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浩明 编辑/易可
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是监管部门2022年下半年提出的新概念,虽然从目前来看,从理论架构上而言,还不是很完整,但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了出来。对于投资者来说,的确需要认认真真地予以研究,并且以此为指导来调整自己的投资思路,同时规范自己的投资行为。
长期以来,中国股市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估值体系不合理。譬如说金融板块中的银行股,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国有资本控股的超大型银行的股票,价格一直处于破发的状态,其市盈率(PE)一搬在6倍左右,市净率(PB)一般在0.6倍左右,而股息率一般在6%左右,被戏称为“三六”股票。6倍PE,表明按去年的盈利及当前的股价,投资者名义上只需要6年就可以收回成本。0.6倍的PB,则提示出根据去年的净资产,当前的股票是按6折在交易。至于6%的股息率,更是告诉人们,购买这些银行股所获得的股息收入,要远高于拿同样的钱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或是做定期存款。这种状况在证券市场上出现,如果仅仅是短时间的,或者只是在个别品种上有,那么也许只是一个个案,可以用偶然来解释。但实际上它们的存在已经有很多年,不但在A股市场上有,在H股上也有。这应该说就是一个估值体系上的问题了,需要从理论高度来予以解决。
之所以中国的大型银行股估值不高,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一些人认为中国的银行市场化程度低,受到政策干预影响大,以及公司的管理缺乏独立性等有关。如果这些问题确实存在,那么即便它在打折交易,且回报率很高,但的确难以获得正常的估值,股价只能是较为低迷的。但是,如果人们从中国经济的实际出发来进行分析,更换一下视角,情况就大为不同了。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相对完善,执行也比较有力,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更高,相应的韧性也更强。同时,由于政府对行业的政策指导更明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更全面,这也使得各个市场主体在运行中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确定性。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对中国银行股,特别是对国有资本控股的超大型银行股的质疑,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基础。应该说,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应该是建立在中国经济的基础上,是符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具有中国经济的特色。如果这样的体系建立起来了,而投资者也能够充分认识并且在投资活动中予以体现,那么中国的银行股,特别是那些国有资本控股的超大型银行股,一定会实现价格向价值的理性回归。而银行股如果真的能够来到一个相对合理的价位,那么由于它们的权重作用,A股的指数也会有一个较大的回升,上证综合指数多年来徘徊在3 000点上下的局面,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以上所举的是银行股的例子,其实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是可以涵盖各个板块的。它在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的同时,注重成长性,对于受到政策倾斜、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品种,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同时,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没有稳定盈利预期的品种,也具有相应的抑制作用。如果说在这些方面,更多体现了国家意志的影响力的话,那么建立在这样的实际基础上的中国股市,也就必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在不同板块、品种的估值上,能够显现出有别于其他市场的特点。也许,中国的投资者在过去对这些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以至于比较多地参照了海外市场的一些做法。那么到了现在,在思想上的认识就要有所改变了。
当然,新的估值体系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投资者对它的理解与熟练运用,也有一个过程。表现在银行股上,其股价的上涨,也不是马上就会完全实现的。但是,现在毕竟已经有了一个开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已经在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对证券市场的引领作用,也在逐渐体现出来。对于这样的现实及其发展前景,人们是要予以高度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