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学”课程“金课”建设实践与改革探索

2023-07-04 02:48付庆华杨颜萌
关键词:金课案例教学翻转课堂

付庆华 杨颜萌

摘    要:“金融市场学”作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和核心课程,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过时,教学方式陈旧死板,教学考核单一宽松,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为提升“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质量,可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丰富过程性考核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金课”建设改革措施,以提高金融学学科建设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关键词:金融市场学;教学改革;金课;翻转课堂;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7-0062-04

作者简介:付庆华(1971—),女,湖北松滋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研究。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金融市场学》课程‘金课建设研究”(CZ22622105)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课程质量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作用,督促高校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秉持坚持分类建设、坚持扶强扶特、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的原则,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消灭“水课”,力求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金课”和万门左右省级“金课”。然而,由于激励机制不足、改革意识不到位、建设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水课”依然大量存在于高校之中,这使得高校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金融市场学”作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和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各类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金融工具交易的性质、作用和基本操作规程。课程既注重介绍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又注重介绍金融市场操作方面的知识,因此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时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虽然“金融市场学”课程在金融学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既制约了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对“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使其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

一、当前“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重复过时,教学方式陈旧死板,教学考核单一宽松,教学与实践脱节等方面。

(一)教学内容重复过时

“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金融学专业其他课程存在一定重叠。“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内容覆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资产证券化市场等主要金融子市场以及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和金融市场监管等部分,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除学习“金融市场学”课程外,还要学习“金融学”“国际金融”“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学”“金融工程”等课程,这使“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一定的交叉。例如,外汇市场在“国际金融”中有所涉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在“金融工程”中有所涉及,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在“投资学”中有所涉及。然而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各科教师独立地负责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现有的课程质量考核方法也无法有效激励课程群的建设,这使得金融学专业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且没有侧重点,大大降低了课程效率。

同时,“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内容也存在着更新不及时的问题。“金融市场学”课程具有时效性和创新性特点,然而目前国内外教材都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内容不能很好地跟踪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特点、热点和政策的变化[1]。例如,近年来,我国数字金融发展迅速,金融机构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对所需信息展开实时和智能化的搜集、分析、决策和共享,这对传统金融体系产生了深刻影响[2],然而现有的大部分教材还没有对新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由于当前高校普遍存在 “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部分高校教师不愿意将大量精力用于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3],只是简单地依赖教材,忽视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几年如一日地向学生传授同样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式陈旧死板

目前,各高校的“金融市场学”课程依然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讲授知识点,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参与度普遍较低,再加上课堂纪律管理不严,学生逃课、打瞌睡、玩手机等情况时常发生。并且,“金融市场学”本身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的课程,被动式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无法主动地扩大视野去了解现实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状况和研究热点,这既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在实践领域的工作,也不利于学生进一步进行学术创新研究。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只能统一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点,然而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其学习节奏以及知识的兴趣点和困惑点都有所差别,由于缺乏有效途径向教师进行传达,使得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三)教学考核单一宽松

目前,“金融市场学”课程依然普遍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以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在进行课程改革前,学生的最终成绩由“20%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60%期末成绩”组成,其中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均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而平时成绩则是由考勤和平时作业表现决定,很显然,在成绩占比上,笔试成绩要远高于平时成绩。然而通常而言,由于课堂点名会花费大量时间,因此教师并不会每次上课都记录全部学生的出勤情况,而只采用抽查的方式考察。过低的平时成绩占比以及侥幸心理使学生逃课缺勤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对于占据80%考核成绩的笔试部分,虽然能够较为统一、直观地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例如,由于考试前突击复习的效率较高,部分学生忽略平時学习过程,而仅在考前“临时抱佛脚”,对考试重点进行机械记忆[4],这样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考试成绩,但是记忆效果非常短暂,学生往往会在考后几周就将知识全部忘却,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与实践脱节

金融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有着明显的实践性特点,而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学术型人才之外,还要向社会输送大量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实践中的业务发展需求。然而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目前“金融市场学”课程大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注重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金融市场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教学任务繁重,但是教学时数却有限。以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为例, “金融市场学”课程通常设置54个学时(金融学专业)或36个学时(其他经济学类专业),然而却要完成10多章内容的教学,如果将教学内容全部限定在课堂内完成,则仅能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没有时间开展案例教学或者实验课。其次,部分高校教师专注于教学与科研工作,脱离社会实践已久,缺乏对当前金融业务以及金融从业人员所需技能的了解,因此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另外,部分高校缺乏实践教学的设备和场所,“金融市场学”课程实验包含股票、债券、外汇、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资产交易的模拟和分析,这需要高校建设配置齐全的金融实验室,然而目前各高校金融实验室的配置还无法有效支撑实验课程的开展。教学与实践脱节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空泛、脱离实际的,缺乏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金融业务的体验,这将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求不匹配,从而进一步加剧毕业生就业困难以及用人单位人才短缺的突出矛盾。

二、“金融市场学”课程“金课”建设实践

针对“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相关课程“金课”建设经验,笔者作为任课教师,对“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如下“金课”建设实践探索。

(一)教学改革实践措施

1.收集和编写教学材料。为使教学材料更好地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并体现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任课教师在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着手编写了一部“金融市场学”教材,该教材不仅系统地介绍了金融市场的相关理论,同时在每章专门设计拓展知识专栏和阅读材料专栏,介绍金融市场最新发展前沿和相关案例分析。例如,在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介绍中,加入金融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分析;在资本市场的介绍中,加入最新成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相关内容;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介绍中,加入从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到蚂蚁金服系统性风险的分析,以帮助学生了解该领域当前的最新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另外,任课教师还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收集案例材料,编写案例集,为“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提供资料基础。

2.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灌输性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尝试运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课堂的教学顺序进行翻转,把大量理论知识的浅层讲授移出到课外进行,从而解放宝贵的课堂时间用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层学习的教学方式[5]。在课前一周,任课教师通过雨课堂向学生发送讲义、PPT、课前习题、辅助教学材料(补充案例和阅读文献)以及本周的学习要求,学生至少要在课前一天根据学习要求完成自学内容。学生需要完成课前习题,雨课堂会进行自动阅卷,将结果反馈给教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任课教师会视为难点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同时,要求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对课程的相关案例进行讨论。在课中,任课教师首先对上节课布置的课后习题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之后介绍新知识,会有针对性地就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难点进行着重讲解。针对每个案例,轮流设置一个主讲小组,由主讲小组进行案例分析的汇报,之后再由全班对该案例进行统一讨论,最后由主讲小组写成案例分析材料上交。课后,任课教师会发布课后习题,课后习题的难度和综合程度都将高于课前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3.改革考核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考核成绩能够综合体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任课教师对“金融市场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降低笔试成绩占比,丰富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改革后,平时考核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而平时考核成绩中,考勤、平时作业、小测验和小论文成绩分别占10%。

在考核方式改革后,笔试成绩在考核成绩中的占比由以前的80%下降到了60%,而其他多样化考核方式的占比则由从前的20%上升到了40%。与改革前仅用出勤率和平时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不同,改革后平时成绩由考勤、平时作业、小测验和小论文成绩共同决定,能够更加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督促学生重视学习过程。首先,教师通过雨课堂的签到和计时答题功能,了解课堂真实出勤率,有效杜绝了代签到行为。其次,学生需要认真完成课前和课后布置的习题,若没有按时提交或是有抄袭嫌疑都将被扣分。再次,为了督促学生重视学习过程,防止期末突击性复习,教师会不定期通过雨课堂发布小测验,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最后,教师于学期初向学生布置小论文选题,要求学生在“介绍一只货币市场基金”“人民币汇率波动原因分析”“进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策略分析”“介绍一只资产证券化产品”“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等相关主题中任选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3 000字的小论文,于期末前提交。

(二)教学改革效果反馈

为了了解学生对本次“金融市场学”课程改革的反馈意见,在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向学生发布了调查问卷,问卷涉及问题及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反馈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金融市场学”课程改革措施较为满意,并且对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激励性都有较为积极的评价,另外也很认可将小论文纳入成绩评价的课程考核方法。

然而,调查问卷也反映出本次教学改革实践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针对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性,仅有41%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还有51%的学生认为较为合理,8%的学生认为一般,这证明课程内容设计还有提升空间。这可能是由于课程内容协调不足,虽然任课教师已尝试与其他课程主讲教师进行了沟通,但是由于这样的沟通是私下、局部的,可能造成各科教学内容的协调效果并不理想。而针对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激勵性,虽然大部分学生都予以了肯定,但也有部分学生并没有选择最高评价。同时,学生也反映在案例教学方面,虽然教师在每章的课前都提供了案例材料,但由于案例分析不计入期末成绩,会抑制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金融市场学”课程“金课”建设改革建议

针对目前各高校“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各高校“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改革,以达到优化课程设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进学科建设的“金课”建设目标。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为推进“金融市场学”课程建设,应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金融学课程群建设。课程群建设即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对学生的培养要求,通过对学科内各专业课授课内容的规范和协调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6]。为了更好地解决“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课重叠度高的问题,各高校应加强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群建设,形成一个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点的课程体系,降低课程内容的重复率。相较于传统单门课程的改革,课程群建设能够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综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然而,课程群的建设无法由单个教师独立完成,而应该由学院或学科组牵头组织,提出总体教学目标,构建学科教学内容整体框架,协调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疏通任课教师沟通渠道,合理安排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实践内容。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了使“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反映当前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热点问题和政策变化,任课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编写反映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特点、热点和需要的教材以及教辅资料,通过在教材中加入最新案例、国内外重要金融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推广“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前可以借助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平台向学生发送学习资料以及教学视频,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后完成一定数量的测试题目。在线下课堂中,教师可仅就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课前测试和课后作业中学生出错较多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在知识讲解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章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再由全班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在课后,教师可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能够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另外,比起在课堂上进行全部知识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节省讲授用时,节省下来的时间可用来进行习题讲解和案例教学,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过程性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应改变过去依赖笔试的考核思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丰富过程性考核方式[7],提高过程性考核成绩的占比,以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课程考核成绩能够综合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其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金融市场学”课程特点,考核方式可由“考勤+平时作业+小测验+案例分析+小论文+期末成绩”的形式构成。其中,期末成绩通过闭卷笔试方式完成,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总成绩中可占比50%。考勤、平时作业和小测验环节主要是避免学生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学习,提高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度。为了避免浪费时间,教师可运用雨课堂或者QQ签到小程序对学生的考勤进行记录,而小测验可通过雨课堂或超星学习通直接发布,教师可随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将案例分析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督促其关注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提升其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将小论文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可促进开展研究性教学,激励学生对金融市场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考勤、平时作业、小测验、案例分析和小论文这些过程性考核环节在总成绩中可分别占到10%。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由于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市场学”课程具有时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其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和扩充,因此授课教师应密切关注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和热点,定期参与培训或聆听相关讲座,以更新知识储备。其次,由于“金融市场学”课程较强的实践性特点,高校可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在专业教师之外,聘请来自金融机构的校外导师以及建立校外实习基地[8],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提高实践能力。再次,由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部分教师不愿意将大量精力用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应该构建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機制,促使教师将工作重心转回教学工作,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最后,重视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将其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挂钩,促使教师重视教学质量,投入精力打造“金课”。

四、结语

金融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也再次强调了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开放的改革方向,这对当前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高校金融学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金融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拥有很强的业务实践能力。“金融市场学”是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课程,但是目前各高校在“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普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加快课程改革,通过“金课”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昀倩.《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5).

[2]  马芬芬,王满仓.数字金融与金融资源配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8).

[3]  李娟婷.基于双驱动模式的高校“金课堂”建设机制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1(9).

[4]  付用军,战希臣,杨春周.“金课”建设视角下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21(12).

[5]  郭建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式—统一—再变式[J].中国大学教学,2021(6).

[6]  谢文武,韩瑾.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的融合——以金融核心课程群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7]  罗三桂,刘莉莉.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

[8]  张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司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6(8).

[责任编辑  姜    雯]

猜你喜欢
金课案例教学翻转课堂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