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云,陈江华,李道和
1.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产品标准化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业转型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2003 年以来,以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为切入点,陆续呈现出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推广和应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农业标准化进程[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还不够完善,标准化推进的速度和效率有待提高[2]。2021 年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指出要推动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标准化生产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标准化相关研究比较丰富,学界主要从经营主体[3-4]、品质感知[5]、外部规制[6-7]、组织禀赋[8]和制度信任[9]等方面对农业标准化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农业加工标准化仍然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已有文献主要探讨了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和绩效评估。有学者基于组织管理角度,将农业标准化发展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等两大类[10-11];也有学者基于规模经济视角将农业标准化发展模式划分为适度规模和过大规模两类[2]。农业标准化的绩效评估可分为环境收益和经营收益两方面。从环境收益视角来看,标准化生产维护了产地环境质量,促进了农业绿色与产业发展[12];从经营收益视角来看,与非标准化生产相比,示范区标准化的农业经济总产值和亩均产值显著提高[13],经济效益良好[14]。上述文献为本研究评估标准化的经营收益提供了分析思路和理论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对象上,多集中于微观农户、农场、示范区、合作社,鲜有学者从企业视角验证标准化的经营收益效果;二是分析维度上,多基于组织认证、要素供给、生产管理、品质控制等维度来考量标准化的实施情况[2,4],鲜有学者从标准化的不同维度展开研究;三是研究视角上,从实证上检验规模异质性视角下标准化与经营收益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不多见。
我国是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15]。据统计,2021 年我国茶园面积为326.41 万hm2,约占世界总面积的60%,茶产量为318 万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茶叶国内销售总额为3 120 亿元,出口量为36.94 万t,出口额为148.53 亿元,位居世界第一。但从国内茶企经营情况来看,规模普遍偏小,标准化水平较低,生产的茶产品差异性较大,难以达成消费的连续性;从国际贸易视角来看,茶叶加工标准化能力不足也制约着我国茶叶贸易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16-17]。基于茶产品品质改进、竞争力提升和市场信任度增加的考量[17-18],加工标准化仍然是当前茶企破解内需疲软和外需壁垒阻隔的有效路径。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于冷[19]对农业标准化的界定和我国茶叶标准化体系[20],茶产品加工标准化是国家、行业、地区和企业为规范茶叶加工活动,对茶叶质量形成过程制定标准并进行控制,使之达到某个既定标准,以生产标准化的统一茶产品,实现茶产品品质改进和效益提升。本研究根据茶产品加工特点,主要从加工方式、拼配工艺、感官审评等方面衡量加工标准化。
经济理性是茶企生产决策的出发点。标准化的正外部性能否与茶企经营收益目标相容,直接关系到茶企对产品加工标准化采纳的持久性和可信赖度。此外,标准化生产是以规模经营为基础和前提[2],规模经营具有低成本优势,能够化解茶企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的高成本、高风险束缚;同时又能提高茶产品质量,具有增加市场辨识度、降低交易成本和实现优质优价等经济功能。而基于适度规模理论,也有学者提出过大的经营规模会造成新技术经济效应增长难的问题[21]。因此,本研究试图从规模异质性视角探究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
依据预期收益理论,经济效应是茶企加工标准化采纳的根本驱动力。茶叶作为典型的高价值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茶企加工标准化的采纳有利于其经营收益的增加。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机理体现在3 个方面:一是质量信号传导机制。茶产品质量信息的隐蔽性可能诱发茶叶原料供应的以次充好等行为,扰乱市场秩序。而加工环节的标准化可实现茶产品从“产前原料供应—产中工艺应用—产后品质检测”的追踪溯源,可有效规避生产端的质量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和茶企经营风险。二是制度推动机制。茶企加工标准化经营收益的获得离不开制度推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是制度推动的重要构成,通过强制性和指导性等标准促使茶企对原有生产模式或制度进行强制性或诱致性制度变迁,优化茶企加工全过程的要素配置,易达成技术扩散效应,利于品牌建设,促使茶企获取稳定长期收益。三是生产性努力行为的市场激励机制。加工标准化是过程管控和结果导向的综合集成。具体表现在:(1)过程管控主要包括加工方式和加工工艺。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加工方式,机器加工参数恒定,产能和效率更高[22],可确保同一系列不同批次茶叶质量的稳定。拼配工艺是茶叶加工过程中一道独特而又重要的工艺,通过拼配技术“扬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衡”,是提升茶叶品质和保持客户黏性的重要手段,对茶企经营收益提升效果明显[5,23]。(2)结果导向是以感官审评来测度,通过茶叶的外形和内质来评判。从企业角度来看,制定茶叶感官审评标准,重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本质上是提高了茶叶的商业价值。企业通过过程管控的改变升级和结果导向的优化完善,形成一个“越努力—更标准—越受市场青睐”的正向反馈关系,实现收益显著增加。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说。
H1: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有显著正向影响。
H1a:机器加工对茶企经营收益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拼配工艺对茶企经营收益有显著正向影响。
H1c:感官审评对茶企经营收益有显著正向影响。
作为支撑茶企标准化生产经营的重要内在禀赋,经营规模直接影响产品加工标准化的经营收益。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的效应:一是规模效应。依据规模经济理论,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加工标准化采纳的平均成本,提高利润水平,带来规模效应。二是要素集聚效应。经营规模的扩大,对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吸纳力增强[24]。生产要素的集聚,一方面对未来多期经营具有专用资产的“锁定功能”[25];另一方面会产生向心力,使茶企拥有更强的要素配置能力和外部资源获取能力,两方面作用下共同驱动茶企加工标准化的经济功能,增强茶企产品加工标准化的经营收益。三是目标效应。经营规模不同,茶企经营目标存异。小规模茶企囿于要素禀赋局限和资源配置能力较弱,生产决策更具风险规避倾向,产品加工标准化水平相对有限,标准化的经济效应不及规模较大的茶企。而规模茶企基于品牌打造需要和效应感知能力,标准化的生产属性更强,产品更受市场青睐,增收效果更明显。
基于农业适度规模理论,内部要素与生产经营手段的匹配性是农业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21]。即当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经营规模的继续扩大会导致要素间配置不合理,对产品加工标准化经营收益的影响由规模效应转变为挤出效应。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说。
H2: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因经营规模而异,存在门槛效应。
图1 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图。
图1 规模异质性视角下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影响的分析框架Fig. 1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impact of product processing standardization on tea firms’ inco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ale heterogeneity
2.1.1 基准回归模型
为考察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本研究设定如下计量模型:
式中,Yi为茶企销售收入;Ai为茶企产品加工标准化的虚拟变量,Ai=1 表示茶企设置了专门的企业加工标准,Ai=0 表示茶企未设置专门的企业加工标准;Xi为茶企经营者特征和茶企经营特征等控制变量;τ、βi是待估系数;εi是误差项。
基于上述模型的内生性讨论。一方面,该模型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和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关于产品加工标准化与茶企销售收入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问题,一般而言,销售收入高的茶企深知迎合市场需求的必要性,有更大的概率进行产品加工标准化。关于模型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如企业家才能及其性格特征、外部政策和市场环境等,不仅会影响茶企的产品加工标准化行为,而且会对茶企的销售收入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模型还可能存在自选择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茶企的产品加工标准化行为是基于自身特征和比较优势做出的自选择,并非随机产生。
为克服上述内生性问题,提出两种应对方案。一是应对反向因果和遗漏变量问题采用工具变量(IV)法,二是应对自选择问题采用处理效应模型(TEM)。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相比,TEM 能够在解决选择性偏差和内生性问题时,同时考虑可观测变量和不可观测变量的影响,估计结果更有效。处理效应模型的估计原理与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的估计原理类似,但要求内生变量为虚拟变量[26],由两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决策方程,估计茶企进行产品加工标准化的概率;第二阶段是销售收入方程,测度产品加工标准化行为和其他因素对茶企销售收入的影响。
2.1.2 门槛效应模型
为进一步检验规模异质性视角下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借鉴Hansen[27]的思路,结合理论分析,在模型(1)的基础上构建如下双重门槛效应模型:
式中,qi为门槛变量,即为经营规模,γ1、γ2为具体门槛值,α1、α2、α3分别表示3 个样本区间产品标准化的估计系数,δ1i、δ2i、δ3i分别表示3 个样本区间除规模以外的各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
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21 年11 月至2022年1 月围绕江西省南昌、景德镇、抚州、赣州、吉安、九江、上饶、宜春、鹰潭等9 个地级市开展的茶企茶产品标准化调研,此次调研涵盖了茶企的经营者基本特征、经营特征、经营收益及分环节产品标准化情况等。根据随机抽样方法,采用线上问卷调查形式,剔除无效样本、不含加工环节的茶企样本及关键变量中有缺失值的样本后,共选取326 个样本进行研究。
研究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因变量为销售收入,同时采用销售单价(即单位销售产品销售额)和产出单价(即单位加工产品销售额)来衡量产品标准化溢价效应和茶企经营绩效情况进行稳健性检验。
产品加工标准化是本研究的关键自变量,基于不同茶类加工标准的不一致,以“贵企业是否设置了专门的企业加工标准”作为产品加工标准化的代理变量。虽然不同茶类加工标准存异,但在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等方面存在一致化的标准要求,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参照GB/T 32744—2016《茶叶加工良好规范》和GH/T 1077—2011《茶叶加工技术规程》,选取加工方式、拼配工艺、感官审评等方面问题获取,采用熵值法得出加工标准化强度指标(表1)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基于有机认证作为一种与国际接轨的认证制度,企业茶产品的有机认证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一步以“贵企业加工的茶叶是否获得有机认证”表征企业加工标准化进行验证。
表1 基于熵值法的茶产品加工标准化强度指标权重Table 1 The index weight of tea processing standardization intensity based on Entropy method
经营规模为门槛变量。基于产业链视角,茶叶加工是茶叶商品化和质量属性稳定的关键环节,连接茶产品价值链的上下游,因此,加工能力是茶企经营规模的一个着力反映,以“2020 年茶企茶叶加工能力”作为经营规模的代理变量。
控制变量涵盖了经营者特征和企业经营特征两大类,具体包括年龄、受教育年限、经营规模、经营年限、茶产品安全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区域公用品牌。
基于基准回归模型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和遗漏变量问题,在工具变量的选择上,借鉴Rozelle 等的研究思路[28-30],本研究选取该市除本企业外的其他茶企设置茶产品加工标准的比例来反映当地其他茶企标准化采纳率指标,作为茶企产品加工标准化的工具变量。因为茶企行为决策具有跟随行为特征,会受到同一地级市其他茶企标准化采纳率的影响,工具变量与本企业的产品加工标准化行为具有强相关性;然而其他企业的标准化采纳率对于本企业的经营收益而言是外生的,与影响企业经营收益的不可观测变量无关。故选用该市其他茶企标准化采纳率作为本企业产品加工标准化的工具变量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统计结果显示,64.80%的茶企设置了专门的茶产品加工标准;茶企经营者平均年龄为42.47 岁,受教育年限约为14 年,维持在高中或中专水平;茶企平均经营规模为20.56 万kg,经营年限约为10 年;80%以上的茶企均获得了茶产品安全认证、使用了当地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当地区域公用品牌。经计算,对比设置产品加工标准和未设置产品加工标准企业的基本情况发现,前者的销售收入是后者的4.95 倍,销售单价、产出单价、标准化强度和有机认证均高于后者。
表2 变量定义与描述Table 2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on of variables
3.1.1 基准回归与工具变量法估计
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影响的基准回归结果显示(表3),产品加工标准化的系数为0.733,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产品加工标准化的采纳能够促进茶叶销售收入的增加。基于基准回归结果可能会因为反向因果和遗漏变量问题导致估计偏误,为此,选取该市其他茶企标准化采纳率作为加工标准化的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由表3 可知,DWH 检验结果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产品加工标准化是内生解释变量。在第一阶段估计中,工具变量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且F值大于10,根据Stock 等[31]的判断标准,故拒绝了弱工具变量假设。在第二阶段估计中,产品加工标准化的系数为2.572,且在1%水平上显著。进一步表明,产品加工标准化显著提高了茶企的销售收入。
表3 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分析:基准回归和工具变量法Table 3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roduct processing standardization on tea firms’ income: baseline regression and IV method
从控制变量来看,受教育年限显著促进了茶企销售收入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企业经营者的受教育水平是企业家才能的代理变量,受教育水平越高,其经营管理、营销能力也更强,对茶产品销售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营规模显著促进了茶企销售收入的增加,这得益于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集聚人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综合资源优势促收益增长。经营年限对茶企销售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可能的原因在于经营年限越长,经营管理模式趋于固化,经营者桎梏于对茶产业经营的原有认知,难以跳出“信息茧房”,对形势变化的反映、调整慢,严重影响茶企经营收益。
3.1.2 TEM 估计
基于基准回归模型可能存在自选择问题,即茶企产品加工标准化并不是随机的,属于自选择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非随机的选择而引发估计偏误的可能。TEM 是解决该类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并且使用极大似然估计(MLE),更好地避免效率损失问题。结果如表4 所示,决策方程中该市其他茶企标准化采纳率的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工具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且似然比(LR)内生性检验在1%水平上拒绝了决策方程和销售收入方程相互独立的原假设,说明存在由不可观测变量导致的估计偏误。销售收入方程中TEM 估计结果表明,相较于未设置茶产品加工标准的企业,设置了产品加工标准的企业的销售收入更高,且在1%水上显著。由此可以判断,TEM 估计结果稳健。
表4 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分析:处理效应模型Table 4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roduct processing standardization on tea firms’ income: TEM
基于TEM 估计,可以预测出设置茶产品加工标准条件下和未设置茶产品加工标准条件下茶企的销售收入,进而测算设置茶产品加工标准的平均处理效应。结果显示(表5),取对数后,设置茶产品加工标准和未设置茶产品加工标准的企业销售收入分别为 6.232 和5.665,设置茶产品加工标准对企业销售收入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ATE)为0.567,且在1%水平上显著。从销售收入的变化看,在控制了可观测变量和不可观测变量的情况下,设置茶产品加工标准会使得茶叶销售收入增加10.01%。
表5 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平均处理效应Table 5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f product processing standardization on tea firms’ income
3.1.3 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分析结果的稳健性,进一步采用分位数回归和更换关键变量两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
表6 为分位数回归结果。分位数回归使用残差绝对值的加权平均作为最小化的目标函数,相较于基准回归模型,不易受极端值影响,且能够提供不同分位数条件下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机制[32]。本研究考察了产品加工标准化对销售收入分布的0.25 分位点、0.50 分位点和0.75 分位点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各销售收入分位点处,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销售收入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本研究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表6 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分析:分位数回归Table 6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roduct processing standardization on tea firms’ income: quantile regression
表7 为更换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研究结果。更换解释变量为标准化强度进行检验,通过加工标准化不同维度的综合测度能够较好地衡量茶企加工标准化的行为属性,结果显示,标准化强度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标准化强度显著促进了茶企销售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更换解释变量为有机认证,采用“是否获得有机认证”能够较好地衡量产品标准化,结果显示,有机认证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有机认证显著促进了茶企销售收入的增长。更换被解释变量为销售单价,产品加工标准化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产品加工标准化显著促进了茶叶销售单价的提高,标准化溢价效应得以体现。进一步更换被解释变量为产出单价,产品加工标准化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产品加工标准化显著促进了茶企产出单价的提高,茶企经营绩效得以提升。在更换关键变量的情况下,产品加工标准化的经济效应依然显著,说明本研究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
表7 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分析:替换关键变量Table 7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roduct processing standardization on tea firms’ income: replace key variables
3.1.4 加工标准化不同维度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分析
为考察加工标准化不同维度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进一步将标准化强度指标划分为加工方式、拼配工艺、感官审评3 个维度进行验证,其中感官审评用测度标准化强度的口感、一致性、外形3 个问项的熵值法得分求和得出。结果显示(表8),加工方式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不显著,拼配工艺和感官审评分别在10%、1%水平上显著为正。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标准化强度测量指标中,茶企拼配工艺的应用度最低,仅46.55%,其他方面的应用均达到了74.14%以上。可见茶叶拼配工艺还存在较大的应用空间,技术专用性对茶企增收潜力大。
表8 基于标准化强度导向的茶企经营收益分析Table 8 Analysis of tea firms’ income based on Standardization intensity orientation
根据理论分析,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应考虑到经营规模的异质性,一方面,规模经营具有规模效应,能够实现单位茶产品加工标准化过程中的各项要素投入成本的最小化和标准化效率的最大化,对标准化经营收益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过大的经营规模可能会存在受资源禀赋约束使得标准化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成本大幅增加,进而对标准化的经营收益产生“挤出效应”。
3.2.1 门槛效应模型估计
为考察不同规模水平下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借鉴Hansen[27,33]的门槛效应分析思路,首先确定是否存在门槛及门槛个数,再基于门槛效应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本研究采取Bootstrap 法反复抽样5 000次,表9 为经营规模的单一门槛和双重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单一门槛模型和双重门槛模型均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两个门槛值95%的置信区间均符合。根据识别出的门槛值将经营规模划分为3 个区间:小规模经营水平(经营规模≤3 790.250 kg)、中规模经营水平(3 790.250 kg<经营规模≤48 818.360 kg)、大规模经营水平(经营规模>48 818.360 kg)。
表9 经营规模门槛效应检验Table 9 Test of operating scale’s threshold effect
根据经营规模的门槛值将样本分区间回归发现(表10),当经营规模不超过3 790.250 kg时,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系数为0.615,在1%水平上显著;当经营规模处于>3 790.250~48 818.360 kg 时,产品加工标准化的系数为0.706,在1%水平上显著;而当经营规模超过48 818.360 kg 时,产品加工标准化的系数不显著。说明适度规模经营范围内,产品加工标准化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产品加工标准化的经营收益的提高,但当经营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交易费用和组织管理成本共同决定了企业的边界[34],茶企加工标准化对经营收益的正向影响被抵消。
表10 门槛回归估计结果Table 10 Threshold regression estimation results
3.2.2 异质性分析
出于估计结果稳健性考虑,将经营规模按分位数划分为小规模经营水平、中规模经营水平和大规模经营水平3 组。回归结果如表11所示,小规模水平和中规模水平下产品加工标准化均在1%水平上显著,系数分别为0.641、0.698,即中规模经营水平下产品加工标准化对经营收益的影响要大于小规模经营水平;而大规模水平下产品加工标准化的系数不显著,与上文分析结果一致。进一步将小规模经营水平和中规模经营水平的茶企定义为适度规模茶企,反之为过大规模茶企,同时在模型中引入产品加工标准化与过大规模茶企的交互项进行检验(表11)。OLS 估计结果显示,交互项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过大规模经营水平对产品加工标准化的经营收益产生了“挤出效应”,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显著发挥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增收的积极作用。2SLS 和TEM 估计中交互项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进一步证实了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表11 规模异质性视角下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按分位数分组Table 11 The impact of product processing standardization on tea firms’ inco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ale heterogeneity: grouped by quartile
农业标准化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农业标准化推行的广度和持久度最终取决于标准化经营收益的提高。本研究发现:(1)产品加工标准化显著促进了茶企经营收益的增加,其中拼配工艺、感官审评促进作用显著,相较于未采取加工标准化的企业,采用加工标准化的企业的销售收入能高出10.01%。(2)异质性分析发现,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存在规模异质性。产品加工标准化对中规模经营茶企经营收益的促进作用大于小规模经营茶企,对大规模经营茶企作用不显著。适度规模范围内,经营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过大规模经营则会对产品加工标准化的经营收益产生“挤出效应”。受限于本研究样本主要来自于江西省茶企调研数据,基本以红茶和绿茶生产为主,故得出的结论可能具有区域性特征,后续需进一步扩充跨省样本数据深化研究。
基于上述主要结论,得到以下政策启示。一是要积极引导并加大茶企产品加工标准化的推广和应用,鼓励未实施标准化的茶企积极采纳;同时建议企业将拼配工艺纳入标准化体系之中,优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以提高茶企资源配置效率,使其朝高产、高质、高效之路发展。二是倡导适度规模范围内,要继续推进并鼓励茶企通过多种途径扩大经营规模,充分激发产品加工标准化的增收效应,重视茶企产品加工标准化的应用和实施,同时要规避规模茶企盲目扩大经营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