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摘要: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审稿专家库,促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建设审稿专家库的方法,包括编委和审稿专家推荐、作者推荐、专家自荐,以及从参考文献的作者、高被引论文作者、学术会议或专题讲座的专家、优秀论文的作者团队中筛选等;维护审稿专家库的措施:通过及时更新信息,合理评价专家审稿质量,建立审稿专家“休假”与“销假”制度等。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审稿专家库的建议:根据审稿方向缺口有针对性地补充审稿专家,重视与审稿专家的沟通,建立有吸引力的晋升机制,关注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并适时发展其为审稿专家等。
关键词:审稿专家库;审稿;同行评议;审稿质量;审稿效率;科技期刊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3.00.019
作者单位:1)浙江《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社;2)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机制之一,审稿专家可为编辑在论文取舍上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1] 也可帮助作者提高文章质量,为编辑修缮论文提供专业指导。审稿专家作为学术论文科学性的把关者、创新性的鉴定者,是期刊质量的重要支撑,[2] 审稿质量是科技期刊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建立一支新陈代谢的动态审稿专家队伍有助于科技期刊把握学科前沿,对办好刊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
《环境污染与防治》由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主办,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2021?2022年度)(扩展版)、CA ( Chemical Abstracts,《化学文摘》)( 2023年)、JST ( Japan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oration,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22年)收录。期刊来稿采取同行评议审稿,审稿专家库中现有400多名审稿专家,多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涵盖环境材料、毒理学、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数值模拟、健康风险、总量控制、环境经济、环境法学等近60个领域。
本文结合笔者在《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社的稿件送审工作和审稿专家库管理经验,总结分析审稿专家库的建设和维护,提出优化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库的策略。
一、审稿专家库建设
建设审稿专家库有很多途径,以下是《环境污染与防治》实践过的一些有效方式。
1.编委和审稿专家推荐
编委和已入驻专家库的审稿专家对期刊的录用标准较了解,他们推荐的审稿专家针对性较强,在推荐前大多跟所推荐的审稿专家商议过,提供的审稿专家联系方式准确。例如,有些审稿专家由于科研任务繁忙,会推荐同一研究团队的其他专家、优秀博士生或者合作过的外单位同行。《环境污染与防治》有位水质基准研究方向的编委,晋升院士后工作繁忙、精力有限,推荐了研究团队内的两名科研骨干参与审稿;一位脱硫脱硝、循环经济研究方向的审稿专家推荐了已工作多年且科研成果斐然的学生参与审稿。请编委和审稿专家推荐新增审稿专家时,沟通过程较为顺利,被推薦的专家也非常愿意参与审稿工作。这些审稿专家在专业领域的研究造诣较深,审稿认真仔细,编辑在送审稿件时有了更多选择。因此,由编委和审稿专家推荐新增审稿专家的方式高效便捷,是建设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库的一种有效方式。
2.作者推荐
部分作者投稿时会推荐审稿专家。根据作者推荐来邀请审稿专家,也是建设审稿专家库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少量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信息可能不准确,比如单位、职称或联系方式有误。在工作中,笔者碰到过类似情况。例如,作者推荐审稿专家时填写的信息为某211高校的副教授,经查证实为另一所非211高校的副教授;审稿专家职称填写为教授,但其单位主页显示该专家是副教授;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电话、邮箱等信息与其工作单位主页上信息不符,笔者通过单位主页上的联系方式与该专家取得联系,对方表示,从未使用过作者提供的电话和邮箱。针对审稿专家信息“失真”情况要严格防范,否则容易导致“影子审稿”的后果。[4]
3.专家自荐
2018年,《环境污染与防治》曾在官网发布通告,征集审稿专家,即通过个人自荐成为审稿专家。编辑部在收到专家自荐的简历后,认真审查、仔细核对。通过专家自荐方式,《环境污染与防治》的审稿专家库补充了多名审稿专家,审稿方向涉及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环境材料、光/电催化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化等,审稿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湖南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研究院所和高校。通过自荐方式进入审稿专家库的审稿专家,一般审稿时间充足、审稿热情高、审稿速度快,对提升外审阶段的审稿效率有积极作用。
4.从参考文献的作者中筛选
论文的参考文献能反映该研究方向的既往研究成果,从中能筛选出合适的审稿专家。笔者在初审一篇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监测技术的文章时,发现其参考文献中多次引用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一位高级工程师撰写的论文,从其单位官网中发现,该专家对土壤、地下水监测技术相当熟悉,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因此邀请其审稿。利用同样的方式,笔者还邀请到武汉大学一位多年深耕环境法研究领域的专家入驻专家库,增强了期刊环境法学这个小众方向的审稿力量。虽然从参考文献中筛选审稿专家是建设审稿专家库的一种有效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若某篇文章参考文献引用了某位专家或其团队的多篇研究成果,要谨慎考虑是否将该文章送其审稿,审稿专家在审稿时可能会因为作者引用了较多自己的文章,心生好感而“手下留情”,导致审稿意见失之偏颇。
5.从高被引论文的作者中筛选
高被引论文的学术价值往往较高,其观点和方法常被更多研究者引用。[5]笔者在审稿专家库中发现,交通尾气污染模拟这个研究领域的审稿专家较为缺乏,利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综合各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发现中山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在该领域发表了较多论文,且被引次数较高。笔者通过中山大学官网获取该专家联系方式后,成功邀请其入驻专家库。该专家在交通尾气污染模拟方向研究成果丰厚,在审稿时驾轻就熟,审稿意见一针见血。从高被引论文作者中寻找审稿专家,虽然前期检索和筛选花费的精力较多,但是所邀专家的针对性和匹配度均较高。
6.从学术会议或专题讲座的专家中筛选
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一方面能提高编辑对学科发展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机会结识相关领域的专家。笔者参加2020年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时,在新型环境材料、微塑料等分会场聆听了多场精彩的报告,成功邀请了多名报告人或其指导教师入驻专家库,其中包括浙江大学研究新型纳米材料的教授、浙江农林大学研究微塑料迁移转化的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研究膜生物反应器的教授等。笔者在参加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组织的多场学术讲座中,认识了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多名深耕大气污染物控制方向的研究员和复旦大学研究灰霾的一名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教授,并成功邀请他们入驻专家库参与审稿。在学术会议或专题讲座中认识的专家,具备足够的声望,且处于事业上升期,对所在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研究了然于胸,但一些专家也可能会因工作繁忙而无暇审稿,这种情况也可考虑邀请其所在团队的其他成员入驻专家库。
7.从优秀论文的作者团队中筛选
一篇优秀的论文从初审到送专家审稿,再到修改、编辑加工,直至定稿,编辑全过程跟进,对文章的质量以及作者的研究思路有较深刻的认识。笔者编辑过一篇文章,无论是论文结构,还是内容科学性、数据闭合性和写作规范性均上佳,因此关注到该文章的研究团队,在检索并阅读其多篇已发表论文的基础上,邀请团队的负责人?四川大学一名研究大气复合污染的教授成功入驻专家库。采用同样方式,笔者为《环境污染与防治》补充了生物炭、污染物归趋模拟等方面的审稿专家。从作者团队中筛选出的审稿专家,由于有过期刊投稿经验,与编辑有较多互动和往来,对期刊有一定的认知和好感,通常都愿意加入期刊审稿专家库,审稿积极性和审稿效率较高。
二、审稿专家库维护
审稿专家库建成以后,还需不断维护,才能使审稿队伍保持新陈代谢。
1.及时更新信息
审稿专家信息入库后,要注意其个人信息的变化,如单位、研究方向、邮箱等,并及时更新。为保证审稿的公正性,在稿件送外审时会严格避免审稿专家和作者来自同一单位,并尽量跨地区审稿。因此,如了解到审稿专家单位调动,笔者会及时更新其在审稿专家库中的信息,以防止其他编辑送审时因未掌握最新情况,而导致作者与审稿专家在同一单位的送审失误。审稿专家研究方向变更的情况虽然不多,但笔者在工作中也碰到过。云南民族大学的某位教授,刚入驻专家库时主要接收湖泊重金属污染控制方面的审稿,近年来该专家专注于老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笔者就此情况联系了审稿专家,得到其确认后在审稿专家库里为其更新了审稿方向。审稿专家的常用邮箱如发生变化,也需尽快更新,以便于审稿专家查收邮件,提高审稿效率。
2.合理评价审稿质量
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对保证审稿结果的公平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有学者建议在审稿过程中设置合适的质量控制点来评价审稿质量。[6]《环境污染与防治》对审稿专家的审稿质量进行了打分评定,以此为基础对审稿专家库进行动态管理,[7]参考金丽群等[8]建立的科技论文专家评审质量评价指标,并结合刊物特点进行“本土化”改进,采用5分制评分(1为差,2为较差,3为中,4为良,5为优),同时对审稿速度(考察审稿时效性)和审稿意见可参考性(主要从公正性和全面性两个方面考察)两个大类赋予相同的权重。每次审稿结束,编辑对审稿专家评分,编辑部定期汇总各个编辑的评分结果,筛选出“优秀审稿专家”和“待观察审稿专家”。前者可补充进核心审稿队伍,保证一定规模的既固定又灵活的核心审稿专家队伍是科技期刊保持学术水平的有效方法;对于后者,送审稿件时需要更加谨慎。
3.建立审稿专家“休假”与“销假”制度
《环境污染与防治》建立了审稿专家“休假”与“销假”制度,以管理审稿专家库。有的审稿专家在某段时间可能会因事务繁忙或身体不佳而退审,笔者会及时对其进行“休假”处理,“休假”后的审稿专家不能接受审稿任务。同时,笔者会联系审稿专家了解“休假”时间,过了“休假”时间后及时“销假”。除此之外,对以下情况的审稿专家实行永久“休假”:①审稿专家年事已高且不再从事科研工作;②审稿专家换岗专注于行政管理工作;③“待观察审稿专家”的审稿质量持续较差。
三、优化审稿专家库的建议
1.根据审稿方向缺口有针对性地补充审稿专家
审稿专家库建立以后,要根据期刊审稿方向缺口有针对性地补充审稿专家。笔者在管理审稿专家库时发现,偏向理论研究型和技术研发型的专家居多,熟悉工程应用的专家较少。审稿专家的学术视野与其工作领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偏向于理论研究型的专家对于工程应用中的成本投入、效益产出等通常了解不足,在评审论文时容易被作者不严谨的投入产出数据迷惑;工作性质偏向于技术研发的专家,则更关注论文的创新性和引领性,对于一些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兼备的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可能会认为其亮点不足而误判。为了更公平、公正地审理工程应用类论文,笔者建议《环境污染与防治》补充在工程应用方面有造诣的审稿专家。
2.重視与审稿专家的沟通
审稿专家在繁忙的工作中拨冗为期刊审查稿件,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因此编辑应与审稿专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重视与审稿专家的互动以增加专家“黏性”,[9]让审稿专家的付出有获得感。《环境污染与防治》建立了微信群,为编委、审稿专家、编辑之间的沟通搭建了一座桥梁;刊登上一年度的审稿专家致谢名单,肯定审稿专家的付出;在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给审稿专家发送精心设计并制作的电子贺卡,献上真挚的祝福和感谢。
值得注意的是,审稿专家及其研究团队成员很有可能成为期刊的优秀作者。[10]审稿专家的知识和视野优势突出,对科学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也更深入,因此期刊在开展专栏或专题征稿时,应及时与审稿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对审稿专家的来稿可适当优先处理,并可考虑适当减免审稿专家稿件的版面费。
3.建立有吸引力的晋级机制
在审稿专家库的基础上,可精选一部分表现突出的审稿专家组建审稿委员会。[11]审稿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高质量的稿件审查,其成员应涵盖期刊所涉的各个学科分支,能精准判断、专业分析各类来稿,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审稿委员会是编委会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审稿委员会中的优秀成员还可遴选为编委。这是提高审稿专家积极性的有效办法之一,也有利于期刊的长远发展。王钰[12]提出可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注重激励的新型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机制设想,如通过发行期刊代币,激励审稿专家积极参与同行评议。这种针对审稿专家的创新激励方式值得期刊单位参考。
4.关注有潜力的科研人员,适时发展其为审稿专家
在日常工作中,笔者接触过一些思维严谨且态度认真的科研人员,但限于其职称及工作年限,未能进入审稿专家库。对于这些有潜力的科研人员,笔者先进行登记,并持续关注其最新科研成果和职称晋升情况,待其满足审稿专家条件时加以邀请。虽然这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资源积累”,但是从期刊长远发展考虑,不失为一种“厚积薄发”的方式。
四、结语
审稿专家库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科技期刊的“智囊团”,同时也是保证科技期刊收稿质量的“守门员”。建设和维护审稿专家库是同行评议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审稿队伍保持新陈代谢,才能建设高质量的审稿专家库,使科技期刊“永葆青春”,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蓝华,于渤.基于稿件质量的学术类科技期刊質量控制方法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J].2009,20(4):617-620.
[2] 鄢子平.审稿人选择:问题、原因与对策[J].出版科学,2007(5):32-34.
[3]益西巴珍.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库的构建及有效利用[J].编辑学报,2011,23(4):341-343.
[4] 肖骏,程鹏,王淑华.科技期刊中影子作者和影子审稿专家现象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7(1):20-22.
[5]韩维栋,薛秦芬,王丽珍.挖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514-518.
[6]盛怡瑾,初景利.同行评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出版科学,2018,26(5):46-53.
[7]杨波,王小唯,程建霞,等.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库的构建及动态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74-75.
[8]金丽群,张蕾.同行评审专家库动态管理及有效方法探讨[J].编辑学报,2018,30(3):288-291.
[9] 于洋,段桂花,张维维,等.科技期刊国内外审稿人的选择与合作[J].编辑学报,2016,28(4):362-365.
[10]张韵,袁醉敏,陈华平.借助审稿拓展优质稿源的探索?以《浙江农业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5,27(2):163-166.
[11]张济明.科技期刊审稿委员会的构建与管理办法探讨[J].编辑学报,2020,32(5):530-533.
[12]王钰.基于区块链的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机制研究[J].出版科学,2022,30(3):81-88.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Reviewer Databases of Sci-Tech Journals — Tak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s An Example
XU Tingting1)2)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reviewer databases will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i- tech journals. Based on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the paper summarizes several ways to construct the reviewer databases, including recommendation by editorial members, reviewers and authors, self-recommendation by experts, and selection from the authors of references, highly cited papers and excellent groups, as well as experts of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special lectures. Measures to maintain the reviewer databases are as follows: updating reviewer information in time, evaluating reviewers' review qualities reasonably and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leave" and "leave cancellation" for reviewers. Suggestions for optimization of the reviewer databases are further put forward, such as supplementing reviewers in a targeted manne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direction gap, emphasizing communication with reviewers, establishing attractive promotion mechanism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potential researchers and developing them as reviewers in a timely manner.
Keywords: reviewer database; review; peer review; review quality; review efficiency; sci-tech journal
Author Affiliation:1) Zhejiang Journal Pres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2)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