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坚
新课标的实施使得广大信息科技教师在努力拥抱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理念需要时间去内化和转变,内容也需要重新去寻找和筛选,学习的过程需要重新去规划,学习的方式也需要重新再设计,学习的成效则需要系统化评估……如何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实现教学创新?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可谓是道阻且长。
线下,一线教师比较关心的仍然是如何在现行教材基础上出新,通俗点讲,就是“陈谷子”怎么才能煮出“新米饭”。我的做法是,先从关注学生做起,留意他们身边的人与事,充分挖掘隐藏在儿童生活里的学习元素。
例如,我会在学校微信公众号里挖掘学习资源。公众号里有孩子们的节日庆典、才艺展示以及社团活动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场景,课程资源就蕴藏其中。我从“春季观鸟”系列活动报道中发现了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学生观察记录样表,其中包括鸟的种类、发现地点、活动情况和数量等。我就会想,有没有可能帮助孩子们把这些零碎、简单的数据通过数字化处理让它变得形象化和可视化?同理,我也经常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找资源,班主任老师会不定期地“晒娃”,在班上孩子的荣誉、才艺和活动经历中,蕴藏着许多独一无二且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优质”资源。
又如,我会在学校工作计划里挖掘学习资源。我在一周工作计划里发现四年级的孩子要去科技馆、博物馆参观学习,我便向班主任们讨要他们的活动资料。以活动影像资料为例,我讨要的是“好坏不论”的全部,而不是“精挑细选”的部分。因为,我会把“选择权”交给每一个学生,我要求他们的WPS演示作品要有“参观的顺序或主题”,要出现“尽可能多的伙伴”,一定要“有你自己”(学生的后脑勺、水壶、手和脚等都会被学生特别标注后出镜)。我想,让学生沉浸在自己亲身经历的情境里学习和设计作品,一定会非常有趣也特别有意义。
又如,我会从时事新闻里挖掘学习资源。5月30日,神舟十六号出征太空,我请班上的孩子看直播(后续班级就看回放),边观看边截屏保存关键帧,最后制作一个火箭升空关键节点的演示图。还可以考虑把前期的相关活动及后续神舟十五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等内容作为一个系列来持续关注,项目的系统性和拓展空间会进一步放大。
再如,我会关注跨学科教材里的学习资源。我给孩子们讲李白《赠汪伦》背后的故事,跟他们一起讨论汪伦用“此处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把李白“请”去桃花潭的萬家酒店喝酒算不算“欺骗”?关于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或许就蕴藏在类似的一个个小小故事里。我把数学学科“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确定位置”等内容和信息科技的“制作表格”“走迷宫(编程)”进行关联,让数学思维和计算思维在这样的跨学科活动中融合与对话。充分利用身边的跨学科资源,能够从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成果(作品)等多方面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教学。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在自己的课堂里挖掘学习资源,在一些非学科内容的活动和任务中挖掘资源……
真心希望,在新课程的理想花园里,大家都能挖到各自所需、学生所要的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