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编码,巩固,提取

2023-06-30 15:04林奕含
大学生 2023年6期
关键词:储存自学大脑

林奕含

今天想要分享一下我对于自学这个技能的思考。先给“自学”一词一个我眼中的定义吧:即在没有他人及时、直接和持续的反馈下,拥有个人驱动力和具体目标的个体,完成一系列技能或知识学习的过程。

前辈领进门

我对于“自学”最初的概念源于2018年寒假。那次,母亲带我认识了一位大牛前辈。母亲认为此次机会非常珍贵,所以强烈要求我提出一个“人生困惑”,从而聆听前辈的解答。“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我的同龄人都在学习计算机编程类的热门专业。虽然很热爱我所学的社会学,但还是会担心社科无法找到工作,我该怎么办呢”(别笑,当时19岁的我脑袋里确实只有这些问题)?

前辈告诉我两点,“第一,正是因为科技快速发展,甚至会淘汰许多人,你应该用你所学的知识去帮助他人。被科技淘汰的人,他们要如何生存?如何自处?他们的失业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只要人与人之间相处存在问题,那么学习社科便是尝试找到这些问题答案的一个方法。第二,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相比于学习什么科目来说,保持一个终身学习的态度,才是更加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稳立于时代潮流的冲刷。”

听起来很鸡汤,但是许多复杂问题的答案往往存在于最简单的真相当中。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探索,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答案最终将我引向了学习法律的道路。而那次谈话后,我也开始对自学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与好书博弈

至于有哪些具体的技巧能帮助你更好地自学,我从《Make it Stick》一书中学习了一些技巧。这本书是一位在哈工大就读航天专业的博士朋友推荐的。正如文中的一名学生所言,“我不希望仅仅咨询某个人。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意见,但我需要真实的数据和研究来告诉我如何学习。”我非常赞同这位同学的观点,市面上有无数告诉我们如何学习的书籍和视频,但到底哪些是通过科学研究证明过的,而哪些仅仅是来自个人的建议呢?我并非单纯地迷恋科学研究的权威性,或是对科学家有着盲目的知识崇拜和学历滤镜。事实上,我也经常参考各类学习博主的建议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规划学业,但这些建议归根结底是个例,不一定具有普适性的参考价值。因此,我对于本书最大的信任来自于作者长期深耕于认知心理学,通过无数严谨的实验、调查、研究从而总结出了一系列对于大众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在阅读第一章时,我的心里充满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原因很简单,在刚开始翻阅时,作者所批判的学习方法正是我过去十几年都在使用的,所以对我来说,阅读第一章的体验更像是否定我之前十几年的学习经验。什么意思?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在开篇就先批判了几个我所常用的学习方法,比如重复阅读(rereading),考试前大量突击式学习(cramming)和重复性的死记硬背(single-minded repetition/rote memorization)。

作者之所以批判这些学习方法,实际上是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通过反复阅读文本,甚至熟悉到了我们可以立马背出关键短语和句子的境界,我们给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已经掌握了文中知识的错觉。我们错将对于文本的熟悉度当成了掌握知识所真正需要的理解与应用,错将“不知”当成了“知之”。正如学习社科的我,考试前大量背诵ppt材料,甚至熟悉到同学指哪儿便可以背诵出哪一部分的程度,但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材料中的知识。通过重复诵读文本,我真的掌握了这些概念的运用吗?我是否可以将它们与之前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我是否真正了解它们的意义?事实上,如果仅仅是通过重复背诵这个方法来复习,我们只是利用大脑的短期记忆将文字记住,知识的逻辑、理解与应用都没有真正储存到大脑的长期记忆中,在考试结束后,很快失去了对这些抽象的文字意义的记忆。

交错式自我检测

为此,作者在文中详细阐述了大脑是如何学习新知识与技能的。简单来说,人类通过具体三个过程来完成学习(learning):编码(encoding),巩固(consolidation)和提取(retrieval)。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无数感官信息,比如数学课本里的坐标系,抑或是健身房里的哑铃。刚开始接触到这些信息时,我们会不解:不明白坐标系有何作用,也不知道要如何使用哑铃来增加肌肉。直到学习了相关知识后,我们的大脑才会明白这些信息的作用,从而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这个不断赋予感官信息意义,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过程叫作编码,而许许多多依靠短期记忆的学习,便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

为了增强这些新知识的学习并将它们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我们的大脑会不断进行巩固。在上个阶段中,新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还未完全扎根,但已经在大脑中留下了记忆痕迹(memory traces)。而在这个阶段中,大脑会重新回忆这些记忆痕迹,赋予它们更多的意义,从而持续深度加工这些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将新的信息与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产生连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新的信息。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提取信息。通过前两个阶段将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后,不断地将这些信息唤醒、取出,为我们所用,我们才能最终将它们牢牢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所以说,在了解了大脑的学习过程后,作者强调,定期的自我检测是一个有效的校准(calibration)方法。通过阶段性的测试,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从而加深学习。

曾经我遇到难题时会直接放弃,寻求大牛同学的帮助。但阅读本书后,我改变了自己的做题方法。我会在寻求答案前,主动尝试解题,即使在做题的过程中会做错。抑或是在自我测验时,比起已经提供了正确答案的选择题,我增加了填空题在测验中的比例。虽然填空题会迫使我更加努力地回忆信息,导致学习速度放慢,但回忆的过程可以更好地激发我的信息提取能力,从而使知识长期储存于大脑中。

事實上,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些让我们感到更困难、更不舒服、要花更多努力的学习方法,才是让我们能长期掌握、理解知识的关键。比起通过测验来检查自己的学习结果,重复阅读和背诵文本本质上是一种让我们感到更为自信、舒适的过程。但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那些更费力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掌握知识。所以作者强调,测试与测试之间一定要隔开一段时间,并且最好的时间间隔是当一定的遗忘已经开始发生时。这时的定期检测会激活大脑的提取功能,并最终将知识储存于长期记忆中。

作者提出,在自我检测时,除了要有间隔性的时间安排,检测内容也应该是交错式的。在学习不同内容时,我们常常习惯于先学习同一个类别的内容,再学习另一个类别,而非交错学习。比如说,做数学题目时,我们习惯先做几何类问题,再做代数类问题。事实上,在经过某个类型的大量练习后再进入下一个类型的大量练习,往往会让我们产生对于某种类型已经掌握的错觉,从而排斥交替练习所带来的不适感。但交替练习会真正提升我们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不同类别事物的特点和同一类别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的知识。

责任编辑:陈思

猜你喜欢
储存自学大脑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冬季养羊这样储存草料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安防云储存时代已来
精液长时间冷冻储存与冷冻复苏率的相关性研究
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