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词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2023-07-04 04:33王相峰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羌笛名句拟人

王相峰

在写诗作词的过程中,古人除了使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还常常会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以此来丰富诗词的内涵,增加作品的感染力。熟悉修辞手法的用法与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美,而且可以培养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接下来,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古诗词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是用他物喻此物。他物是喻體,此物是本体。两物之间要有相似之处。我们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要找出其中的喻体和本体,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感受诗歌的美。

例题:

试分析以下诗词名句中比喻的用法: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析:第一个句子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写愁的千古名句,意思是“问我的心中有多少哀愁?那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向东流”。词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比作“东流的春水”,以此写出了愁的绵绵不绝。词人还在“水”的前面加上了一个“春”字。春水是由冰封的水融化而来,冰冷刺骨。春天又是一个令人思绪烦乱的季节。结合李煜写作此词的背景,我们不难感受到词人的亡国之痛。第二个句子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写景的名句,意思是“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美”。这句诗也很直观地写出了西湖的美。诗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将“西湖”比作“西子”,赞美了西湖的景色之美。可见,在诗人的眼中,不管是在什么时候,西湖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二、拟人

拟人是把除人以外的事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思想或情感。在古诗词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找一找其中是否有拟人的写法,注意其中被人格化的事物,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

例题:

试分析以下诗词名句中拟人的用法: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第一个句子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是描写战乱的名句,意思是“面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不禁潸然泪下,鸟也叫得很凄厉”。这里写的其实是诗人当时的心境。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有多么的伤心,而是借花和鸟的状态来呈现自己的心境。诗句中的“花溅泪”“鸟惊心”说的是花会哭,鸟会心惊,然而事实上,花和鸟并不会有人的情绪,更不会哭和心惊。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安史之乱一年后,杜甫被叛军送至长安,他看到因为战火而成为废墟的都城,心中满是凄凉),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的亡国之痛。第二个句子出自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是描写塞外风景的名句,意思是“羌笛何必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春风根本不会到玉门关来”。在诗歌中,诗人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羌笛和春风当作人来写。羌笛有“怨”,春风不“度”。这句诗看似是在规劝羌笛不要埋怨春天不来,实际上是在表达对君王不体恤边疆战士的不满。

三、用典

用典,即借用历史故事或者前人所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同学们如果遇到了典故,务必要追根溯源,理解典故的大意,并结合诗词的内容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

试分析以下诗词名句中所用的典故: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第一个句子出自唐代杜牧的《赤壁》,意思是“倘若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这里化用的典故源于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周瑜和曹操为主要人物;二乔指的是大乔和小乔,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她们后来分别成为孙策和周瑜的妻子。杜牧化用赤壁之战的典故,以其中最为精彩“火烧赤壁”为出发点,论述了东风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性,同时隐晦地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周郎恰好有东风相助,自己却没有遇到这样的“东风”)。第二个句子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便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而眼下战事未平,自己也功名未就,还不能早作归家的计划”。这里化用的是“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把记功的文字刻在石上之后才回来”的典故。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边塞任职时所写,结合当时激烈的战事和词中的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对自己和边防军人们久居“塞下”,将老却不能归家的悲伤之情。

不同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虽然有着不同的作用,但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而服务的。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辨别作者是否使用或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猜你喜欢
羌笛名句拟人
羌笛悠悠
拟人句
羌笛为武汉吹响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拟人句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