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率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改善及对神经因子影响分析

2023-07-03 02:54李超李萌何养权雷岩
贵州医药 2023年6期
关键词:可塑性病程量表

李超 李萌 何养权 雷岩△

(1.陕西省康复医院运动疗法一科,陕西 西安 710065;2.陕西省康复医院物理因子疗法科,陕西 西安 710065;3.陕西省康复医院精神康复科,陕西 西安 710065)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精神并发症,同时脑卒中后抑郁与更严重的认知障碍和死亡率增加相关,虽然抑郁在脑卒中后很常见,但目前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的评估、预防及治疗的指南很少,现有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平平,且副反应明显[1]。颅磁刺激为近年来临床较为常用的安全、新型、无创生物治疗技术,通过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可促使脑细胞去极化,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状、精神症状等[2]。因此,本文旨在分析不同频率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改善及对神经因子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本院诊疗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3例,随机分为高频组(n=42)和低频组(n=41)。高频组中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8.05±3.66)岁;男21例,女20例;病程1~3个月,平均病程(2.05±1.62)个月。低频组中年龄57~80岁,平均年龄(68.08±3.56)岁;男23例,女19例;病程1~3个月,平均病程(2.08±1.64)个月。纳入标准:首次脑卒中,并根据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分。排除标准:进展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其它脑血管疾病;有癫痫和其他精神疾病;严重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无法进行临床心理测试;近4周内接受过抗抑郁药物或心理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

1.2方法全部患者入院期间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作业疗法、个体化物理疗法等,予以稳定斑块、降血脂、降血糖、调节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均服用艾司西酞普兰(H20143391,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日1次,剂量是10 mg,连续用药1个月。应用经颅磁刺激治疗仪(YRD-CCY-Ⅰ型,武汉依瑞德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实施治疗,首先对于运动阈值实施测定,叮嘱患者取仰卧位或者是半卧位,依据10~20国际脑电记录系统放置F3点,取8字线圈,直径为9 cm。根据磁场刺激脉冲不同分成低频(10Hz rTMS)、高频(20Hz rTMS)两个刺激模式,高频刺激为左背外侧前额叶,低频刺激右背外侧前额叶,线圈与皮切面距离为0.5 cm,治疗过程中加强看护,尽量避免头部移动。治疗期间磁场强度是运动阈值的80%,刺激5 s后间隔20 s,时长20 min,共960次脉冲,治疗1次/d,连续1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采用HAMD-17(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4]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抑郁情况;采取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MoCA(认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BMI(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检测并比较两组神经因子水平。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高频组患者有效27例,显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69%;低频组患者有效18例,显效1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19%。高频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低频组(χ2=4.272,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抑郁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HAMD-17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0 d、20 d、30 d后,两组HAMD-17评分均逐渐降低,且高频组评分明显较低于低频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抑郁水平比较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PSQI、MoCA、BM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QI均降低,MoCA、BMI评分均升高,且高频组PSQI评分低于低频组,MoCA、BMI评分高于低频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情况比较分]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神经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20 d、30 d后,两组的神经因子水平均逐渐升高,且高频组神经因子水平明显较高于低频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因子水平比较

3 讨 论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尽早开展规范化治疗,可有效改善精神缺损功能以认知功能,还可降低残疾程度,改善机体预后,促进其生活质量提升,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5]。

本文结果显示,高频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低频组(P<0.05),分析原因,高频模式的颅磁刺激治疗时可明显增加患者多巴胺释放,同时还可促进外源性5-HT水平调节,可对大脑内神经递质水平产生明显影响,可促进治疗效果提高。治疗10 d、20 d、30 d,高频组HAMD-17评分明显较低于低频组(P<0.05),且高频组PSQI、MoCA、BMI评分均低于低频组(P<0.05),说明高频模式颅磁刺激治疗后,可减少患者小脑皮层代谢谷氨酸受体、蛋白激酶C等神经可塑性蛋白的合成,同时还可增加小脑皮层糖代谢,进而调节神经生化效应,促进神经可塑性增强,且高频模式还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增强突出可塑性,促使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进而增强神经中枢易化作用,可明显改善抑郁程度与认知功能,有利于日常生活功能恢复[6]。

本文结果还显示,治疗后,高频组神经因子水平显著高于低频组(P<0.05),说明高频治疗时可进一步改善机体脑灌注与血脑屏障,可增强神经纤维的再生与可塑性,可降低外、内源性神经元损害[7]。

综上,在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中,不同频率颅磁刺激均可改善患者抑郁水平,其中低频模式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具有理想效果,而高频模式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提生活质量指数、认知水平以及神经因子水平方面更为理想,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减轻疾病损害,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可塑性病程量表
甲基苯丙胺改变成瘾小鼠突触可塑性基因的甲基化修饰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超声刺激小鼠伏隔核后c-Fos蛋白及结构可塑性改变的实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转GDNF基因的BMSCs移植对大鼠脑出血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