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2023-06-30 23:01:12徐卉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情目标音乐

徐卉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本文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将从规范的教学设计、有效设问和提升教师基本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节好的音乐课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密不可分的。课堂中,不仅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参与度,增加学生自主聆听、模仿、表现、创编的能力,还需要让课程中的环节有贯穿性,达到“自然生成”的效果。在课前要准备好清晰的教学设计,打磨设问,不断提升教学基本功。

一、规范的音乐教学设计辅助有效教学

(一)音乐教学设计的概念

音乐教学设计,是根据音乐学科特点综合考虑教师、学习者、教学目标、教材、媒体、评价等各个方面因素,分析音乐教学问题和需求,设计解决他们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加以实施并由此进行评价和修改,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参与度,让学生得以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音乐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基本要求

一篇规范的音乐教学设计,首先是文本格式的规范,比如:字体字号、行间距、格式段落等;其次教学设计的内容需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设计意图和教学过程等几個块面。

2.教学目标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而预期让绝大多数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其对音乐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不仅要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一节课的知识点,学习的主要方法,而且是能够衡量一节课中学生是否有所收获,难点是否解决以及学习兴趣是否能够保持的标准。

确立教学目标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因此教学目标需要围绕学生的视角来写,比如:通过学习一个知识点,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教学设计中不能出现“帮助学生”“教会学生”“要求学生”等词语,因为这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描述的,我们不妨改成“通过怎样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一节时长四十分钟的课,教学目标一般在3到4条,可以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融合进去。在编写教学目标过程中,先写过程,再写教学目标,这是大错特错的。拿到一节课,经过二十分钟左右的解读教材后,要求学生这节课将要达成怎样的目标,要有清晰的目标。然后再制定教学框架,也可以在写完教学过程后重新审视教学目标进行修改。同时教学目标需要将最重要的放在第一条,依次往下。比如歌唱课,第一条一般是能用自然连贯或者轻快、自然的声音演唱一首歌曲,唱准歌曲中的难点,唱出歌曲的韵味。在写教学目标时不要大话空话,目标要写得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3.学情分析

不仅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反复修改、思考,学情的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节好的音乐课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考量教师对教材把握的能力,对学情把握的能力及合理运用教学技术的能力。

音乐课要从音乐形象入手,抓住作品的关键特征,通过组织教学环节来呈现,并呈现出课堂的完整性。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从而保证在有限时间内的练习实践有效,因此对学情的把握十分重要。学情分析一定要在教案中体现出来,撰写出来。

设计环节之前,我们需要在设计环节前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喜好倾向、接受意愿以及背景知识储备等情况。比如在小学的音乐课中通过设计轮唱的形式来表现歌曲,那么教师就要思考,轮唱是几年级才开始进入学习的,所以相似的作品,挖掘的深度、拓展的知识面也一定是不一样的。但我们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感性在先、理性在后。这些工作都体现出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4.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框架清晰、环节必要、教学方法、指向教学目标四方面内容。

想要呈现清晰的课程,教学设计的框架就要很清晰。在写教学设计时,要像撰写论文那样,先用标题式的语言写框架,框架要有大标题再到小标题,在小标题的下面还可以写上这一环节将向学生提出的问题等等。在框架写好后,再写教师的语言语句。

在平时的磨炼中,可以把课堂中要说的每一个字都写下来,学生可能会回答出的答案也写下来,然后读一读通不通顺,简不简洁。也可以先自问,有没有说无关的话,有没有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传递教师想要表述的意思。只有每一次都把准备说的话写下来,才能做到精益求精,课堂呈现效果一定会逐步提升的。

一堂课的活动设计,上下需要有逻辑性关联性,教师的引导如果是逻辑性引导,那将是学生向前发展的阶梯。逻辑性包括:活动设计的前后关联,以及环节的必要性。当目标被拆分成一个个小活动的时候,需考虑这个环节的目标有没有指向教师整节课的目标。

教学的设计也需要有学生视角。设计每个环节时可以追问自己:教师这样教学生,学生能学会吗?这个年龄的孩子,他喜欢、需要这样来学习吗?在课堂时间的限定性方面,教师是把时间用来讲解还是给学生聆听、体验、演唱呢?完整而充分地体验聆听,能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并能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5.教学方法

无论是欣赏课还是歌唱课,都可以先抓住作品的主要风格和特征,明确教师准备围绕哪些方面来展开,比如:作品的速度、情绪、节拍、典型节奏、演奏乐器、地区、风格等等,再考虑课堂的容量进行适当的删减;然后要考虑运用哪种手段来解决课堂中的重难点,教学方法主要有听唱参与、律动参与、乐器参与、图谱参与、声势参与和情境参与等。在常见的教学方法中选择能帮助解决课堂重难点的,从而达成学习效果。在选择前要自问这种教学方法能否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支架?这个方法如果是能够提供给学生支架效用的,那就是好的方法。如果能在课堂中有一些亮点,那会是加分项。但不论在常规课还是评优课中还应避免失误。通过一些常见手段的合理运用,并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就是好课。

二、让有效设问成为音乐课中的“推手”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学情的一种方法。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如何从有效提问入手,预设有价值、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对学生深入音乐内核、把握音乐元素、体验音乐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歌唱教学中的设问最容易出现以下五种错误情况,下面将具体阐述问题及解决方法。

1.设问具有随意性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到一些比较随意性的语言,如:“是吗?”“喜欢吗?”“开心吗?”“能吗?”“愿意吗?”“都同意吗?”等等。这些语言可以有,但使用频率多的话对于教学没什么效果,而且显然老师们都知道学生的回答肯定是:愿意、同意、喜欢。

设问的随意性还体现在提出的问题没有围绕学科特点,也没有直指音乐本身。

2.问题没有递进性

除了在教学设问中应当避免一些口头表达的语言,我们还应该注意提问的顺序性和递进性,这对于解决一些课堂中学生不易回答的难点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下面将举一个递进性的设问来解决教学难点的例子。

在欣赏《打字机之歌》一课中,聆听完主题旋律后,教师依次提出了四个问题:你觉得这段旋律的速度如何?旋律中的音多不多,密不密集?这段旋律让你觉得我的工作忙不忙?猜猜我是做什么工作的?从感受速度、节奏到发挥想象这段旋律像是在做什么工作从而引出打字机的主题,层层递进,十分巧妙并且教师提问的语言精练、直白。

在提问时,问题抛出的时间、地点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学情,抛出后可能会有哪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去应对,或是在冷场的情况下,如何再搭个阶梯来解决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3.问题没有指向性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常常需要思考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有何意义。在听完一首歌时我们常常会问学生:有几个乐句?哪几个小节相同或出现了几次?这些问题都是音乐表现的一种手段,如果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融入歌唱教学中来解决音高、节奏等一些重难点会很好,但如果问完后就结束了没有引申就显得这些问题没有意义。

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指向性体现在教师的提问过于宽泛而导致课堂教学中的冷场,如问学生:有什么不一样啊?或可以怎么样啊?学生常常不知道怎么回答,或文不对题。这时候如果明确给予提示速度、情绪、演唱形式有什么不一样?或在力度速度上可以怎样变化?学生回答的效果会好得多。

4.设问的语言过于直白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过程,并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情感,传递着情感。一位全国特级教师曾说过:“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在課堂上孩子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如何使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都在美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并由此爱上音乐课,这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重视的。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在教学设问环节,运用一些美的词语,语句,语态,甚至是肢体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设问可以抓住当前时代潮流的主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容易回答的悬念问题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

5.预设太牵强

像这样的提问:这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啊?实际上乐器音色并不明显,学生回答的各种答案都是靠猜,而不是真正地思考和聆听。如果能在课前做一些聆听音色的学习铺垫,或是给几个答案,让学生对比聆听后选择,学习效果将会好得多。

在教学中,图片、动画、PPT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但并不是主要手段。比如听完音乐后,老师问让你想象到什么样的场景?请你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在听的时候老师PPT上要么是背景给予了提示,要么就直接贴出答案的图片,这样就显得没有思考和聆听的意义。

除了以上几点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教师提问后,学生要么是独答,要么是齐答。独答成为个别孩子的独角戏,齐答则易养成孩子不动脑的坏习惯。如何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此时的我们就应该从学生出发,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巧妙地给予学生小组讨论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形式多样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表达策略。

如果想要避免无效设问,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同一节课反复上,通过多次磨课中,学生给予的回答来总结我们的设问是否有效。课前要把每一个问题都逐字逐句写出来,提高问题的精确性。

三、努力形成良好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上课不能像报幕员、主持人,只是走完流程,而没有体现内容。一定要有师生间的互动,对话也要尽量体现真实性。

在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技能要充分使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PPT的使用和制作能力,音频视频的剪辑能力等。同时背景画面比例要精致,图片与文字的比例是否合适,是否符合这节课主题,画面是否适合这个学龄阶段的学生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视觉思维会更加突出,我们可以借助图谱、音乐动画等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另外,音乐要剪辑适当,这都需要我们在课后不断练习制作。

教师的弹唱技能十分重要。在弹唱中左手伴奏的音量要控制好,音乐的表情要表现好。在歌曲范唱时,要将自己当成歌唱家;在弹琴时要能达到“人琴合一”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教材,在课后还得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钢琴演奏能力,声乐演唱能力,自弹自唱能力等等。一日为师,我们就应该终身学习,做到让自己技多不压身。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做个好演员,好编导,先编再演。

作为新时代的基层教师,要始终追求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基本理念。一节课不仅仅是对以往学习、生活的回顾,还是今后学习的起点。我们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注重以人为本,形成“生成式课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限制下,抓住作品的关键特征,突出重点,基于学情,合理运用技术,最终才能呈现课堂的百花齐放。

猜你喜欢
学情目标音乐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音乐
我们的目标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