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莲
摘 要:《蒙古秘史》原文已丢失,现在流传下来的是用汉字音写的版本,是研究汉字音译学和古代北方民族语言的珍贵资料。本文分析了《蒙古秘史》记载的汉字音译词根“阿剌”以及“阿剌筛”(今“阿拉善”),并结合汉字音写音读规律,研究了“阿剌筛”“阿剌黑”“贺兰”之区别。
关键词:《蒙古秘史》;汉字音译;“阿剌”;“阿剌筛”
中图分类号:H1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5-0064-03
“阿拉善”之词根是“阿刺”,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最早以“阿剌筛”{1}的形式出现在《蒙古秘史》。《蒙古秘史》成书于13—14世纪,作者佚名,维吾尔体原文已丢失。目前流传的是用汉字音译形式记载的版本。《蒙古秘史》记载,1226年秋,成吉思汗率兵攻打西夏,与西夏阿沙甘布在“阿剌筛”交战,阿沙甘布战败。西夏国建立以后,“阿剌筛”属西夏,元朝时隶属甘肃行中书省。明末从青海移来的和硕特部落居住于此。阿拉善(“阿剌筛”)额鲁特旗便出自额鲁特蒙古和硕特部。明末清初,和硕特为准噶尔部所迫,鄂齐尔图率部迁至甘肃甘州边外游牧。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按内蒙古49旗之例,编阿拉善和硕特旗为特别旗,隶属清朝理蕃院管辖。对于“阿剌筛”之解释,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古代部落名称;“不纯的颜色(花纹)”;“贺兰山”;“野马”等等。本文就此对“阿剌筛”之音译词汇有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一、“阿剌筛”之不同的解释
(一)“部落”“姓氏”之说
《蒙古秘史》出现的“阿剌筛”即今“阿拉善”,对此学界无争议,但对该词词义却存在不同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匈奴族一个名叫“呼兰”的部落在“阿剌筛”游牧,“贺兰山”因此而得名,“阿剌筛”词源是匈奴语,与“贺兰山”的发音同源。《隋书·地理志》记载:“灵武县辖六县,……有贺兰山。”在此之前的匈奴有呼延、郎、苏布三部,呼延部和郎部杂居统称为“呼兰部落”。这三个部落都曾在贺兰山地区游牧,匈奴人把自己活动范围内的山叫作“呼兰山”,这也是“贺兰山”一词的最早由来。据此,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贺兰”来自匈奴语,“贺兰山”由部落名称而来。
古代北方民族中,部落、姓氏同名的情况比较常见。“贺兰”是古代北方鲜卑族姓氏。西魏赐大臣裴文举姓贺兰,东魏武定年间赐大臣苏绰之弟苏桩姓贺兰,北周赐大臣梁台姓贺兰,其子孙后裔皆袭之,称“贺兰氏”。《蒙古秘史》出现的第一个“阿剌筛”之旁译是“贺兰山名”,{2}但匈奴语“h(k)e lan”之地(古代北方民族语言中有“h”和“k”交换运用的情况),不只在“阿剌筛”。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下在牛川大会诸部,即位为代王,公元393年平定并州,改国号为魏。拓跋珪的母亲是贺兰部之女,其幼年随母亲避难于贺兰部,又被贺兰部推而为王,建立北魏。他对贺兰山感情深厚,所以当他平定并州,将此地赐予他的外祖父家恩主賀兰部。在贺兰部入居此地后,人们便习惯地将此地称“h(k)elan”,称此地之山为“h(k)elan”山,后被汉族文人写成了“岢岚”。
(二)“驳”“花纹”之说
部分学者认为“阿剌筛”之突厥语意为“骏马”,贺兰山形如身上有条纹的驳马,贺兰山因此而得名,“阿剌筛”是“贺兰山”的音转。《山海经》曾提道:“宋中之山……有兽,壮如马,身白尾黑,有角,虎牙虎爪,声如鼓。其名曰驳,能吃虎豹,故能守兵。”《说文》记载:“驳,马色不纯也。”《文选·赭·白马赋》注:“红白杂毛曰驳。”“驳”为红白杂毛的野兽,与蒙古语的“阿剌黑”(“花纹”)有一定联系,“阿剌黑”与“阿剌筛”读音相近。因而,有些学者认为“阿剌筛”表示“阿剌黑”(意为“花纹”)或“驳马”(蒙古语“h?蘅lan”)。“阿拉善”和“贺兰山”源自蒙古语也是有可能的。还有“哈剌沙尔”为“贺兰山”之对音,蒙古语“阿拉善”为汉语“贺兰山”之音转之说法。据《圣武记》载:“贺兰山厄鲁特者,俗称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名阿拉善山,是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河套之西乃贺兰山阴地,当地人谓“阿拉善”。所以不能排除“贺兰”源自蒙古语或其他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可能。
二、“阿剌筛”(阿拉善)之新的解释
有学者一直把“阿剌筛”(“阿拉善”)和“贺兰山”关联起来。《蒙古秘史》中出现的第一个“阿剌筛”之旁译为“贺兰山名”,蒙古语“k?諧lan”为“淡黄色的,黄褐色的”,女真语为“k?諧lan”,维吾尔语、突厥语是“k?諧la—k?諧lan”。{3}蒙古语中的“k?諧lan”(“黄褐色”“野马”)和“贺兰山”的“贺兰”读音基本相同,“贺兰”和蒙古语“k?諧lan”,都表示“花纹”的意思。但笔者认为“阿剌筛”“阿剌黑”以及“贺兰山”是有区别的,不是一个概念。虽然不能否定某些地区以北方民族语言命名的现象,但“贺兰”之汉字音译不一定是“阿剌筛”。“贺兰”与“阿剌筛”的读音完全不同,用汉字音读民族语言文字的时候,一般都能分清“贺”和“阿”的区别。
“阿剌筛”一词最早出现在《蒙古秘史》,共有4处。《蒙古秘史》{4}记载:“必(我)不侖(有的)阿剌篩(賀蘭山名)嫩禿黑圖(营盘的)帖兒蔑(撒帐)格兒禿(房的)驖蔑延(駱駝)阿赤阿禿備由(有的)阿剌篩(山名)勺裏周(指着)那都兒(我)亦列惕坤(来)。”“成吉思(太祖)合罕(皇帝)阿剌篩(山名)勺裏周(指着)古兒抽(到了)……阿沙敢不(人名)宜荅魯周(胜着),阿剌篩(山名)迭額列(上)豁兒豁剌兀勒周(杀害)。”{5}
第一次出现的“阿剌筛”之旁译为“贺兰山名”,第二次出现的“阿剌筛”之旁译为“山名”,{6}少了“贺兰”两个字。第三个和第四个“阿剌筛”之旁译没有“贺兰”,只有“山名”两个字。那么“阿剌筛”(“阿拉善”)是否等于“贺兰山”?“贺兰山”是不是表示“贺兰山脉”?“阿剌筛”是否属于贺兰山脉的一座山?
據《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征讨了“‘阿剌筛为故乡的(回族百姓)”。第一个“阿剌筛”之旁译标注为“贺兰山名”,突出表达的是“贺兰山山脉”一带的“阿剌筛”附近的回族百姓。贺兰山脉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对于回族百姓来说,“贺兰山”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第二个“阿剌筛”表示“本着‘阿剌筛找我们来”,第三个表示“成吉思汗到了‘阿剌筛,与阿沙敢不(人名)打仗”,第四个表示“打败阿沙敢不(人名),将他杀于阿剌筛(山名)……”。除了第一个“阿剌筛”旁译是“贺兰山名”之外,其他三个只有“山名”的旁译,没写“贺兰”。从以上四个“阿剌筛”可以了解到,“阿剌筛”不一定是绵延几百公里的“贺兰山脉”,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山名,即贺兰山脉的一座山,名为“阿剌筛”。笔者认为《蒙古秘史》中出现的旁译“山名”指的是贺兰山脉的一座山名,而不是整个贺兰山脉。《蒙古秘史》汉字音译中,有“山名”“地名”“河名”这样的旁译,如“不峏罕 合勒敦”的旁译“山名”。{7}但第一次出现的“阿剌筛”的旁译不仅是“山名”,还有定义“贺兰”二字。《蒙古秘史》中很少有这样的例子,这也是《蒙古秘史》汉译的深奥之处。
部分学者认为“阿拉善”为蒙古语“alag”(色彩斑斓)之意。虽然“阿拉善”的汉字音译读音与“alag”相近,但与蒙古语的读音有很大区别。根据《蒙古秘史》汉字音译规律,蒙古语“alag”的汉字音译不会附带“筛(或‘善‘山)”再造字,“阿剌黑(或‘克)”的音写符合音写法,混淆“善(或‘山)”和“黑(或‘克)”的可能性不大。《蒙古秘史》中“花纹、色彩斑斓”的汉字音译为“阿剌黑”,“阿剌筛”专门表示山名,二者之间的区别明显。如果“阿剌筛”是蒙古语“alag”的转音的话,为什么《蒙古秘史》不统一用“阿剌筛”或“阿剌黑”,而是特意把“阿剌筛”旁译为“山名”,“阿剌黑”旁译为“花纹”呢?笔者认为,这两个词汇表示不同词义,所以在《蒙古秘史》中才用不同的汉字分别音译。如果“阿剌筛”与“阿剌黑”是近义词的话,“阿剌黑”的造字法是“阿剌黑+”,那么应该是“阿剌黑筛”,不是“阿剌筛”。在《蒙古秘史》中,“阿剌”之汉字音译附加“黑+”词缀,形成16个不同的词(见表1)。表1中表示山名的名词仅有5个,其他的都表示动词。从表中可看出,“阿剌筛”与“阿剌黑”为词根的“阿剌黑赤兀惕”“阿剌黑赤兀惕”“阿剌黑赤惕”“阿剌黑赤”的关系不大。
据《蒙古秘史》记载,与“阿剌筛”读音相近的还有“阿剌沙思”:“帖堆(那邊)阿勒壇(金)罕泥(皇帝)木忽惕合周(窮絕),薛兀薛(小廝)捏列(名字)斡克抽(與),阿勒壇(金)蒙昆(銀)阿勒塔臺(金有的)合兒禿(紋有的)阿兀喇孫(段疋)塔巴兒(財務)阿剌沙思(?)薛兀薛昔(小廝)阿訥(他的)倒兀黑周(掠奪)。”{8}
“阿剌筛”和“阿剌沙思”均由“ala?蘩a”+“i/s”组成,可见二者在读音上有一定联系。据《蒙古秘史》语句特点,前后出现的两个字往往搭配运用,发挥互相补助作用。如前面出现的字是“金”(阿勒坛),那后面一般会出现“银”(蒙昆)。通过分析“阿剌沙思”的前后字,可以推测其含义。“阿剌沙思”和“阿剌筛”读音相近,且拥有同一个词根,所以也有可能表示同一个或相近的含义。如果能推测出“阿剌沙思”的词义,那也能间接判断出“阿剌筛”的词义。“阿剌沙思”与“薛兀薛昔”前后出现,“薛兀薛昔”的旁译是“小厮”,多指男性,指的是未成年的男性仆从,也指儿子、男孩。“薛兀薛昔”的蒙古语音译是“sa?諧xa?蘩s”,词缀是“sa?諧xa”,表示“礼物、勒索,打猎、打仗或买卖中得到的甜头(占便宜的东西)”。{9}所以“阿剌沙思”与“未成年的男性仆从、男孩”“礼物、勒索”有一定的前后搭配关系。“阿剌沙思”的旁译为一种马,据《蒙古秘史》的汉字音译规律,马的音写应该是“阿黑”开头。《蒙古秘史》中出现的“阿剌黑”也有“花纹”之意,“阿剌筛”与“阿剌黑”读音相近,所以许多学者认为“阿剌筛”也表示“花纹”或“野马”。突厥语中“骏马”为“ala?蘩a”,女真语中也为“ala?蘩an”,{10}与《蒙古秘史》记载的“阿剌筛”(后来的“阿拉善”)读音相同。“阿剌筛”“阿剌沙思”“阿剌黑”的词缀都是“阿剌(al)”,中古蒙古语中有“al m?蘅ri”为“花马,斑马”{11}的解释。所以“阿剌(al)”表示“花纹”,“阿剌筛”“阿剌沙思”“阿剌黑”也都与表示颜色的“花纹”有关系,但不一定表示同一个意思。
通过《蒙古秘史》汉字音译词汇的统计分析,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即“阿剌筛”与“阿剌黑”“贺兰山”有明显区别,表示的不是同一个含义。
注 释:
{1}{2}{5}{6}{7}{8}巴雅尔译.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1343,1343,1345,1343,1, 1388-1389.
{3}{9}{10}斯钦朝克图.蒙古语词根词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1125,1438,93.
{4}因《蒙古秘史》是繁体汉字音译流传下来的,所以本文中引用《蒙古秘史》文字部分均保留了原文字体.
{11}哈斯额尔敦主编.穆卡迪马特·阿勒—阿达布蒙古语词典[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20:5.
(责任编辑 曹彩霞)
Abstract: The original text of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has been lost, but now it has been handed down in phonetic form, making it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the study of transliter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ancient languages of the northern peopl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oot of the transliterated word "Ala" and "Alashi" recorded 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lashi", "Alahi" and "Hela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ules of pronunciation, writing and pronunci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Keyword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Transliter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la"; "Ala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