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各省市纷纷出台建筑产业化扶持政策,重点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呼吁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全面推行装配式建筑,摒弃传统粗放落后的建筑生产方式,追求质量、高效、集约,发展绿色建筑。本文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和特点,介绍了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当前装配式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建筑施工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传统人海战术式的建筑生产组织方式,因为其对人工劳动严重依赖、简单重复劳动多、科技含量低,使得建筑施工行业作业效率普遍低下、原材料消耗大、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严重,这种现场施工、现场砌筑、人随项目走的习惯性做法已经不符合当今世界节能减碳、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装配式建筑却不同,施工中用到的部件、构件如墙体、屋面、阳台、楼梯等基本在工厂中完成,然后运到项目工地进行总装,建筑工地上不必有太多的工人和设备,人力物力上可减少四处奔波。装配式建筑是指工厂预制、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简单的说就是“拼积木”,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其特点就是搭积木式造房子,流水线上生产房子。装配式建筑讲究的是工业标准化的建筑理念,最终将传统建筑模式升华为制造业的管理模式。2013年以来,我国各省市纷纷出台建筑产业化扶持政策,全方位重点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因此研究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代表新一轮建筑业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既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具体而言,装配式建筑具有以下优点:
1.减少建筑垃圾:取消外架,取消了室内、外墙抹灰工序,钢筋由工厂统一配送,楼板底模取消,减少施工、装修垃圾约80%。
2.降低雾霾:减少扬尘污染,降低能源消耗,还祖国蓝天。
3.降低劳动强度:PC构件在工厂预制,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后通过大型起重机械吊装就位。操作工人只需进行扶板就位,临时固定等工作。
4.提高质量:门窗洞预留尺寸在工厂已完成,尺寸偏差完全可控,室内门需预留的木砖、砼块在工厂也完成,定位精确,表面平整。
5.防火效果好:保温板夹在两层混凝土板之间,且每块墙板之间有有效的防火分隔,可以达到系统防火A级,避免大面积火灾隐患。
6.外墙装饰效果好:取消了内外粉刷,墙面均为混凝土墙面,避免开裂,空鼓、裂缝等墙体质量通病,同时平整度良好,可预先涂刷涂料或施工外饰面层或采用艺术混凝土作为饰面层,避免外饰面施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损风险。
二、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就是绿色、节能、环保。其实,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并非最近几年才启动。早在1986年,我国就开始推行建筑节能,当时,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引进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建筑、可持续建筑、低碳或零碳建筑等概念,极大地推进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当时建设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把深圳、沈阳、绍兴等7个城市确定为国家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2015年12月20日~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这是继1978年后首次召开最高规格的城市会议,高效绿色发展成为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核心。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要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建筑。“十二五”期间,全国有13个建筑(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包括两个产业化园区),培育了57家装配式建筑基地企业。试点城市和基地企业完成的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项目支持,培育了市场,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和集聚,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当前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收获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但当前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到5%。究其原因,“成本关”、“人才关”和“成熟技术标准体系关”,是我国大规模推进装配式建筑还需跨越的三道关。
1.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技术。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不大、配套不完善、施工队伍对技术掌握不够成熟以及设计和生产等环节上的不协调是造成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目前,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比“现浇”成本每平方米要高200元至500元。高成本是短期和市场发展初期的现象,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成本会持平甚至下降。因此,对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要逐步建立信心,毕竟装配式走的是工业化、信息化的道路,随着技术的成熟、产业化的形成,特别是达到一定规模后,成本肯定会降下来。对一个企业来说,工程量达到一定规模,有规范科学有序的管理,有一支比较娴熟的职工队伍,再加上配套的机具和材料,就能克服生产过程调整增加的一些成本因素,因此它不会转嫁到工程上。其实,现在有些国家的装配式建筑成本,已经大大低于传统建造方式,成本优势明显。
2.加快培养新型人才队伍。任何精湛的技术和完善的标准,不能没有人才支撑。由于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到施工组装根本改变了过去的建造方式,培养新型人才队伍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补人才“短板”,要通过政府项目的带头示范,通过法律法规、财税政策和重点科技专项支持,扶持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作用,以此实现产业良性发展。
3.完善住宅产业化的标准制定。利用工业化的方式建造装配式建筑,重要的是要打造标准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只有标准体系建好后,才能具备快速复制的条件。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住宅产业化项目质量验收标准和部品部件检验标准。
参考文献:
[1]赖明. 建筑产业化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J].建筑,2014(5):8.
[2]蔡强,赵诣丰.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与前景[J].现代经济信息,2015(5):393.
[3]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0,41(12):1074-1077.
作者简介:周逸凡(1995-),男,湖北宜昌人,土木工程专业,湖北工程学院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