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云冈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4)
中国建筑素少变化,惟塔不然,其变化之多,几乎朝朝演变,而一个朝代又繁多式样。云冈石窟佛塔分布雕刻于洞窟内外中,不仅表现形式多样化,而且数量大,是云冈石窟一个重要雕刻题材。其中楼阁式佛塔又最为居多,它们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大部为中国的固有式样,即中国“楼阁式”与外来融合的特征,呈现出北魏木造式建筑之时代因素。
(一)中心楼阁式塔柱 云冈洞窟的中心塔柱是北魏常见的类型塔柱,这种塔柱矗立于洞窟内的中央位置,属于立体石质的塔柱,平面均为方形,四面皆雕刻有佛像,这种中心塔柱在云冈石窟共有八座,但它们的层数、开间琢像和建筑式样却不完全相同。而中心楼阁式塔柱的典型特征,均为方形楼阁式的建筑形制。实例见于第1、2窟和第39窟。
第1、2窟形制与布局基本相同,平面均为方形,窟高近6米,是云冈仅有的一组中央置有中心塔柱的双窟。第1窟中心塔柱为二层,后世修缮;第2窟中心塔柱为三层,但仿木结构瓦垅屋顶的写实性非常强,几乎真实地再现了一斗三升与人字拱在木结构建筑中的样式。第二、三层间龛式(圆拱龛与楣拱龛之间的变化组合)雕刻的统一性与变化性相结合的特点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特别是第二、三层四角斗拱下雕出了八棱面角柱,形成周匝回廊的建筑遗迹,更加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图1,图2)
图1 第1窟中心塔柱
图2 第2窟中心塔柱
第39 窟中心塔柱高约6 米,平面为方形,楼阁式瓦垄屋顶的建筑结构,可谓由仿木构檐形之物划分此立体为五层,其通体每层檐下以四面作龛造像。屋顶上镌刻有瓦垄,檐下有一斗三升拱与人字拱铺作,四个面的每层均雕刻有五个佛龛,龛内镂佛,每层的高度和面阔,自下而上逐层减低减窄。另外,出现一种与第1、2窟不同的式样,窟顶上部与最上层屋顶的山花蕉叶的四角上下对接、中部镌刻有相轮的刹顶新创造,可说是云冈石窟唯一的风格独特的佳作。该塔保存完好,是晚期洞窟雕刻木造式佛塔的珍贵实例,这是北魏云冈石窟最为忠实的仿木造塔形。(图3)
图3 第39窟中心塔柱
总之,云冈石窟内中央凿出一座连通地面和窟顶的塔柱,除第1、2 窟塔占石窟面积较小,其他塔占全窟内的大部分,四周形成细长的走廊。同时多数中心塔柱均雕刻为塔基宽大而塔身由下至上渐渐收分缩小的式样。并且中心塔柱四面同时开龛造像,各面内容式样大致相同,特别是这种中心塔柱模仿木构的方形塔柱,四面各层雕出各种佛像,在洞窟的中央雕出这种立体塔,完全再现了北魏当时木造楼阁塔原貌。中心塔屹立于窟内中央,其窟内还有在北壁雕凿本尊佛的配置,第39 窟中心塔柱比起第1窟、第2窟较小,且塔柱与壁面之间的空间也很狭窄,其东西壁与北壁均为千佛,在这个塔洞中心塔柱的雕造为石窟开凿的主要目的,以中央塔为礼拜中心。所以在这三个洞窟中心塔柱成为以佛塔为中心的统一伽蓝规划。
(二)壁面楼阁式浮雕塔 云冈洞窟内壁面上浮雕的楼阁式佛塔,数量达61座,形制主要由须弥座或素面塔基、仿中国传统楼阁式塔身与印度、中亚窣堵坡式的塔刹融合构成。其浮雕楼阁式塔有作为两龛之间分界的塔,有显示一对配置于佛龛或壁面两侧的塔,作为壁面柱状装饰的的效果,也有单独配置的塔。
这种塔型尚带有印度意味,但已融入中国楼阁建筑之精华而中国化。在云冈石窟中、晚期雕刻中均可见到,所呈现的屋檐、斗拱、鸱尾、瓦垄等,以及各层的比例关系,都是中国木构建筑特征的传统因素。以第1、2窟,第5、6窟,第11窟为例。
第1、2窟东壁均浮雕楼阁式塔,但其塔刹雕刻风貌却不同。第1窟东壁的雕刻风化非常严重,从这个残存的壁面中可看到四大龛间隔有浮雕塔三座,南起第一座塔身几乎全部风化,只可见最上一层佛像部分和塔刹之轮廓,第二座塔也只留残存塔身最上一层的屋檐部分,此塔顶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塔刹,保留了较清晰的塔刹,三刹相轮,顶部为宝珠,第三座塔则只残存着塔身的下半部分之雕刻轮廓和个别层间瓦垅,最底层为须弥座塔基,上方残存两层分别置二佛并坐(第1层)和坐佛像的圆拱龛,其中第二层上方的层间可隐约看见瓦垄雕刻样式。
第2 窟东壁的浮雕塔较第1 窟东壁保存较好,三座塔的塔基均风化不存,但塔身和塔刹形制则可以充分地领略其面貌。第2 窟东壁浮雕有三座楼阁式五层塔,至下而上逐层收分,每层均雕有一个佛龛,瓦垄屋顶,翼角悬挂有流苏,屋檐下无斗拱铺作。其中南起第一座浮雕塔保留塔身五层(最底一层仅见轮廓),第一、二、三层为二佛并坐帷幕龛,第四、五层为坐佛像和两侧立姿胁侍帷幕龛,塔刹须弥座其下相接屋顶,其上蕉叶出化生和覆钵,覆钵上立有一根单刹,顶上饰有宝珠。而与第1 窟东壁不同的,是在刹柱上悬挂有飘扬的“幡”,这是颇为有意义的珍贵的建筑设计形象。(图4)
图4 第2窟东壁浮雕塔
第5窟南壁是一个有强烈计划感的壁面,明窗两侧各有一个大象支撑的高浮雕楼阁式五层塔,在高度和形制上基本相同。此窟仅有这一对称佛塔,由大象驮着的楼阁式佛塔,不仅雕刻的体量巨大,而且是采用高浮雕技法,使塔形的建筑特征更为清晰。西塔与东塔基本相同,塔基为须弥座,塔身分为五层,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每层雕有圆拱龛,佛龛内一坐佛。屋面瓦垄平行排列,檐椽正身部分平行呈一线至角部椽子为扇列式,厚重的苫背,椽头断面是半圆形;塔顶须弥座之上置有一根刹柱,相轮为七重,刹顶饰有宝珠;值得注意的是西塔除了第一层外,每层檐下有伸出两卷瓣的拱头,即出跳的斗拱,第二层至第四层为四攒(转角处各一攒),第五层为三攒。另外,由于是被用来装饰整个壁面的,该双塔在整个壁面的对称完整性中,起到视觉美感上的重要作用,其中对称高浮雕大象驮塔形象,大象的前半身伸出壁面,为圆雕形式,头部与两前肢面对北壁,后半身隐入南壁,也为提高石窟的建筑布局起了大作用。(图5,图6)
图5 第5窟南壁东侧佛塔
图6 第5窟南壁西侧佛塔
第6 窟内东、西、南壁中层位置浮雕有十座楼阁式五层塔(现一座风化),技艺精湛,表现出很高的雕刻水平。东壁由下至上可分五层。第三层并列三龛,两龛之间和外侧各浮雕一座楼阁(图6)第5 窟南壁西侧佛塔式五层塔,最北侧的已经风化严重,其余三座保存完好。楼阁式浮雕塔基为须弥座,塔身五层,逐层收分,塔檐为瓦葺形屋顶,每层仿木构屋檐下柱子为方柱抹棱面,柱子上置栌斗,栌斗承柱头枋,檐下无斗拱铺作,有苫背,椽头断面是圆形或半圆形,排列很密,空档也不过一椽径,檐角椽与正身部分完全平行排列,屋顶瓦垄排列整齐,屋檐翼角处悬挂流苏;塔刹之须弥座上,饰有覆钵与山花蕉叶,蕉叶两侧悬挂有铃铎,覆钵上置三根刹柱,中间刹柱上饰九重(或七重)相轮,两侧饰七重相轮,冠宝珠。
西壁风化十分严重,由下至上可分五层。第三层并列三龛,两龛之间和外侧各浮雕一座楼阁式五层塔。由北向南依次介绍:最北侧的浮雕塔全部风化,第2 座浮雕塔仅存塔刹部分,须弥座、山花蕉叶两侧悬挂铃铎,保存完好,刹柱、相轮和宝珠仅见轮廓,第3 座浮雕塔除塔基和第一层北侧风化残损外,五层塔身部分及塔刹保存比较完好,形制与雕刻内容和东壁同层浮雕塔相一致,第4 座浮雕塔的塔基及其第一层皆风化,第二层仅残存屋顶部分,第三层至第五层保存较好,塔刹雕有须弥座及山花蕉叶,蕉叶两侧悬挂铃铎,值得注意的是其上无雕刻,与其他塔刹不同。
南壁由下至上分为五层,东、西两侧对称布局。第三层并列三龛,三龛之间浮雕两座楼阁式五层塔,形制和内容与东、西壁的浮雕塔相同。
另外,到了第5、6 窟采用特有的木造建筑,与第1、2 窟浮雕塔在洞窟中壁面上的间隔使用一样,也被运用于洞窟壁面佛龛间的分界装饰,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第6窟,以圆拱和盝形大龛之间均雕刻了云冈石窟最精美的中国传统瓦顶楼阁式浮雕塔,与第1、2窟壁面佛龛间的浮雕塔一样,是作为分界装饰意义而存在的。(图7,图8,图9)
图7 第6窟后室东壁中层浮雕塔
图8 第6窟后室南壁中层浮雕塔
图9 第6窟后室东壁中层南侧塔
(三)第11 窟浮雕塔 第11 窟是云冈石窟壁面雕刻浮雕塔中最多的一个洞窟,然而楼阁式佛塔多达25 座。由于此窟没有统一规划,各个壁面由大小不同的佛龛构成,可看到大小各异的佛塔,但各个壁面浮雕塔呈现出不规整的配置,而且佛龛与塔的布局也非常无秩序。(见插图1-4)没有像第1、2窟、第6窟那样在壁面几个大龛间起分界柱状作用,如南壁一例三层塔、西壁的七层塔,所看到的这些配置与洞窟的统一没有关系。(图10、图11)
图10 第11窟南壁明窗东侧
图11 第11窟西壁第二层南侧
此外,此窟大量的浮雕楼阁塔却出现在佛龛的龛柱装饰上,从这些佛塔的配置来看,一个作为佛龛两侧的龛柱,除了涵盖当时造型信仰思想之外,也反映出装饰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由于出现的位置多在佛龛两侧,(图12,图13)即作为龛柱之塔形,塔在建筑因素的特性装饰功能上,可比原始造塔的信仰性质要强烈。总而言之,第11 窟不同式样的佛塔与龛柱的变化等等,这些表明没有统一的规划,又不是同一时间之内凿成的,出现了云冈楼阁式佛塔壁面无序的现象。
图12 第11窟东壁第二层上部盝形龛
图13 第11窟东壁第三层中部盝形龛
总之,壁面浮雕楼阁式佛塔的塔基一般为须弥座式,塔身的各层间均以瓦垄屋顶装饰,向上逐层递减,顶上加一个印度窣堵坡式的塔刹,这种建筑的设计因素,便成为独特的中西融合的云冈石窟楼阁式佛塔。从洞窟壁面整体来看,浮雕楼阁式佛塔可以看作为等距离配置的柱子,这在建筑结构上说是没必要的,但塔形或柱型的表现可带来的视觉效果,被赋予了两龛间相互分界作为柱状装饰的意义,这在专门用作装饰的对称层塔中也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如此看来,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分界装饰的佛塔抑或独立配置的个体单塔,不同的布局表现,再一次说明了云冈石窟在壁面整体设计布局中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的艺术创作风格。
云冈石窟楼阁式佛塔,主要的形制特征,已见不到印度桑奇和巴尔胡特塔的原始形式,表现的形式和雕刻技艺方法也不同,在整个建筑结构及外观上中国成分多,已演变为中国式的佛塔。
1.中心塔柱的塔基平面,全限于一种正方形,表现了实际的造塔特点,即四面塔制,是当时塔的普遍形式。《魏书·释老志》云:“……佛图故处,凿为濛汜池种芙蓉于中。……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1](卷114,P3029)应该说方形的塔形是中国汉民族的式样。
2.浮雕塔的塔基,一般为须弥座式。这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须弥座式台基,式样简单。虽然第1、2 窟楼阁式的塔基部完全没有了,但在第5 窟南壁两侧的巨大塔形及第6窟的周壁,可看到塔立于须弥座式塔基上,此方式在云冈应该是通例。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束腰处呈直线,个别出现弧线状,如第11 窟西壁屋形龛内一座三层塔,这种曲线枭混,应该是由这种直线枭混演变而来。
1.塔檐皆直檐。塔身附以层层屋檐,逐层向上递减,而每层之壁皆垂直,这种为木造建筑的屋檐和中国传统的重楼建筑技术,例见第5窟南壁、第6窟周壁及第11窟南壁、西壁和第14窟西璧等。另外,塔檐之本身,亦有狭与广之两种,云冈塔身表现的即为广者,但亦有密与疏之两种,就是塔层少者相距疏,多檐者相距密。例见第1、2 窟中心柱塔表现出疏之塔檐;第39 窟则表现出密之塔檐,至其各檐之相距,则除最下之一层,其立壁具高广外,自此以上,距离渐上渐密。
2.塔的层数,皆是奇数。云冈石窟呈现有三层、五层、七层和九层,以三层、五层和七层塔居多,如第5、6窟五层塔、第11窟三、五、七层塔以及其他洞窟等,不同奇数层的佛塔均是写实的,与后代相同;也有一层,仅为覆钵塔,也可称为单层塔,如第14窟西壁等。
3.斗拱:斗拱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一种构件,斗拱的尺度和作法往往是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反映。云冈石窟楼阁式佛塔,显著表现出一斗三升拱与人字拱,还有如第5、6窟和第11窟檐下有若干出跳的斗拱铺作;另外,据观察亦不乏异同,是第1窟中心塔柱下层屋檐下正中为一斗三升兽形拱,斗拱左右均刻有四臂天人形象,作托扛状,用以代替斗拱,这种檐下人字拱被以四臂天人的形象所代替,强调了宗教意义并伴有美术设计理念的特殊例子,成为云冈佛塔中结构装饰之优美的建筑因素。
4.椽子:仅有一层,并已出现了扇列式的翼角椽子。屋面瓦垄平行排列,檐下有一斗三升拱与人字拱,按椽子至角部的排列方式出现一种为平列式,即檐角与正身部分的椽子完全平行排列;另外一种,即正身部分的椽子平行呈一线至檐角椽子为扇列式。
5.鸱尾:在第11 窟佛塔中多见屋顶正脊两端饰有鸱尾,每一层的屋脊都能看到鸱尾,这是云冈晚期洞窟木结构塔的一般形式。在正脊的两端饰有的这种“鸱鸟之尾”,呈现出“扶脊木”和脊桁的关键枢纽的建筑构件,这在楼阁式佛塔雕刻中更加表现出木构建筑的真实性。
云冈楼阁式佛塔,多层楼阁的塔身最上一层屋顶上,结合印度、中亚所传入的塔形要件构成的塔刹,极富简洁凝重的特征。其表现在“基坛(刹座)”上的“覆钵”、“山花蕉叶”、“刹柱(伞竿)”、“相轮(伞盖)以及宝珠”等基本构成要件,都集中置于在刹顶上,以至于整个塔形成为中外艺术融合之风格。如果说,多层重叠楼阁已使塔身高大,那么,装上印度式高尖的塔刹,就更显得顶天立地。通过在形制上的差异对比,这种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的多层佛塔,则以高取势,是云冈佛塔发展中的主流,一直贯穿在云冈楼阁佛塔中晚时期。如此,表现在云冈石窟雕刻中的楼阁式佛塔,便成为北魏时期中西合璧的新的艺术风格。
北朝是中国北方佛教石窟兴凿的重要历史时期,根据实物遗存,北朝时代所建的佛塔数量很多,即中国传统“楼阁式”建筑的尤为颇多。以云冈内容为基础,结合遗存现今的北朝石窟和北魏时期的中小型造像石塔形制,另外,结合考古发掘的北朝时期佛塔基址以及早期佛塔文献资料,可以窥见云冈佛塔的地位和价值。
(一)北朝时期的重要石窟 由石窟的位置判定若干的佛塔遗迹实例,对于了解当时的楼阁式佛塔颇有价值。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雕刻(绘画)了大量的佛塔形象,其中敦煌莫高窟北魏254 窟、257 窟佛塔,[2](图版35、图版43)尤其是254 窟南壁壁画中的三层楼阁式佛塔,塔基平面为方形,充分体现了楼阁式佛塔;龙门石窟药方洞北壁三层塔、莲花洞外壁三层塔以及唐字洞等;[3](图版101、图版46、图版96)云冈石窟第1、2 窟和第39 窟的中心塔柱和浮雕楼阁式塔等,可知四面方形、重层的佛塔是当时的主要造塔规制。
另外,同时期也存在的中小型造像石造佛塔实物,[4](P547-573)其规模远较小,例如北魏天安元年(466)曹天度造千佛方塔,[5](P68-71)太和二十年(496)曹天护造塔[6](P83-85)和山西羊头山北魏造像塔,[7](P38-41)这些民间的石造造像均为仿木构楼阁式,方形重层四面雕刻佛龛的形制。其中曹天度造千佛塔与云冈石窟开凿时间相近,九层方塔,高约2 米,与云冈石窟第6 窟的金刚宝座塔很相似,每层塔檐为仿木构结构,可看出此塔与云冈石窟有着密切关系。由此,我们从北魏时期的这种仿木构楼阁式的石造佛塔,也可以得知北魏造塔多限于平面方形,而且均采用仿木构楼阁式建筑形式,而重层以奇数为主,是当时塔的普遍形式。
(二)考古发掘的北朝时期佛塔基址 关于北期时期木构佛塔虽实物无存,但就目前北朝时期的佛塔遗址的考古发现,主要有今山西大同的北魏平城思远寺遗址[8](P4-26)、今辽宁朝阳的北魏龙城思燕寺遗址[9](P107-108、P126-133)以及今河南洛阳的北魏洛阳永宁寺遗址等。[10](P13-16)从这些遗迹观察,建筑格局规模宏大,虽时间不同但明显存在着延续关系,既有许多不同处也有一些共同特性。这几座佛塔均为土木结构的楼阁式佛塔,台基皆为方形,而且台基的四面中间还有台阶踏道,均具有仿中国传统重层楼的建筑结构和绕塔礼佛功能。其中北魏平城思远寺的木塔遗址保存完整,应该是平城时期永宁寺的缩影,据考古发掘得知木塔为方形环塔心回廊式木塔,面阔五间,较为特殊是与云冈中晚期洞窟的楼阁式中心塔柱与浮雕塔,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建筑结构等方面,可以明显表现出很多相似处。另外,在云冈石窟山顶遗址的历次发掘中,[11](P119-121、P213-215、P538-543)三座北魏塔基,平面皆为方形,这与上述的经过考古发掘的北朝皇家寺院建筑的木塔相同的。
(三)相关历史资料的早期佛塔 印度窣堵坡即佛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相结合,而把原来的窣堵坡缩小置于楼阁上成为塔刹,由此中国式的佛塔诞生了。至于中国传统楼阁式建筑的历史,根据史料,在正史文献中得到较为详细的描述,是东汉末年笮融在徐州建造的浮屠寺,且史书对佛塔形制的描绘,尤为珍贵。如《三国志·刘繇传》载:“笮融者……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12](卷49,P1185)《后汉书·陶谦传》也记载:“初,同郡人笮融,……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13](卷73,P2368)记载中显明地让我们得知,这可为中国楼阁式塔的萌芽。这些文献记载的楼阁式的建筑结构作为佛塔形制的主体,是中国早期楼阁式佛塔建筑的重要结构因素。
在汉画像砖(像)或陶质冥器中,且有多层楼阁式建筑形象,极为居多。其中在四川什邡县考古发掘的一座东汉画像砖残墓中,一块画像砖画面中间有一佛塔,表现的是楼阁式佛塔,有专家认为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佛塔实物形象。[15](P62-64)我们发现云冈石窟雕刻中楼阁式塔与这一画像砖中的佛塔图像基本相似。
关于云冈石窟同时期或较早的木结构佛塔,未能得见,但根据文献记载,北魏时代所建造的多层佛塔数量很多,其据《魏书·释老志》云:北魏皇兴元年(467 年)平城的永宁寺七级塔“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又於天宫寺……皇兴中(467~471年)又构三级石佛图……高十丈,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15](卷114,P3037-3038)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明帝熙平元年(516 年)洛阳的永宁寺塔,且据《洛阳伽蓝记校释》载“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16](P10)这些文献记载是我们研究北魏佛塔式样宝贵的参考资料,三层、五层或多层木塔也同样是北魏塔形的普遍式样,即很显明地是说明运用木结构的重楼作为建筑主体。有研究专家云:“……故我们可以相信云冈塔柱,或浮雕上的层塔,必定是本着当时的木塔而镌刻的,绝非臆造的形式。”[17](卷3、4,P187)可以说,云冈石窟的佛塔印证了史书上记载的早期楼阁式塔的形式,虽然,比较研究北魏佛塔的建筑特征,石窟中的楼阁式佛塔雕刻与文献资料上所载无法应对,但该是介于文献与木造间接的可贵资料。
从佛塔文献与实物资料来看,综合北朝时期佛寺木塔的遗迹,结合同时期的佛教石窟,从这些佛塔中,可知重层的中国楼阁式佛塔是北朝时朝主要的造塔规制,是当时佛塔的普遍式样。可以说,云冈石窟楼阁式佛塔是以雕刻形式保存下来的较为全面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北朝时期佛寺木塔的特征提供了佐证,也可说是当时木塔的石仿模型了。另外,云冈石窟中的重层楼阁式四面塔,结合印度窣堵坡塔刹,而塔刹较多地保留了佛塔的原始性,这种原始性应该窣堵坡状的差异和云冈佛塔的再创造观念。
云冈石窟楼阁式佛塔,既反映了建筑形制在中印之间的流播变迁,也反映了佛塔传入中国初期的佛教建筑特性,透过它们亦可知雕刻于洞窟的佛塔源流,对于了解当时的发展演变和建筑的共同特性,以及时代渊源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云冈石窟的楼阁式佛塔,侧重于突出传统木造建筑范式和佛教作用,通过时代性、象征性的手段,在云冈中、晚期开凿时代前后之际被广泛镌刻,雕刻的内容又为宣扬佛法提供载体,显现出北魏时期的造塔信仰,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外艺术融合之风格,可以说是一座座完整的北魏楼阁式木塔模型的再现,这不仅是中国楼阁式塔的成功范例,而且折射出北魏造塔技术的传统因素与建筑结构融合的外来因素;另外,在数量上与其他塔型相比,楼阁式塔在云冈雕刻中普及而盛行,与北朝时代楼阁式塔的大量建造密不可分,如此看来,以楼阁式佛塔雕刻于佛教艺术石窟中,真实地表现了北魏时期显著的时代因素。再者,比较北朝时期的佛塔特征,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佛塔即浮图传入中国后,在传播、衍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成为三级乃至九级的中国楼阁式佛塔,在北魏时期得到发展,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从这一视角分析当时建造者对时代因素的认识,也是可以有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