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目标教学法因受反馈与评价机制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实现高效课堂,本文以“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课程教学为例开展基于课堂派下目标教学法应用的教学模式探究,分析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建构、实施效果与实践思考。
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中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我校于2021年成立了《基于课堂派下目标教学法应用的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组。教师将课堂派引入课堂,与目标教学法应用相结合,探究基于课堂派下目标教学法应用的教学模式,并运用课堂派进行混合教学、多元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研究中为学生创造线上线下学习的宽松环境,有效开展目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基于课堂派下目标教学法应用的教学模式建构
课题组经过学习研讨、教学案例探究,借鉴“BOPPPS”模式,提出了基于课堂派下目标教学法应用的“三纵三横一平台”立体化目标教学模式。“三纵”是指任务驱动目标引领、学生主体目标达成、教师主导目标引导;“三横”是指课前熟悉认知确定目标、课中训练掌握完成目标、课后总结提升升华目标;“一平台”即为课堂派。“三纵三横一平台”立体化目标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本文所提的“三纵三横一平台”的立体化目标教学模式能够从时空上把控教学进度,真正实现目标教学。教師基于课堂派平台开展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目标教学法中各环节突出的问题,提升了目标教学的针对性及个性化补救辅导,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教师应合理利用该平台,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真正实现任务驱动目标引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详细的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教师根据流程图,结合实际开展教学,也可以结合不同教学方法综合开展目标教学,如将CBL结合BOPPPS设计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
二、基于课堂派下目标教学法应用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2学时)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花先主编《生理学基础(第三版)》第三单元第四节。基于实施《老年人营养状况测定与评价——常见检测项目生理指标解读专题教学设计》项目化设计基础上开展教学。项目关注人群对象是养老院的老年人。老年人的血黏度增高,容易发生脑血栓,所以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体检时要进行血液学检验,血浆中的抗凝指标和纤溶指标等属于老年人群血液化验单中的常见生理指标。本节课内容包括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两个方面,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用所学知识帮助出血病人及时止血并预防出血,能对血栓患者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临床意义重大,因此又是一节良好的思政课。
2.学情分析
(1)知识与技能基础:教学对象是营养与保健专业一年级学生,通过上个任务的学习,80%的学生掌握了血小板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功能的知识,掌握生理性止血过程,具备理解本节课的前导知识;项目前测试发现基础化学的答题正确率为72.7%,说明大多数学生具备酶促化学反应知识基础,具备理解血液凝固基本步骤的前导知识。
(2)认知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能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问题,部分学习小组的案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3)学生特点与学习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帮助出血病人及时止血并预防出血,能对血栓患者提出合理饮食建议,临床意义重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欲望,但是本节课涉及较多的生理途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55%的学生存在畏难心理。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血液凝固、血清的概念;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血浆中主要的抗凝物质及其作用。
②熟悉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纤维蛋白溶解。
(2)能力目标
①区别血液、血浆、血清概念及临床应用;学会临床应用加速血液及抗凝措施;利用所学知识帮助出血病人及时止血并预防出血。
②能对血栓患者提出合理饮食建议。
③提升从多媒体资源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知识内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树立生命至上的专业精神。
②树立大爱精神与责任担当。
4.教学重点
(1)血液凝固、血清的概念。
(2)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3)血浆中主要的抗凝物质及其作用。
5.教学难点
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及凝血过程。
(二)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
2.课中
(1)项目案例导入(CBL)(3min)
患者,女,70岁,晨练时感觉左腿脚肿胀、疼痛,自认为是劳累导致便回家躺在床上自己按摩,后突发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后就医,被诊断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任务要求,提出问题1:血栓是如何形成的?影响的因素有哪些?问题2:如何通过饮食预防老年人血栓的形成?
学生:(1)了解案例情况;(2)分析案例的思考任务要求。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建立岗位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2)参与式学习(P)
确定任务目标(O)(5min):开展前测分析;引导学生结合案例背景,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
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65min)
学习任务一:血液凝固
教师:
①引导分析血液凝固的实质;设问: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哪里?
②推送微课《凝血因子》,引发学生思考凝血因子的种类与特点;小结,提出问题3:为什么肝病患者会经常出血,为什么手术时给病人补充维生素K?
③推送微课《血液凝固过程》,布置任务;引导总结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与途径(思维导图方式)。
④引导归纳凝血种类鉴别,设置问题4: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为何不凝?分析抗凝系统及应用。
学生:
①分析、小结凝固的实质;区分血清与血浆的成分。
②学习微课动画《凝血因子》,思考记录知识要点;小组归纳;解决问题3。
③学习微课《血液凝固过程》,边看边记录,与教师共同总结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与途径。
④归纳凝血种类鉴别,学生思考问题,并讨论解决;认知生理性抗凝物质;认知血凝与抗凝的因素及其应用。
设计意图:借助微课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动画教学直观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临床应用加速血液及抗凝措施,理解矛盾对立统一观点,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习任务二:纤维蛋白溶解
教师:
①推送微课动画《纤维蛋白溶解》。
②阐述纤溶酶原的激活物。
③知识拓展血友病的基本病因。
推荐学生观看视频《血栓的形成与预防》《血栓病人饮食注意事项》;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
①学习微课动画《纤维蛋白溶解》,并思考溶解过程与意义。
②认知纤溶酶原的激活物;认识血友病基本病因。
③观看视频,并记录;小组讨论血栓的预防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教学直观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分析归纳能力;认识临床血友病的成因,培养合作学习与分析归纳能力;能为血栓患者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
课上后测(P)(10min)
通过平台发布课上后测,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建立错题库,针对错题反复练习直至过关。
总结(S)(5min)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与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课后
(三)教学反思
1.特色与创新
借助微课动画,以临床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案例,落实学习任务与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合信息资源和工作岗位精神培育,学生在视听、课堂趣味互动中完成任务;通过在线互动、在线测试、导学工具等多种信息资源辅助开展自主学习,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派实时记录学习轨迹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并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针对上节课部分小组案例分析能力亟待提高的问题,本节引入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学习内容对接岗位实际工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知识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从前测与后测成绩对比看出,经课堂提升强化错题训练复测后发现,除了血液凝固基本步骤相关题目得分率为78%外,其他测试的得分率均高于80%,仅部分学生需要针对性进行辅导与强化练习,整体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在增值评价上对比上个学习任务,学生从多媒体资源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三、基于课堂派下目标教学法应用的教学模式探究的实践成效
1.借助课堂派实施目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借助课堂派实施目标教学,利用平台的互动课件、测试、资料等各项功能,上传学习资料、微课、短视频、最新专业知识等供学生下载学习,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学习时间与空间,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能针对自身特点进行個性化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经常组织小组互动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发言等措施,调动学生平时参加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得到能力发展和锻炼。
2.利用课堂派“课程达成度”开展综合评价,拓宽评价渠道
在“课程达成度”功能下设置“课程目标”的子目标,将出勤、作业、小测、考试、课堂表现等数据作为加权项,按一定比例设置加权分,进行课程达成度分析,有班级整体分析,也有学生个人分析,能通过数据记录有效对学生多元评价,利用达成度分析可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而非只是单纯活动结果(如期考)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全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线上线下联合实现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平台测试、平台学习轨迹完整度组成的五个评价主体,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教学平台自动记录线上评价结果,教师导入线下评价以及虚拟仿真平台结果,建立“二轨五维全过程”的评价体系。
3.建构基于课堂派下目标教学法应用的“三纵三横一平台”立体化目标教学模式
这个教学模式初步培养了学生适应混合教学模式的能力、线上线下互动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停课不停学”期间,借助课堂派平台在学习策略上学生能根据学习目标,开展有效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
四、基于课堂派下目标教学法应用的教学模式探究的实践思考
对基于课堂派下目标教学法应用的教学模式——“三纵三横一平台”立体化目标教学模式推广因客观条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中小学严禁手机进课堂的背景下,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造成课题的一些研讨课、示范课等只能在备有平板的多功能教室开展,平时学生只能在家利用手机查阅教师发布的“资料”“互动课件”进行预习,完成“测试”,对一些平常课做不到及时反馈。
在信息化2.0的浪潮下,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中,实施“三教改革”、探索“基于信息化互动工具下的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构建基于课堂派下目标教学法应用的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使教学具有更强的可控性和反馈性。它能有效改变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盲目现象,促进学生有所求的发展;促使教师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花先.生理学基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2):33-36.
[2]游良铃.基于课堂派下目标教学法应用的教学案例探究:以中职药物化学《局部麻醉药》教学设计为例[J].语文课内外,2021(5):108-109.
[3]李炎平.目标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职教),2010(2):2.
(作者单位:柘荣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