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蕾
“夜间经济”是白天经济活动时间的延伸,是利用夜晚时间和空间盘活闲置资源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发展“夜间经济”的基本条件:一是经济发达,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二是有夜间消费文化;三是基础设施完善。“夜间经济”北方注重文化,南方注重多元体验。从政策引导的角度来看,上海、北京“夜间经济”发展政策都突出“国际范”“时尚潮”“烟火气”和“多元业态”。北京的政策更突出“文化芯”“科技核”“便利度”,上海的政策更突出“上海味”“氛围感”。
一、做好“白天经济”为“夜间经济”打基础,京沪最具人间烟火气
“夜间经济”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概念,以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根据《上海市商务委等九部门关于本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夜间经济”是指从晚7点至次日6点在城市特定地段发生的各种合法商业经营活动的总称。“夜间经济”是白天经济活动时间的延伸,是利用夜晚时间和空间盘活闲置资源的经济活动的总称。“白天经济”偏生产制造,“夜间经济”偏消费,更多代表的是“转移效应”而不是“增量效应”。在收入无法短期内大幅增加的前提下,消费也是既定的,无非就是消费时间上的转移,从白天转移到了晚上,对城市而言没有增量价值。“夜间经济”是需求主导,而且当地居民都有夜间活动的习惯。所以,“夜间经济”能长足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白天经济”发展得好,居民可支配收入高,才有空间释放消费潜能,并且当地有夜间文化,夜间活动才越丰富。
“夜间经济”具有集聚效应,通常存在于一个城市的少数街区。发展“夜间经济”的基本条件:一是经济发达,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二是有夜间消费文化;三是基礎设施完善。2022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十的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杭州、南京、宁波、厦门、无锡。这些城市基本符合三大高薪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区域分布。北京、上海承担着总部基地的职能。其他城市民营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根据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40%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聚集在东部地区。其中,上海、北京的夜间文旅消费业态集聚度高、公共服务完善,分别拥有12个、1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苏州、广州各4个;杭州、南京、厦门各3个;宁波、无锡各2个;深圳1个。
二、对标国际,“夜京城”和“夜上海”有何不同?
从政策引导的角度来看,上海、北京“夜间经济”发展政策都突出“国际范”“时尚潮”“烟火气”和“多元业态”。北京的政策更突出“文化芯”“科技核”“便利度”,上海的政策更突出“上海味”“氛围感”。国际化方面,上海设立“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由各区分管区长担任“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大多是商业企业的负责人。这些“新头衔”在国内是首创,国际上伦敦、纽约数十个城市设立了类似的职位,目的是统筹发展“夜间经济”,丰富夜间活动产品供给,创新管理制度。京沪两地“国际范”共性体现在时尚地标、打卡地、生活圈点位“多点开花”。“烟火气”体现在京沪都致力于打造“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丰富夜间餐饮消费场景。“多元业态”指的是丰富夜间文旅活动,引导夜间文化娱乐业态良性发展。
基于城市特性,北京的政策更突出“夜间经济”的“文化芯”“科技核”“便利度”。根据《北京市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夜经济3.0版政策”),北京“夜间文化消费”突出动静结合,包括打造夜场展览、夜读、“博物馆奇妙夜”“夜京城戏折子”等夜间演出剧目,引导和支持剧院、剧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书店等主体延长夜间开放时间。北京“夜间消费”的科技感指的是运用光影数字技术升级智慧配套设施,营造炫彩沉浸的户外场景环境,将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数字科技和城市美学结合起来。北京“夜间消费”的便利度指的是加快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视情况延长营业时间,激发社区商业活力。
“夜间经济”北方注重文化,南方注重多元体验。上海发达的“夜间经济”根植于历史悠久的商业形态,繁华的“业态”在“夜态”中焕发生机。“夜上海”是天然的IP,休闲业态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场”,随着“四大环球百货”的相继开业,南京路的繁华映射出亚洲百货业的繁荣,南京路曾有“远东商业第一街”的美誉。立足于消费,又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业态。上海的空间规划承载“夜间经济”的“多元业态”。《上海市夜间经济空间布局和发展行动指引(2022-2025)》提出上海夜间经济发展的“1+15+X”空间布局体系,建设“24小时活力城市”新场景,沿着“一江一河”滨水夜间经济活力带、15个引领潮流的夜生活聚集区,围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夜动,布局夜间活动。
三、发展“夜间经济”根本在于“有钱有闲”,2023年仍然有一定困难
“白天经济”偏生产制造,属于收入端,“夜间经济”偏消费,收入无法增长的情况下消费的增量有限。目前关于“夜间经济”的讨论局限于消费供给的“夜间形态”,根本在于如何破解“有钱有闲”的问题,收入增加的瓶颈还是在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创业难、就业也难,收入增长有限,消费空间被挤压。疫情防控放开以后,人们的消费欲望并不高涨,短时间内对经济恢复还起不到刺激作用。市场上不少声音表示2023年年中市场环境或有所改善。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鼓励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灵活就业,才能推动消费恢复。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夜间经济”的一个好处恰巧就是鼓励多渠道增收,虽然作为消费服务的提供者在夜间未必能多挣多少钱,但至少延伸扩展了提供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能吸引那些下班晚、集下班吃饭和休闲逛街于一体的消费者,也就是吸引一部分本来的白天消费者。这是消费的“转移效应”,而非“增量效应”,“增量效应”还是在于市场环境改善带来的收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