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莹莹 杜晓娟 夏璐璐 刘新生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五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0)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一般首选静脉溶栓治疗,而目前静脉溶栓治疗仍然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虽然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能够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1,2]。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的护理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速度有重要的效果和作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护理效果,但是长期效果不佳,且主要关注疾病而未将患者作为护理的中心,而我国在护理干预的模式上主要以整体护理管主要的护理理念[3]。互动达标理论是联合人际间系统、个人系统、社会系统3 个方面的内容以“患者”为护理和服务的中心的护理理论,着重强调在护理过程中患者主动参与健康管理从而提高护理效果。研究中针对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进行对比探讨,分析以互动达标理论为基础功能锻炼方法的实施效果。
选取2020 年2 月到2022 年2 月我院收治的142 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 例。观察组男性42 例,女性29 例;年龄40~80 岁,平均年龄64.63±14.39 岁。对照组男性43 例,女性28 例;年龄40~75 岁,平均年龄63.68±15.05 岁。两组患者的一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4];患者在发生急性脑梗死后需要接受溶栓治疗;患者住院时间7 d 及以上;患者年龄在18 岁及以上。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的免疫缺陷性疾病者;合并有肺癌、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疾病者;有肝脏、肾脏的严重器官损伤性疾病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本次研究的护理方案知晓并且同意自愿选择和参与研究。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在患者入院后3 h 内根据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患者的病史以及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后汇总。责任护士每周一采取集体讲解的形式对患者展开心理康复干预,每次持续30min,讲解的内容包括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发病机制、治疗措施、并发症干预措施、安全用药重要性等相关的内容。
观察组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添加以互动达标理论为基础功能锻炼方法进行干预,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建立互动达标管理小组、患者功能锻炼方案制定、功能锻炼方法实施过程[5]。(1)建立互动达标管理小组:管理小组以科室医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护士等组成,通过会议的形式统一完成关于急性脑梗死以及互动达标理论的相关知识讲解以及培训考核,对急性脑梗死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不良事件进行列举,提出预解决措施。(2)患者功能锻炼方案制定:每周一均使用身体功能评价量表对患者的各项身体功能进行评价,得出患者的身体功能情况结果后结合心脏康复相关治疗指南以及实践指南进行训练方案的制定,基本方案包括轮椅训练、站立平衡训练、行走训练,上述训练均为每日1 次,每项每次10 min,若患者无法耐受全程,则仅进行轮椅训练和站立平衡训练。具体如下:①轮椅训练:经人协助患者立于轮椅后边,双手握住扶手,固定轮椅,患者尝试进行前后动和左右旋转。②站立平衡训练:患者在特制双杆内站立,两足分开3 cm,首先以健康的肢体维持重量,然后缓慢使用患肢,逐步变为两足交叉,直至站稳。③行走训练:能够完成前两项训练的患者,经人扶持首先进行主动屈膝和踝关节背伸动作,为患者选择一根轻而坚韧的拐杖,长度与为患者身高减去40 cm,逐步尝试独立行走。同时在制定过程中注意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3)功能锻炼方法实施过程:功能锻炼方案包括个人系统、人际间系统、社会系统3 个方面的内容,并且通过对3 个方面系统层级的评估得出患者在功能锻炼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以及薄弱环节,使患者对自身健康问题有清晰、充分的认识。药物护理措施为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服药治疗,并且根据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对药物服用方案进行适当的修改,从而减少患者由于服药所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病情较为严重,且服药时间较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多种负性情绪,包括抑郁、焦虑、不安等,容易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责任护士结合营养师的意见将蔬菜、蛋白质、主食等进行营养搭配,给患者及其家属给予饮食建议,并且控制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的饮水量、盐摄入量、饮酒量等,保持患者营养充足,少吃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4)互动达标统计:采用康复互动达标目标进行评价,了解患者的完成程度,干预小组根据患者完成的程度对方案进行修改,使其能够适应患者的康复。
1.3.1 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使用临床心脑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hort form 24 questionnaire,SF-24)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6],评价的条目包括工作状况、一般生活功能、社会心理功能3 个维度,每个维度共60 分,分数值越高则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3.2 康复知识掌握程度评价
使用临床患者康复知识掌握程度评价表格患者的康复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7],评价结果根据分数值分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基本了解3个等级,并且计算康复知识总掌握率值。
1.3.3 自我管理能力及6min 步行试验距离
通过急性脑梗死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测量[8],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的评价包括急救管理、症状管理、疾病知识管理等内容,总分为135 分;另外通过6min 步行试验距离检验患者的有氧运动能力。
本文研究数据收集后均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其中观察组工作状况、一般生活功能、社会心理功能与对照组患者的工作状况、一般生活功能、社会心理功能相比有比较大幅度的提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生活质量SF-24 评分值比较(,n=71)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生活质量SF-24 评分值比较(,n=7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完全掌握占比、基本掌握占比和康复知识总掌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康复知识掌握程度评价结果比较(例(%),n=71)
干预前,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和6min 步行试验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6min 步行试验距离均明显上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步行能力比较(,n=71)
表3 两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步行能力比较(,n=71)
注:与干预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有学者在研究中表示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并且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康复速度。护理一般以住院期间为主,但是由于患者出院后仍然需要进行护理并且出院后护理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患者出院后护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9,10]。互动达标理论是通过树立正确的观念以及共同制定针对问题的计划和目标从而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该护理方法及理论在多种疾病的应用中均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而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中的临床案例较少,因此能够参考的数据较少[11]。互动达标理论是通过双方的互动达到双方目标的过程,能够较好的帮助个体成为健康的人,并且在护理的过程中承担起自己需要承担以及需要参与的角色,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角色感。
本次研究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要高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其中观察组工作状况、一般生活功能、社会心理功能与对照组患者的工作状况、一般生活功能、社会心理功能相比较有比较大幅度的提高。可能原因是以互动达标理论为基础功能锻炼方法包括患者主动参与护理的目标和内容,因此可以提高患者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与传统方法相比较更能够提高患者参与的积极性[12,13]。接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完全掌握占比值和基本掌握占比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完全掌握占比值和基本掌握占比值,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康复知识总掌握率值和对照组患者的康复知识总掌握率值相比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可能原因是以互动达标理论为基础功能锻炼方法能够较好的避免患者以及医护人员之间在需求方面不同所导致的认知差异,并且满足患者的真实感受以及实际需要,并且更好的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思想[14]。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值以及6 min 步行试验距离值在统计学上没有较大的差距;干预后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值、6min 步行试验距离值均要好于对照组患者的数据值。可能原因是以互动达标理论为基础功能锻炼方法可以将护理评价更好的实现,因此具有更高的实践性,互动达标理论促进了患者及其家属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在共同参与制定护理计划过程中能够时护理人员制定的计划更加具有针对性[15]。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应用以互动达标理论为基础功能锻炼后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康复知识掌握情况,并且患者接受干预后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6min 步行试验距离均有较好的发展,该方法适合临床实施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