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亚
摘 要:为了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管理水平,实现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不断优化施工管理方案,采用智能建造手技术,实现全过程管理。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相关单位务必要掌握智能建造技术的关键内容,包括BIM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等,并详细分析装配式建筑管理存在的不足,比如管理组织不完善、现有产业链不完整、构件规划不充分、管理信息化水平低等多个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灵活应用智能建造技术,优化基本设计流程,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全过程管理水平,实现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与优化。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903(2023)02-0083-03
0 引言
全过程管理装配式建筑,能够充分发挥智能建筑的优势,使得各项智能技术能够推动装配式建筑的高效进行,实现现代建筑行业管理的创新发展,以此为高效、高质、高量施工奠定基础。
1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内容
智能化建造过程中,科技成果所展现出的优势更为明显。建筑施工可充分发挥BIM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人工技术等多项科技的优势,在工程建造过程中优化不同管理环节,使得勘察、规划、施工等环节得到全面优化,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符合实际标准,推动建筑施工高质量进行。同时还需掌握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以此实现建筑施工的高质量发展。
1.1 BIM技术
BIM技术是在传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能够集中多维建筑模型信息,属于集成管理技术,实现了传统二维技术向三维技术的转变。BIM技术的核心为共享数据库,其无论是物理性能还是各项功能,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每一生命周期都可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开发设计、运维管理[1]。在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可通过BIM技术对信息进行提取、更新与修改,保障项目信息化科学开展,实现项目决策合理化,从而提高建筑施工效率,保障项目综合质量,维护项目的综合收益。
1.2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可结合巨量的数据资源,主要功能在于信息交换、存储与处理,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精准分析,提高了数据处理效果。与传统的数据库功能相比,大数据可存储与管理大量的数据信息,同时也能够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保障数据的快速流转,及时获取更高价值的数据信息。大数据的特点为规模大且处理速度相对较快,数据的真实性较高,应用该功能,能够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抓取分析处理,从而为基础的数据运营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获取具有预测性的数据信息,及时发现可能被忽视的数据规律,为运营与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1.3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分支,是利用计算机操作机器人实现智能思考的一种模式。人工智能会深入研究大脑思考问题的模式,同时也会在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判断如何进行学习、决策以及工作等流程,所获得的各类研究结果能够为开发智能软件提供支持。人工智能包含的功能模块较为广泛,包括机器人图像识别、语言处理、专家系统等,整体发展较为迅速,涉及范围相对较广[2]。人工智能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科学,同时也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仿生学、控制论、数学等多个学科。
1.4 物联网技术
互联网来源于传统的传感网络,其始终处于动态且不断拓展的一种发展状态。互联网可接触信息转换设备,可实现物品与互联网之间的有效连接,在连接过程中也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换,达到智能化识别的最终目的。物联网的组成包括感知层、应用层与其网络层。感知层可智能识别世界中的信息,完成信息的处理与采集,并实现自动控制的目的。网络层可借助互联网、通信网络等,实现信息之间的有效传递,加强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应用层可在基础设施的支持下,推动物联网的有效联动,促进信息功能的全面发挥。尤其是随着5G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发展也更加迅速,万物互联的目标可逐渐达成。
1.5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属于分布式计算,通过互联网访问可获得IT资源共享池,所选择的定价方式为用量付费。云计算属于服务的交付模式与使用模式,在网络的支持下,能够按需获取相应的资源,整体更容易扩展。此种服务模式是在IT硬件、软件等多项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完成其他服务。云计算的核心理念在于按照需求提供服务,比如数据备份、虚拟桌面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等,而且能够对物理数据中心进行维护。云计算的服务方式包括IaaS、PaaS、SaaS,分别代表基础设置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而不同的元计算方式可代表不同级别的控制,整体管理更加灵活。
2 装配式建筑管理存在的不足
2.1 管理组织不合理
大部分装配式建筑结构所采用的管理模式较为传统,组织管理模式较陈旧,与普通建筑工程项目相比,装配式建筑无论是施工、設计,还是生产管理,各过程之间紧密相连,在获得相关设计图纸后,往往难以在工程项目中直接应用,需要对其进行深化设计,对构件进行拆分以及标准化设计优化。经过深化设计后的图纸需要直接给生产单位生产,生产单位在完成生产以后可派送车辆到施工现场,并进行后续的吊装工作。
通过对装配式建筑的管理过程分析可以发现,在设计建设与装备式建筑过程中,需要多个单位之间进行紧密配合[3]。但是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和工作环节之间却相互分离,管理组织较为片面,管理安排不够合理。如果继续沿用此种管理模式,会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的综合质量,难以实现装备式建筑的统一规划,无法覆盖装配式建筑的多个流程,同时也难以实现建筑一体化施工优势的全面发挥。
2.2 产业链不完整
在建设装配式建筑时,需要建筑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生产单位等多个单位之间进行深度交流。各单位在设计装配式构件时,需要完成初步设计、深化设计与标准化拆分优化设计、运输调度等,在多个问题之间达到共识以后,可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但是就现实施工情况来看,涉及職工生产的多个环节都需要分类开展,而业主不需要分别与不同单位签订相应的合同,并在中间环节负责沟通协调,从而导致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使用单位对项目的掌握不够精准,同时也无法形成产业链,难以发挥集成化管理优势。
2.3 构件规划不充分
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不需要使用过多的施工原料,构件的生产全部转移至工厂内,构件厂需要提前按照生产需求完成构件的生产,同时分批次向施工现场进行运输,而后进行装配,以保障施工的有序进行。但是预制构件的体积相对较大,所带来的运输成本相对较高,而施工现场在堆放场地构件时,也缺乏充足的场地。构件运输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需要符合施工现场的日常使用需求,待使用的构件务必在施工前运输到现场,不可延误工期。第二,要尽量做到施工现场的零库存,实现构件的随用随运,减少堆放问题,以减轻工地的用地压力,同时也能够降低构件保存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第三,结合不同构件的生产厂家,提前做好各项规划,使得构件的生产更加合理,将运输费用降至最低水平。但是在实际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排产与运输规划都不够合理,导致构件资源浪费、资金浪费等问题时有发生。
2.4 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装配式建筑属于一项复杂的工程,设计环节、采购环节、生产环节之间需要紧密关联,各单位需要将信息共享。但是当下装备式建筑管理的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信息的覆盖面不够充足,在主观判断的影响下,生产工作安排常常不够合理[4]。当前建筑行业的管理类软件已经初步得到应用,但装配式建筑管理平台的构建还不够完善,未体现出装备时建筑管理的特点。而且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为装配式建筑管理带来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范围较为狭隘。
3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的全过程管理分析
3.1 优化基本设计流程
3.1.1构件拆分
要想达到标准化生产的最终目标,就应当确保构件拆分合理。预制构件拆分过程会直接影响建筑的综合功能,也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情况,甚至会对工程造价成本产生影响,因此在构件拆分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BIM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将二维图纸转换为三维模型,直观的展示出不同的建筑细节,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构件信息能够实现完整的流通。同时BIM软件能够对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精准化分析。设计人员能够开展和在计算对设计方案加以优化,从而控制成本,保障预制构件的综合品质,获取更为可靠的经济效益。
3.1.2预埋件布置
在隐蔽工程中,预埋件属于工程的连接件,其主要作用是对其他固件进行连接与固定,装配式建筑的构件需要在工厂来完成生产,因此在生产时就需要确定构件中预埋件的实际位置。在BIM技术的支持下,能够用有限元分析预埋件,保证预埋件的位置符合结构的受力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各单位的设计模型进行全面统筹,保障管线与预埋件安装的合理换,避免出现返工问题。
3.1.3标准化设计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生产的关键在于标准化设计,也就是在完成构件的拆分以后,获得具体的规格与尺寸,工厂可进行批量化生产。装配式建筑在进行标准化设计时,需要尽量减少规格,增加组合,使得构件经过标准化设计以后,通用性得到全面强化。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可有序完成拼装保障工程质量。BIM技术能够提供标准化设计平台,保障构件拆分的合理性与协调性,使得构件内部空间结构符合实际标准,减少交叉碰撞问题的发生,促进预制构架的批量化生产,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效率,维护装备式建筑的综合质量。
3.2 施工过程管理应用
3.2.1BIM技术
BIM技术能够构建信息化建筑模型,通过对建筑信息的全面集成,最终呈现出三维模型结构。在不同的构件结构中,包含着相应的规格信息和非结构信息,在建筑施工中,各单位都能够在模型中获取自己所要的数据信息,有效减少工作量,使得合作效率得到全面提升。此外,BIM技术展现出的3D模型除了提供信息以外,也能够实现模型的实时更新,工程项目可视化程度的全面强化,在3D基础上衍生出4D模型,能够获取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施工进度,及时发现施工进度中存在的偏差并加以调整。BIM技术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既能够查看施工进度,也能够分析成本情况,及时发现成本偏差,控制经济损失。比如某大型商业体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装配式建筑结构,由于整体均方跨度较大,不同节点预留的钢筋较多,施工难度较高。在BIM技术的支持下,本项目从规划的设计阶段进行了全方位的计划、模拟与复核,使得施工过程更加独立、安全。
3.2.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可借助感应设备与识别设备,对物体信息进行实时提取操作。作为现代建筑行业的代表,装配式建筑施工与物联网之间也存在着紧密关联,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主要分为3个应用部分。
第一,能够实现对材料进厂与库存的管理,在微电子新品芯片的支持下,每一个预制构件都能够形成专属二维码,使用无线射频技术能够清晰获得构件中的相关信息,包括规格、名称、位置等,物品的信息也能够直接与物联网平台相连,便于人们清晰掌握构件在安装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第二,监测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根据施工过程中构件受力存在的变化,准确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加固与拆除。
第三,监督施工的安全性,比如在施工中,可选择在装配式结构相对较为薄弱之处安装传感器与自动报警系统,面对存在的危险要做到提前预警,以免发生危险事件。另外,施工电梯与脚手架等设备,也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其温度等信息进行密切监测,以便全面管理施工存在的安全问题。
3.2.3 大数据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建设过程,在建设期间会产生诸多数据,而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整合与分析,为建筑施工提供了更多支持。在合理的时间内大数据技术能够全面整理巨大的资料,同时在装配式建筑中可与BIM技术相结合,将施工现场所形成的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包括工程设备的信息、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成本等。
而在BIM技术的支持下,它能够对信息的全面集成构建全数据模型,使得数据的集成、存储与共享而更加便利。大数据技术的开展,需要对PM模型的数据进行全面提取,而后构建成分类存储的数据仓库,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对数据展开全面的处理与分析,通过获取价值信息,为施工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
4 结语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实现了与装配式建筑的全面融合,不仅能够保障建筑施工的综合品质,也能够满足社会高效生产的各项需求,降低成本损耗,增加建筑施工的综合效益。智能建造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当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大部分施工单位技术的应用还停留于表面,对各项智能技术的应用还不够透彻,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智能技术的应用方式,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洋.基于智能建造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7):131-133.
[2] 尚春静,姚凯卿,李小冬,等.基于区块链的装配式建筑建造质量智能管理平台研究[J].建筑经济,2022,43(5):76-83.
[3] 李政道,郭振超.智能建造背景下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数字化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建筑,2022,29(4):98-100.
[4] 曹海涛.面向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的思考与实践[J].智能城市,2021,7(2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