民对于中国政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认可。

二是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路径借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重要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时代文明的演进阶段和演进进程,具有其强大的优势和生命力。对于这种时代文明式的理论,如何深入践行、如何实现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之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发展到成熟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过程。一方面,实践已经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这种时代化的思想已经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可以说这种成功被验证、被人民所接受的思想,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功践行范例。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其他部分内容可以直接借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过程。

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全球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积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生态环境治理从来都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己的事业,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各国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建成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随着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逐步被世界所接受。在生态领域,我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逐步提升,已经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区域,从过去的追随者转换为“议题塑造者、规则制定者、机制创新者和理念引领者”[8]。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以及时刻思考世界发展和国际命运的发展中國家,始终发挥着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行动为新时期其他国家构建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发展的典型范式。同时,更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平台建立了以生态环保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已经形成了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合作国一道为全球治理和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再者,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成为全球的重要生态发展和保护范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构建“生命共同体”,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直接借鉴,同时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直接启示。

四、结语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统一的、同向的,而不是对立的、一方为主的,在这种关系模式中,人应该是被限制的因素,要在一定“度”的基础上进行生活实践。但是,这种限制也是在一定“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以及人民的生活需要实际已经走过了萌芽、发展的进程阶段,正在向成为社会文明的方向和阶段迈进,是新世纪新时代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创新型理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1-10].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宁  纪实[EB/OL].(2022-08-20)[2022-10-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684517292470159&wfr=spider&for=pc.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EB/OL].(2021-04-16)[2022-11-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156636358168312&wfr=spider&for=pc.

[5]李培林,陈光金,王春光,李炜,邹宇春,朱迪,等.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342-34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7]武留信.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4(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0.

[8]李宏伟,宁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原创性贡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生态文明建设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