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桦
川渝地区民间童谣是川渝民俗风情的载体,生动刻画了川渝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川渝地区民间童谣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教育价值,其节奏性、多变性、艺术性,对幼儿有着无尽吸引力。传承优秀民间童谣,有助于幼儿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本文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出发点,分析川渝地区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教育价值以及困境,提出园—家—社三方协同的幼儿园课程融入模式。
1 川渝地区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阐释
童谣,是依据儿童真实的生活场景、情感体验与语言特点所编制的,专为儿童聆听吟唱的传统韵文。川渝地区民间童谣,以川渝方言为根基,通过吟诵的方式流传至今。这些童谣大多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清晰易懂,文字表述浅显,生动刻画了川渝地区儿童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画面、传统习俗及社会风貌,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这些源自民间的简短歌谣蕴含着丰富的方言词汇,既是川渝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承载了川渝特色的民俗风情。川渝地区民间童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文化情境和德育理念,通过对民间童谣的吟唱,幼儿可以深入地感受川渝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社会规范、培养道德情操,增强对川渝地区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1 语言启蒙
川渝地区民间童谣,以其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为根基。川渝方言的使用,使得川渝地区民间童谣更加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民间童谣也赋予了川渝方言活力。川渝地区民间童谣大多讲究语句押韵,如童谣“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就过年;娃娃想吃肉,老汉没得钱。”这首童谣每句以“an”韵母结尾,一韵到底,表现出汉语语言的回环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幼儿喜欢。又如童谣“金瓜瓜,银瓜瓜,地里瓜棚结瓜瓜,瓜瓜落下来,打着小娃娃,娃娃急得叫妈妈。”这首童谣每句以“a”韵母结尾,节奏明快,读起来趣味盎然。吟唱童谣的过程中,幼儿自然而然地习得川渝方言母语,萌发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更多语言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2 认知启蒙
川渝地区民间童谣的产生与传承与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传递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川渝地区早期的童谣,在内容上多反映大众劳作情况,表现了生活艰苦的人们的勤劳与乐观。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童谣逐渐呈现出幽默诙谐的特点,在电脑和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吟唱童谣成为幼儿日常生活的消遣娱乐方式。透过川渝地区民间童谣,对川渝地区社会发展也能略知一二。如童谣歌唱川渝特产,“天府之国在四川,哪里物产样样全;麻糖饼、芝麻秆,合川桃片真香甜;米花糖、香榨菜,内江白糖红灰毛;保宁醋、松花蛋,临江酿出好豆瓣;龙抄手、钟水饺,夫妻肺片赖汤圆;大曲酒、担担面,味道硬是样样鲜。”这首童谣通过寥寥几句话,将川渝地区的特产进行了总结,幼儿在吟唱儿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于各地特产的认识。另一方面,部分童谣还能传授幼儿数字知识,如童谣《拍手歌》,从“你拍一,我拍一”一直唱到“你拍十,我拍十”,吟唱这首童谣,不仅能帮助幼儿有效建立数的概念,还能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
1.3 劳动教育
川渝地区民间童谣的劳动教育价值深远且独特,这些民间童谣,不仅能够向幼儿传递劳动的乐趣和重要性,也能够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让幼儿从小就能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川渝地区民间童谣中融入了大量的劳动元素,将劳动场景和劳动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幼儿在吟唱这些童谣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理解劳动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童谣中,劳动者往往被描绘成崇高的形象,歌词赞美和歌颂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劳动成果。这种对劳动的尊重和赞美,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让他们明白劳动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方式。通过这些童谣,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劳动教育,能形成勤劳、节俭、自立等优良品质。如童谣《打铁学艺》,“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割燕麦。割一把,满坡撒,割一升,喂岩鹰,割一角,喂麻雀。”这首童谣内容是在唱打铁学艺,蕴含着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内涵。
1.4 道德教育
川渝地区的民间童谣除了反映社会生产生活之外,还直接或间接传递教育理念,将最质朴的“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标准传递给幼儿[1]。这些童谣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形式,描述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展现了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传递着深刻的道德教育理念。川渝地区民间童谣的道德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其传承性上。这些童谣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不仅传递了古老的道德智慧,也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道德需求。通过吟唱这些童谣,幼儿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童谣《排排坐,吃果果》,“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吟唱这首童谣,可以培养幼儿谦让、团结的美德。又如这首讽刺占便宜之人的童谣,“占欺头,吃欺头,打齐别个骸膝头。”这首童谣短短三句,方言交织,讽刺爱占便宜之人只有别人膝盖这么高,以开玩笑的口吻告诫幼儿要做一个大度、慷慨之人。
2 川渝地区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困境
2.1 川渝地区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课程中“失声”
川渝地区民间童谣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川渝地区民间童谣,刚好契合了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游戏性等特点。但在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实践中,鲜少看见幼儿园教师开展川渝民间童谣相关的活动。川渝地区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课程中“失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园教师缺乏川渝地区民间童谣相关储备知识,对于川渝地区民间童谣背景和寓意,缺乏深入的理解。川渝地区民间童谣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消亡,导致幼儿园教师想要获取相关知识变得尤为困难。尤其是当今幼儿园教师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在童年时也并未接触大量的川渝地区民间童谣,对川渝地区民间童谣有疏离感。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依赖于教师教材,虽然随着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幼儿教育愈发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性,但仍有部分幼儿园教师忠实地执行教师教材,缺乏利用民间资源和开发地方性特色课程的意识。
2.2 川渝地区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课程中“失效”
在当今幼儿园教育中,即便有部分幼儿园教师仍在努力传承优秀的川渝地区民间童谣,但效果欠佳。一方面是因为川渝地区民间童谣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对于川渝地区民间童谣认识有失偏颇,认为这些民间童谣已经不符合当下的教育观,也已经远离了幼儿的生活,便对之嗤之以鼻。另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发展,高楼耸立,幼儿很少有跟同伴一起玩耍的时间,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占据了幼儿的日常生活。民间童谣缺乏了人们口耳相传的土壤。当今社会,幼儿的闲暇时光大多充斥着培训补习、动画动漫,媒介时代,幼儿间锐减的肢体接触机会与现实中被挤压的共同游戏时空,使得民间童谣游戏只能被搁浅[2],这也导致川渝地区民间童谣的传播受限。
3 川渝地区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具体策略
3.1 “川渝童谣我知道”幼儿园主题活动
川渝地区民间童谣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学易唱,是非常契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川渝地区民间童谣的音韵美、节奏美、趣味性、游戏性,也能激发幼儿欣赏民间童谣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开展“川渝童谣我知道”的幼儿园主题活动。首先教师要从丰富的川渝地区民间童谣库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筛选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审美、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川渝民间童谣。如童谣《黄丝蚂蚂》(黄丝黄丝蚂蚂,请你家公家婆来吃嘎嘎,坐的坐轿轿,骑的骑马马)、《大月亮小月亮》(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嫂嫂起来打鞋底,婆婆起来舂糯米。糯米舂得喷喷香,敲锣打鼓结婆娘。婆娘下河点高粱,高粱不结籽,扯了高粱栽茄子。茄子不开花,扯了茄子栽冬瓜。冬瓜不生毛,扯了冬瓜栽红苕。红苕不牵藤,家中有个大懒人)等。这些童谣简短、单纯、有趣、易诵易记,适合幼儿吟唱。
以筛选后的川渝地区民间童谣为素材,教师可以开展语言领域民间童谣欣赏活动、“说说我知道的童谣”谈话活动等,在社会领域中也可以将民间童谣作为素材融入,在艺术领域中开展童谣吟唱活动,如催眠童谣《月亮》《月亮光光》《姊妹烧香》《月亮晃晃》《星星睡觉》。在科学领域中可以将数数与民间童谣融合。在体育活动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民间童谣,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锻炼身体[3]。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在阅读区投放民谣相关绘本和读物,在建构区投放不同时期建筑物的图片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民间童谣创编比赛和诵读比赛等活动,再现川渝地区民间传统童谣的吟唱场景。
3.2 “川渝童谣共读共创”家庭延伸活动
川渝地区民间童谣的传承除了幼儿园场域,家庭也是重要的场域之一。教师可以将“川渝童谣我知道”幼儿园主题活动延伸至家庭中开展“川渝童谣共读共创”家庭延伸活动,鼓励年轻父母与幼儿一起吟唱、诵读和创编民间童谣。通过亲子共读共创、亲子游戏等互动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感受与学习川渝地区民间童谣,领悟语言的美妙,也能够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还可以促进川渝地区民间童谣的传递。在这一活动中,家庭成为川渝民间童谣传承不可或缺的场所,川渝地区民间童谣也成了亲子互动中适宜的元素,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着幼儿成长。
3.3 “川渝童谣进社区”社区延伸活动
教师可以将“川渝童谣我知道”幼儿园主题活动延伸至社区之中,开展“川渝童谣进社区”的延伸活动。一方面可以在社区中展示各个家庭和幼儿创作的川渝童谣作品,将丰富多彩的川渝童谣带到社区居民身边,让师幼、家长、居民共同参与到川渝童谣的吟唱、诵读和表演中,亲身体验川渝童谣的独特魅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童谣带来的乐趣和文化价值。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川渝民间童谣展览区,展示各种珍贵的童谣书籍、音频和视频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川渝地区民间童谣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促进川渝地区民间童谣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丰富的生活经验也能够反哺幼儿园课程,部分年纪稍长的社区居民亲眼见证了川渝地区的社会变迁,说不定对于川渝地区民间童谣有着深刻的见解,通过与之交流、探讨,也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川渝地区民间童谣的发展历史。“川渝童谣进社区”社区延伸活动,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川渝地区民间童谣文化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让川渝地区民间童谣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在社区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得以传承和发展。
引用
[1] 卓俊科.河南民间童谣的乡土启蒙[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0,35(3):49-55.
[2] 何珍,肖思琴.湘西民间童谣游戏自然传承的危机:现状、归因及对策[J].湘南学院学报,2022,43(4):107-111+116.
[3] 习海娴.民间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研究及开发策略[J].家长,2023(1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