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管理优化研究

2023-06-30 21:04:45陆晨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维修养护工作流程管理优化

陆晨

摘要 文章基于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管理的现状,通过对管理模式、工作流程和成本效益等维度的分析,进行有关优化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管理举措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将维修养护工作按照不同等级进行分类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共享;(2)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和流程规范化,优化维修养护工作效率和质量;(3)加强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的措施,升级维修养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4)建立维修养护信息化平台和智能化监控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和响应速度。

关键词 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管理优化;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 U213.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8949(2023)11-0164-04

0 引言

轨道线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其维修养护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在实际运营中,轨道线路会遭受各种不同程度的磨损和损坏,因此对其维修养护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优化至关重要。该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梳理,分析现存研究成果,并从现存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和归纳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管理的优化策略和方法,探索如何实施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管理优化方案,以及评估其实施效果;同时,结合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实际案例,深入探讨其维修养护管理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和方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将研究结果具体化,更加贴近实际,探索实施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管理优化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为轨道交通线路维修养护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1 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管理现状分析

1.1 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据统计,2022年全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9 584 km,车站5 609座。全年实际开行列车3 316万列次,完成客运量194.0亿人次,完成进站量116.9亿人次,客运周转量1 560亿人次公里[1]。

轨道交通的高效发展,使得交通轨道线路的维修养护工作变得日益重要。然而,由于轨道交通的特殊性和维修养护具有技术门槛等因素,导致其维修养护工作的管理难度相对较高。目前,我国的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缺乏规范化管理。中国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的管理和操作存在着低规范化的情况,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容易导致人员与设备浪费以及安全隐患[2]。

二是设备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尽管中国在轨道交通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在设备技术维度相对滞后。有些设备技术虽然在国外已经得到迭代应用,但在中国仍未进行推广,设备技术水平的滞后就导致了维修养护的成本和难度增加[3]。

三是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安全隐患依旧存在。交通轨道线路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中国轨道交通的安全事故部分是由于维修养护的低规范化造成的[3]。

四是养护人员素质普遍处于较低水平。軌道交通维修养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而目前从事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此外,部分维修养护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难以为安全赋能。

1.2 维修养护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轨道交通维修养护管理模式主要分为2种,即内部管理模式和外部合作模式。

内部管理模式是指轨道交通企业自行组织维修养护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实现对维修养护的全面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保证维修养护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能够优化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不过,内部管理模式的缺点也比较突出,轨道交通企业自行组织维修养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的管理成本较高。

外部合作模式是指轨道交通企业将维修养护工作委托给专业的维修养护公司,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维修养护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管理成本,同时能够获得专业化的维修养护服务,升级维修养护水平。不过,外部合作模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将维修养护工作委托给专业的维修养护公司,需要轨道交通企业与外部公司协调配合,在人员、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4-5]。

综合来看,内部管理模式和外部合作模式各有所长,选择何种模式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选择和考虑。

1.3 维修养护工作流程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维修养护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

一是巡检。作为维修养护工作的基础,巡检旨在发现轨道线路存在的问题。巡检可以通过人工巡视、设备巡检或者联网监控等方式来实现。通过巡检,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及时发现线路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维修和保养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二是保养。保养是指对轨道线路进行日常的清洁、养护和调整,是一种保证轨道线路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日常的保养工作包括清洗、除锈、涂漆、拧紧螺栓等。这些日常保养工作可以大幅提升轨道线路的寿命和可靠性,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

三是维修。在巡检或者保养过程中发现轨道线路存在问题,则需要对轨道线路进行维修工作。维修是指在发现故障后对轨道线路进行紧急维修和修复,其具体工作主要包括更换部件、维修电气系统、检查车辆等。通过及时的维修,可以尽快恢复轨道线路的正常运作,不影响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

四是更新改造。更新改造是指在轨道线路设备老化或技术更新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更换或升级。更新改造工作可以提升轨道线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运行效率[6]。

除此之外,轨道交通线路的维修养护工作流程还包括日常巡查、日常维护、定期检修和大修等环节。其中,日常巡查和日常维护是保障轨道交通线路安全和稳定运行的基础,定期检修和大修的目的则是保障轨道交通线路的长期可靠运行。

1.4 成本效益分析

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首先是设备和人员成本,主要包括设备采购、维护和更新以及人员培训和管理成本;其次是时间成本,如维修和更新所需时间以及停运线路所带来的损失成本;还需考虑到安全风险成本,例如在进行大修时可能会涉及线路关闭,导致客流量减少、运营效率下降,甚至可能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在成本效益分析中进行充分考虑[7]。

此外,成本效益分析也需要考虑到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对维修养护方案的影响。随着轨道线路设备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新的自动化设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大幅提升维修养护效率和准确性,降低运营成本和安全风险。同时,市场变化也可能导致交通运营形式的变化,例如地铁运营商应该要考虑在日常维护中采用一些更加环保、节能的方法,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8]。

综上所述,成本效益分析是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成本和效益的影响,制定出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的方案,可以大幅提升軌道交通线路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降低维修养护成本和风险,为城市交通发展赋能,推动城市出行方式变革。

2 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2.1 维修养护工作分级管理

现存的维修养护管理模式采用单一的管理层次来进行维修养护工作的分配和监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区域、设备、工种的差异性,采用单一的管理层次往往难以满足维修养护工作的需要。因此,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来对维修养护工作进行分配和监督,可以更好地实现维修养护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分级管理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根据工作的难度、强度、重要性和维修养护工所需技能的不同,将维修养护工作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标准。例如,在轨道线路的维修养护中,可以根据维修养护的内容和难度,将维修养护工作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等级。一级维修养护工作通常包括轨道线路的检查、清理、涂油等日常维护工作;二级维修养护工作包括轨道线路的小修、维修、更换等中等难度的维修工作;三级维修养护工作则包括轨道线路的大修、加固等高难度的维修工作[9]。

通过分级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不同等级维修养护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大幅地提升轨道维修养护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等级制定相应的培训和技能提升计划,大幅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更好地满足不同等级维修养护工作的需要[10]。

2.2 维修养护流程制定

制定合理的维修养护流程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控制维修养护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首先需要明确维修养护工作的具体步骤包括检查、维修、保养等;其次要对每个步骤进行细化,确定具体的操作流程和责任人员,明确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针对现存的维修养护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一套优化的维修养护流程。新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问题诊断阶段:对轨道线路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和诊断问题。

维修方案设计阶段: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制定相应的维修方案,并在方案中明确维修后应达到的效果。

维修作业准备阶段:准备所需的人员、设备和材料等,为维修作业工作提供保障,确保维修作业能够顺利进行。

维修作业执行阶段:严格按照维修方案进行作业,保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维修作业验收阶段:对维修作业进行验收,检查维修作业后是否达到维修逾期,确保维修结果符合要求。

在新的维修养护流程中,每个阶段都涵盖明确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同时,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求相关人员进行记录和反馈,确保维修养护工作的全程可控[11]。

优化后的维修养护流程能够有效提升维修养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由于工作职责不清晰、工作标准不明确、工作流程不畅、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导致的工作延误和漏洞。

2.3 维修养护设备和技术完善

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设备和技术的完善对于优化维修养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更新维修养护设备。针对现存的维修养护设备老旧、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综合企业成本效益分析,可以考虑引进现代新型的技术设备,如全自动轨道维修机、高效能清障车等,推动设备迭代更新,以此达到提升维修养护效率和质量升级的目的。

二是加强技术培训。针对目前维修养护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企业应该加强对维修养护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其维修养护技术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维修养护工作。

三是推广应用新技术。在维修养护工作中应用新技术,如激光测量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等,特别是在巡检、保养与维修阶段,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维修养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成本。

2.4 信息化管理推广

信息化管理是目前企业管理的重要趋势,交通轨道线路的维修养护管理也应实现信息化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该文提出以下信息化管理推广措施:

一是建立维修养护信息平台。通过建立维修养护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协作管理和资源配置,大幅提升维修养护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是引进移动终端设备。在维修养护现场应用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可以更高效地进行信息录入和查询,及时实现维修养护基础信息的共享,提高维修养护协助水平与效率。

三是推广智能化设备。在维修养护过程中应用智能化设备,如无人机、机器人等,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增加工作效率,同时预防因长时间作业或疲劳作业所到来的安全隐患和维修养护不到位的情况。

3 案例分析

3.1 案例概述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我国交通轨道线路的现实维护情况,该文以案例调研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3.1.1 案例交通轨道线路发展现状

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建成多条轨道线路,形成了一定的网格化交通网络。其中,一号线、二号线和三号线等主要线路是该城市的交通干线,负责承载大量乘客的出行需求。同时,还有多条支线和环线,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的交通选择。

3.1.2 案例维修养护管理模式

该轨道交通公司的维修养护管理模式主要采用分散管理模式,即由各个线路的维修养护小组分别负责各自线路的维修养护工作。这种模式虽然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也存在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等问题。

3.1.3 案例维修养护工作流程

维修养护工作流程包括日常巡查、维修保养、大修、检修等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维修养护小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容易导致工作流程不畅、工作效率低下。

3.1.4 案例成本效益

从成本效益角度看,该轨道交通公司的维修养护成本较高,主要原因是维修养护小组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人力、物力和时间等成本都相应增加。另外,由于该公司维修养护设备和技术相对滞后,导致维修养护效率低下,导致成本增加。

综上所述,该轨道交通公司的维修养护管理现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在维修养护管理模式、工作流程、设备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等维度加以改进,大幅提升维修养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确保市民的乘车安全和便捷。

3.2 改进措施分析

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以下优化方案:

3.2.1 采用集中管理模式

改变目前的分散管理模式,建立中心化的维修养护管理机构,负责全局维修养护管理工作,统一协调各维修养护小组的工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

3.2.2 优化维修养护工作流程

建立科学的维修养护工作流程,将日常巡查、维修保养、大修、检修等工作分阶段进行,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和责任分工,加强各维修养护小组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提升维修养护工作效率[12]。

3.2.3 完善维修养护设备和技术

引进先进的维修养护设备和技术,如无人机、红外线测温仪、机器人等,大幅提升维修养护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对维修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振维修养护技能和专业素养[12-13]。

3.2.4 推广信息化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维修养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大幅提升维修养护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同时加强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优化维修养护管理水平。

4 结语

交通运输领域是现代城市权重极高的基础设施之一,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轨道交通线路的增加,轨道交通维修养护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该文通过对交通轨道线路维修养护管理现状的分析,深入探讨轨道交通维修养护管理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轨道交通维修养护管理中,需要考虑多维度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维修保养、设备更新改造、人员培训、安全管理、成本效益等。因此,在制定轨道交通维修养护管理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的方案。

针对轨道交通维修养护管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该文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解决方案。例如,采用现代化自动化设备来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降低运营成本和安全风险;同时,还需要重视人员培训和安全管理,确保轨道交通线路运营的安全可靠。

总之,轨道交通维修养护管理是轨道交通运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保障轨道交通线路的安全运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宇, 许玉德.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钢轨全寿命养护策略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8(12): 45-48.

[2]赵紫京, 冶子伟, 孙柏辉.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养护维修及病害整治综合技术研究[Z]. 西安: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2015-12-07.

[3]梁晨. 基于状态修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轨道养护维修模式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7.

[4]卢耀荣, 车红坤. 从环保角度看城市轨道交通的轨道结构[J]. 中国铁路, 2000(6): 39-40.

[5]王乾宇.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工务系统维修管理模式[J]. 科协论坛, 2012(8): 126-127.

[6]王军. 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设施设备维修施工管理的研究[J]. 地下工程與隧道, 2015(3): 23-25+34+51.

[7]于春华. 城轨交通轨道维修工作内容和管理模式的探讨[J]. 都市快轨交通, 2007(6): 72-75.

[8]褚藏. 城市轨道交通钢轨打磨研究[J]. 铁路采购与物流, 2019(1): 33-35.

[9]梁晨. 基于状态修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轨道养护维修模式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7.

[10]李成辉. 轨道工程[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11]马莉骍,何欢. 城市轨道线路养护与维修技术[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21.

[12]许玉德.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检测与修理[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8.

[13]刘峻峰. 铁道线路维护[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猜你喜欢
维修养护工作流程管理优化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少儿图书编目工作概述
高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情景设计探讨
220kV智能变电站线路保护改造工作流程探讨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优化研究探讨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成本和进度管理控制策略研究
浅谈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运行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 06:00:49
浅谈消防灭火救援装备管理的优化策略
水闸工程运行与管理工作探析
论货运机车管理优化策略
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 2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