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而国家和民族的国防教育又维系国防的巩固、发展和强大。因此,当今各国都把国防教育作为国防建设的固本之举,同时也把国防教育制度作为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加以改革和完善。
一、国防教育制度的含义
首先,国防教育制度和国防教育的概念内涵既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差异。国防教育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按照一定的国防目的,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道德等方面对全体公民施加长期影响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国防教育制度即是国防教育活动的法制化、制度化。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分册》中有两处对“国防教育制度”作了界定:一处认为国防教育制度即国家为适应国防的需要,对公民的观念、品德、智力和体质有计划地施以影响的制度,主要包括通过政府、军队、学校、企事业、乡村、社会团体和家庭开展国防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军事体育活动的制度。
另一方面认为国防教育制度是国家按照国防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施行有计划的教育训练制度。《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对国防教育制度的定义为“国防教育制度是包括在农村和城市,通过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军事体育活动等制度”。从以上含义的观点出发,虽表述略有不同,但内容是一致的。一是强调了国防教育的目的,二是强调了国防教育的内容,三是规定了进行国防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四是确认国防教育是一种“制度”。
二、国防教育制度的古今历史地位
纵观历史,国防教育制度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古罗马兴盛时期,当时曾建立了完備的军事制度,形成了良好的尚武传统。当时的罗马帝国中,拥有携刀带剑权利的罗马人,组成了特殊的武士集团,只有在战争中服过兵役,才是最大的荣耀与唯一的进身之阶。这种传统培养了罗马人普遍的自信和尚武精神。从公元1世纪到2世纪前后,罗马帝国文治武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达到了全胜期。可从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人在莺歌燕舞的和平环境中逐渐贪图安逸,专心神教,疏修武备,失掉了尚武的传统美德。他们不再以服兵役为光荣,而是把打仗的差事交给了外籍雇佣兵,于是“造就世界征服者疲劳的训练制度开始为人们厌弃;仆役和豪华奢侈对军队已成为必需,辎重随着军队吃苦耐劳精神的削弱而增加了”。
法国人国防教育制度的经历也是很典型的。“战神”拿破仑称雄欧洲的时代,曾经培养了法国人英勇善战的精神。可到了拿破仑三世后期,民风腐败,国防松弛,军人的社会价值低得可怜,连爱国心、荣誉心都成了舆论讽刺的对象。“他们已经只剩下一个躯壳,而没有灵魂。自私自利的心理代替了爱国心和公益心。”于是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人一败涂地,普鲁士军队势如破竹。70年后,法国又重蹈覆辙。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作为战胜国,虽投巨资修筑了马奇诺防线,但对国防教育不重视,没有把增强国民的国防观念摆在应有的位置上,结果恐战情绪在朝野上下蔓延滋长。1928年提出的国家动员法案,拖了整整10年才通过。这种忽视修筑国民国防观念大堤的做法,使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吃了大亏。正如法军司令甘末林在希特勒进攻法国不久后的一个报告里指出:“今天所动员的人员,在两次战争的阶段中,并不曾受到爱国的精神教育,所以他们对于决定国家命运的决斗,在精神上是毫无准备的。我方正面之所以被敌军突破的主因,即为部队的自动溃逃。”由此可见,而至初期法国军队的失败,主要不是战术上的原因,而是精神上的原因。整个军队充满了失败主义的情绪,甚至许多人公开表示宁愿接受希特勒的占领,也不愿意参与战争。这样一支没有精神支柱的军队,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前苏联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也是值得重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前苏联党内军内的“大清洗”给整个国家带来了严重内伤,加上《苏德互不侵犯特约》的签订,宣传方针的不适当调整,给部队士气和国民的国防观念带来了不良影响。战争初期,苏军被合围后放下武器被俘的民兵达几百万人;一些地方的国民群众对希特勒的军队竟然持欢迎态度。这种被动局面虽最终得到了扭转,但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沉重的。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文武并重,把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推至顶峰。此后,国内歌舞升平,各项兵制日益废弛。至唐玄宗时,不仅无力抗御外患,也无力制止内乱。又如宋代的一些帝王将相重诗文、废科技、轻武功,甚至偏安一隅,无力阻止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进犯,终成败亡之局。至于清朝后期的腐败和衰亡,更是不重视国防教育质素的覆辙。
上述史实说明,一个国家民族国防精神的衰弱,国防观念的缺失,是国防教育不足的重要根源;而国防观念及国防教育制度的强弱,足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三、国防教育制度对当代国家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第一,加强国防教育,强化国防观念,是关系国家兴衰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一个国家的安危与兴衰,国防的强大与弱小,比如政治状况、经济力量,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而人力和人心却是极为重要的根本性的因素。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国防建设发展速度的快慢,固然要依赖于经济发展,但与民众国防意识的强弱也有密切的联系。而民族国防意识的培养与强化。不能光靠战时去灌输,也不能靠征兵在军队内教育,而是在和平时期就应该普及教育加强。一般而言,战争时期人们为征服对手,抵御外患,防卫观念和尚武意识是强烈的。在和平时期就不一定了,民众容易滋长苟安心理,失去必要的防卫观念和武装精神。而这种国防教育观念和精神一旦丧失,整个国家和民族便容易成为一触即溃的纸壁沙墙。因此必须重视国家国防教育制度的普及。
第二,加强国防教育,普及国防知识,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耦合剂”。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制度设置,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耦合剂”。因为国防教育以强化国家整体利益为着力点,符合军政军民的一致利益。从国家利益的客观性上看,它是产生民族凝聚力的一面旗帜。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集团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集合。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整体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所认定的物质和精神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谋求国家利益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政治外交、经济合作、科技文化交流以及军事行动,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集中在“国家利益”这四个字上。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为捍卫和谋求国家利益,各国政府必然要制定和推行有利于本国的战略和政策,把抽象的国家利益变成具体的政治现实。纵览世界发展史,就会发现一个普遍性的现象:一个民族,凡是具有整体的国防观念和进取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强大活力都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加强国防教育,巩固国防制度,是现代化国防的一项基本思想建设。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拥有自身强大的国防。而要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一是要注重常备军、后备力量的建设和国防科技的发展;二是要注重强化军民的国防观念。前者是物质的、有形的建设,后者则是精神的思想的制度,也即是说前者是物质储备,后者是上层建筑储备。一般来说,前者容易得到重视,后者容易被人忽视。要建设现代国防,特别是和平时期,后者是不容忽视、尤为重要的一项基本制度建设。
四、构建国防教育制度的特色举措
第一,重视国防教育的立法工作,用法律手段来保证国防教育的实施。为了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防法和教育法,我国于2002年制定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根据《国防教育法》的规定,政府每年拨付一定的款项资助教育事业,在高等教育的学校课程内容中做出相应调整,设置《大学生军事理论》相关课程,每年入学的大一新生都必须进行军训,并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军事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以适应国防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大学军事理论课程大纲中明确,大学生的素质是国防的第一要素,而大学生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大批科技人才,推动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运用于军事领域,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国防实力。
第二,主张寓国防教育于各种教育课程之中。中国的国防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体系,它既注重道德、精神方面的教育,也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军事技术训练的普及和体育技能的提高。因为仅靠经济发达、技术先进来维护国家利益是不够的,必须努力强化国民的精神,强调每个公民都要树立献身国家、服务国家的观念,不断克服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带来的精神颓靡,克服社会风气的堕落给国家利益造成的危害。教育部要求高校认真落实,并把思政课程与国防教育相关的学科,例如历史、地理、自然科学,也尽可能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指出学习研究这些学科对国家安全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意义。
第三,重视国防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强调把国防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国防教育研究方面,主要围绕智力开发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围绕高科技开发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展开科研攻关。在强调高校调整学习教育设计活动的同时,把国防教育研究的重点放在国防教育与新科技开发、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公民素质和社会进步等问题上,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基础性研究,将研究成果写成书面报告、专题论文和教科书,用以指导国防建设和促进国防教育。
第四,利用舆论工具,结合征兵、募兵宣传国防教育。每年征兵募兵期间,政府充分发动舆论工具,利用征兵简章和各种介绍材料,向青年学子介绍国家现代化军事装备、优越的物质待遇,以及当兵的神圣使命感,对人生阅历的提升,吸引青年参军入伍。同时,国家还大力支持鼓励青年学生报考军事院校,宣传上军校不仅可以学到军事知识,而且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学位和文凭,借以引導青年投笔从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每年拨付专款用于军队建设和提高军人待遇。由于舆论导向得力,在国防教育宣传中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第五,高校的国防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程设置注重提高国防教育在国家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建造必要的纪念物,宣传国防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公民的国防意识。政府每年组织安排民众参观军事基地和观摩军事会演,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激发人民支持国防建设的热忱。构筑起国防教育的网络体系。我国《国防教育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多年国防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位全覆盖的国防教育网络体系。
综上所述,现代国家的国防教育制度都有一些共同点,表现为:一是高度重视完善国防教育的领导和组织等各项制度;二是把青少年作为国防教育的战略重点;三是把爱国主义作为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四是把高校课程教育与国防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构建起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多位一体的国防教育网络体系,并以立法的形式把国防教育义务固定下来,使国防教育制度化,成为现代国家保家卫国的基础性工程常抓不懈。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导向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创新与实施路径研究;韶关学院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课程思政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黄一映,韶关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