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青纱帐里问冀中文学

2023-07-05 01:04田康祺
博览群书 2023年1期
关键词:青纱帐法币冀中

田康祺

夏天的冀中平原,青纱帐正浓,一条小路在庄稼地里蜿蜒。这是李金明在《散落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法币》中开篇所描述的一个画面。这段文字的叙述有着极强的代入感,将我们带回那个久远的年代。

青紗帐,是指夏秋间田野里大片长得又高又密的高粱、玉米等农作物。因为绿色的庄稼在长得又高又密时,就像帐幕一样,俗称“青纱帐”。青纱帐,作屏障,隐在帐里敌不防。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武工队凭借青纱帐作掩蔽,转移部队、伏击侵略者。这也使漫漫的青纱帐有了灵气。

李金明在《散落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的法币》一文中两次描写到冀中青纱帐的情形。他先是在开篇中描写 1945年秋天父亲回家时的情景,在其中点缀了关于青纱帐的笔墨,写出了青纱帐的平静与神秘,后又在文中以自身少年的视角,再次描写了青纱帐的灵动与趣味,以此重现出父亲拿走敌人逃跑时散落的法币,用以救助家人的“错误”。身为长子的父亲在爹爹去世前许下不会让亲人挨饿的承诺,从而陷入没有能力兑现的内疚中,他愧对死去的父亲。而那青纱帐里有父亲归乡的思切之心,也有父亲策马离家,在青纱帐中的号啕痛哭。在那一夜,父亲在得到连长的同意后,趁着夜色,连走带跑地一路穿过冀中平原的青纱帐,将法币交给家人后,又匆匆返回部队。我们无法想象那个夜晚的父亲,奔走在青纱帐中,内心经受的不安和痛苦。在艰难的抉择中,他依然在青纱帐中连夜疾步而行,因为青纱帐中的尽头是苦难的家人。铺天盖地的青纱帐,藏着冀中百姓的困苦,凝望着父亲的愧疚与自责。也正是因为父亲拿了法币给了家人,才使得他们在第二年的春荒中活了下来。父亲以自己一生愧疚和错误为代价,救活十几口人性命。他虽然违反了纪律,但仍然是那个时代中光明磊落、不媚流俗的英雄。

冀中平原的历史,就是一部近代文学史,像青纱帐一样苍翠悠长。读李金明的散文就如同感受整个冀中的人文乡土。李金明是当代著名的军旅作家,出生于河北蠡县。他的散文作品有着显著的冀中抗战文学特征和浓厚的地域色彩。《粮食的往事》《平原不遥远》《太行山印记》等作品所描述的场景都是冀中的山水平原,字里行间都是冀中的风土人情。堡垒户、撸子枪、青纱帐、夹壁墙、地道、拆城破路、道沟等词语,使得他的散文作品中富有鲜明的冀中抗战文学的特色。

抗战文学始于1937年,那些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英雄儿女在抗日的烽火中熔铸出冀中抗日文学,其中许多场景都与青纱帐有关。魏巍在长篇小说《东方》中写道:

一到青纱帐起,白云满天,整个平原就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滚滚绿海。一座座村镇,就像漂浮在海上的绿岛似的。

这是何等的壮观景象。如果说抗战文学是冀中土地的魂魄,那么青纱帐就是在冀中土地生长出来的伟岸身躯。李金明的文学之路始于为九分区司令魏洪亮将军书写的回忆录《老妹子》,他的英雄情结和平原情结则始于少年时期读了保定作家群第一代作家梁斌的《红旗谱》,冯志的《敌后武工队》,而文学创作的培育之恩则来自于著名作家魏巍。李金明将魏巍与刘白羽视作军事文学的旗帜,并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了军事文学理念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但他的文学启蒙和文学辉煌,注定离不开影响他一生的英雄父亲,还有那片厚重的冀中平原土地和青纱帐。李金明先生的散文作品,是当代冀中文学的旗帜,也是抗战文学的传承者,他的文学作品以新时代的写作手法、细小的切入点,继续诉说着那个抗战年代的血与泪,别离与团聚。那些身着长衫以笔墨化成枪炮武器的燕赵儿女,慷慨赴命于抗战革命的浪潮中,或成为了游击战士,或成为了文化战士,他们都用手中的武器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抗战力量。

冀中平原的历史,就是一部近代文学史。那些植根创作于冀中人民抗战时期的苦难种子,在岁月的时光中开出了文学绚烂的花。冀中人民抗战的坚定决心和英勇事迹的文学作品,至今仍是激励中国人勇于抗争的精神读物。而李金明笔下冀中儿女质朴淳厚的爱国情感和抗战英雄形象,使人触动良多,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谱写新时代的爱国篇章。

(作者系北京老舍文学院第三届高研班学员。)

猜你喜欢
青纱帐法币冀中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青纱帐
抗战中不为人知的假币暗战
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分类、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
比特币取代法币的可能性分析
法币崩溃原因新探
亲亲的青纱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